春和——蔡大礼书法篆刻特展酒会1月24日下午在北京万柳朗禾空间举办。出席活动的嘉宾有曾翔、刘彦湖、胡秋萍、魏广君、李有来、李强、张树、魏杰、王东声、李晖、于风雷、于鸿雁、王乐耕、周岩、 林莹、李凤翔、张瑞鹏、黄亮明、王珏、张晓东和陈大阳等。
蔡大礼目前就职于国家画院,是近几年最受收藏市场关注的书法篆刻家之一。书画市场专家、策展人叶辉评论说,蔡大礼是石开先生评出的建国60周年篆刻二十五家之一,篆刻水平很高,价格很亲民。蔡先生之前因职业原因创作一直未曾与市场接轨,比较沉潜低调。调入国家画院回归专业领域之后,他的篆刻、书法艺术开始被市场发掘和追捧,加之蔡先生北大历史系的学术背景,学养扎实深厚,堪称名家中的“潜力股”。这两年书画市场虽然遇冷下行,但是蔡大礼先生篆刻备受藏家关注,几乎供不应求。
本次展览共展出蔡大礼先生印章50方,书法小品10件。
古意焕神采,理性见光辉——蔡大礼书印艺术漫说
文/曾翔
大礼是我的老朋友,八十年代初他自北大历史系毕业分配到总参办公厅工作,我们同住一栋七号“筒子楼”,是战友,又是邻居,又因铁笔结缘,从此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以后同道越聚越多,我们又共同参与成为小刀会的创会成员,艺术交流更加深入频繁。后来,我们先后转业到地方工作,虽不常相见,但各自创作信息还是互有往还。直到三十年后大礼调入国家画院,我们又成了同事,想想这缘分的确深得很。
大礼的书法篆刻在过去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绩,在圈子里是有目共睹的。学历史出身的他,有一个很突出的优势,就是史学训练的养成更易于亲近传统,看待传统的视野更加开阔,认识更加深入,他的学习路径也显得很理性、目标很清楚。他的书法取法很广,采取自秦汉魏晋入,上溯源头,下寻流变,不断依序归拢、总结提纯的方式,这与他稳扎稳打的学风息息相关。所以纵观他的书法面貌,呈现出逐渐深入的趋势——这是一种不断进行扬弃、取舍之后的展现。观大礼之书,清新而稳健,涵泳而洒脱,他所追求的不仅是外在的呈现或疾风劲草的激情,而是偏爱书法中情韵的表达,以及抒写与雕琢他心中的古意。
如果将大礼的谨慎等同于保守那就错了,这一点从他在篆刻上的探索就能看出。据我所知,他应当是全国最早出版个人陶印印集的篆刻家之一,大约在2011年前后,当中辑录了80余枚陶印,是为他在新材质方面进行尝试的阶段性小结。他的篆刻熔铸秦汉,扎实不拘而多变,恰恰陶瓷材质为他溯源秦汉大传统开辟了新路,他用创作实践告诉我们:秦汉印不仅仅是篆刻学习的“敲门砖”,其中的传统蕴藏十分丰厚,能不能掘到宝藏为我所用,才是考验学识能力的地方。由此可见,他绝非死守传统,更锐意出新,从陶印突破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自己的篆刻语言,促进了他篆刻艺术表现力的全面飞跃。当然,他的进取不是冒进也非孤立,他的印与他的书在气息上连贯相通,而又能接续古人与传统一脉相承。无论陶印或石印,他的用印文字都比较讲究,有个性化的风格又不失含蓄,古雅朴茂,貌似平常而内蕴丰富……这意味着,他在作品面貌和整体掌控上着意于“古”的味道,以古为新,书印一体,细品方能入神。
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传统复兴的时代。对于传统,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看法一千种理解。我想说的是,这个时代也是一个需要理性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期待对那些曾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作出解释。这样一来,传统艺术形式势必褪去很多人所迷恋的玄学色彩,而成为能够接受当代认知检验的东西。故而,大礼的探索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方向,如何让书法篆刻这门拥有深厚历史传统的艺术形式,与当今的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相结合、延续和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对艺术家来说,即便是长时间地跟在历史上成功大家的身后亦步亦趋,其目的也只是为了去认识和发现艺术的规律,而非为了简单地模仿,这其实才是传统得以传承发展的历史规律,而大礼的艺术,正是建立在对艺术规律不断探索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我想,这才是“当行家”的手段。
作 品 一 览
我心匪石/2017年/3.6×3.7×7.2cm
丹青不等老将至/2016年/2.6×2.6×7.6cm
浮大白读异书/2017年/2.4×4.8×3.5cm
三仟大千世界/2017年/3.5×3.5×14.5cm
照见五蕴皆空/2016年/3.5×3.5×4.4cm
度一切苦厄/2016年/3.7×3.7×3.6cm
春 和 —— 蔡 大 礼 书 法 篆 刻 特 展
【策展人】
叶辉 纪卫坡
【主办单位】
艺术商学院
【承办单位】
一境画廊 朗禾空间
北京乐艺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龙吟斋 冬雨轩 阆风斋
马教授的店 樨园 领域画廊
【市场支持】
荣宝斋在线 杏坛艺拍
【媒体支持】
中国书法网 艺境杂志 造物杂志 中国画廊联盟
艺境 造物汇 走进大家
【展览时间】
2018年1月20日—1月25日
【展览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庄路21号朗禾空间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