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139X69cm 2018 申伟光
说实话,每次我看一本大书法家的作品,心里面就会生起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恩心,想掉眼泪。为什么呢?因为真正搞艺术的人,他一生战胜了多少世俗诱惑,付出了多少艰辛,最后可能就留下来一点点艺术精品。他所有的境界,他品格的高度,最后都浓缩到他的书法作品里面了,书法作品是他精神的影子,是他品格的呈现,所以你一看他的作品,你就能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高尚到什么程度了,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同时,你也会从里面受益。这是一本张即之的字帖,张即之是南宋时期的书法家,他写的这个字你一看,你就能非常强烈地感觉到,精气神十足!这是用一种非常硬的长锋狼毫写的,写得非常饱满,像人的眼睛一样炯炯有神,你一看就能感觉到这个人的精神是完全向上的,这个人的精神肯定没有被世俗打趴,他有一种正气,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而且意志非常坚强,他的字有一种人格在里面,你起码能感觉到这些东西。书法就是非常直接的,你当时写的心境,你内在的精神状态,会毫无保留地从你的作品里流露出来,这是假装不得的,你看了这样的作品,你就知道这个人在什么样的境界当中。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要仅仅光看表面的味道,你要去体会它那种内在的精神,它那种内在的味道是怎么透出来的?是靠怎样的心灵通过他的手、通过他的笔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所以你要用心去体会。你一看到这样的作品,你起码会感到它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如果你是一个脆弱的人,一个软弱的人,一个没有理想、没有精神追求的人,你去临这样的书法,你会使自己不断地得到净化,然后你也会想做这样的人,你就会从一个小人变成君子。所以艺术可以滋养人的心灵,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提升。如果你临的时候心里有很多贪嗔痴,你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你是写不出这种味道来的,这时候你就会谦卑下来,你会忏悔,然后你会不断地努力去学习。有些人可能也会写得很有劲,但是嗔恨心就出来了,浊气就出来了,就感觉不舒服,不像这种英姿飒爽的感觉,那么有力量,而且很潇洒。真 140X69cm 2018 申伟光
如果说我们后来的人,通过读张即之的作品,我们真正能理解他了,我们真正能跟他感通了,我们受益了,他的艺术作品滋养了我们的心灵,那这个书法家是不是又找到一个现在的知音?如果他找到一个知音,他是不是很高兴?我们通过学习好的艺术,不仅创作出了好的艺术作品,又滋养了别人的心灵,这不就是以心传心、薪火相传吗?艺术就是薪火相传,它没有功利心,它就是灵魂滋养灵魂。所以说如果你带有虔诚心对待艺术,你就会变成一个虔诚的人、谦卑的人,你也会变成一个高尚的人、圣洁的人,如果你用功利心、肮脏的心去对待艺术,你的心灵照样会受到污染,因为你会感召那些不好的艺术、污染的艺术、邪里邪气的艺术。如果把艺术当成一种戏论,把艺术完全当成一种娱乐,为自己的自私自利服务,都为了贪嗔痴,你就亵渎了艺术家的光环,亵渎了艺术精神。现在我给大家做个示范,写一写,告诉大家怎么去体会每个字内在的味道,这必须通过不断地写,多去体会,慢慢才能变成你自己的感受或心得,不然光停留在知识层面,学的知识多了,反而多一重障碍,拿来作为炫耀的资本,这都没有任何意义。我写几个偏旁来让大家体会体会,看怎么能把你的感觉传达出来。先写个三点水,你看这三点水,第一“点”往上一点,第二“点”往下一点,再一“点”往中间平衡一点,三个“点”力量不一样,方向不一样,它就代表三个力度,而且大小也不一样,疏密也不一样,一下这三个“点”就变化出很多内涵,这就有意思了,它寄托了你心里的一种境界,它有一种恒心和力量在里边,像滴水穿石那种精神一样,这种味道就出来了。如果写得都很规范,很平,很古板,就没什么意思了。我再写一个,大家看这个三点水写出来以后是什么感觉呢?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三滴慈悲的眼泪,一个小,一个大,第三个点更大。从上面斜着流下来,然后越来越大,而且距离也越来越长,掉下来拉的线也越来越长,你可以从中体会出很多东西。就是说你的心境到达什么样的程度,你自然就会有相应的方式把你的境界传达出来,这个不是学的,我只是通过几个例子告诉大家我自己的体会,如果你学死了,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你学的是别人的感受。你自己有什么感受,你怎么样把你的各种感受写出来,这需要你自己有一种方法。清净 144X66cm 2017
我再写个“口”字,通过写这个字,专门给大家讲讲这个横折,就这一横过来以后一折,你要会写的话,这里边可以表达你无穷的境界和感受。我举个例子,但是大家不能学死了,我为了方便,只能归纳起来讲一点,告诉大家这个意思。比如说,一笔非常硬的横,然后折下来,横稍微细点,竖稍微粗一点,使劲硬折折过来,笔道直接变粗,这感觉是什么?是一个生命的力量,很坚决,它是挺的,像正步走一样,还绷着劲的,它就表达这种精神力量。那我们换一种,如果你想表达非常优美、非常柔软这种感受,那它就不是硬折了,你就可以把笔触写得非常清秀,就像一个弯曲的柳枝一样,很柔软地折下来,这又是一种感受。我再举一个例子,关于“口”字的形式,它也能表达很多感受,大家看这个“口”字,它这四边都是往外撑、往外弓的,这样它就是使着劲的,往外张,它就显得大度,显得能量比较大。如果它这个四边都往里收,就会有一种内敛、不太爱张扬的感觉,或者是受到了某种压抑的感觉等等。就是说一个字里边能表达很多感受,在写的当中你自己会有体会,这一画该怎么写,你自然会流露出来,这个书法就会有味道。比如我们再写一个大山的“山”字,大家看这样写的山,就感觉像三个山峰,中间的高,一个低,另一个更低一点,底下是比较平的,就像平地上出现三个小山峰,或者像三个大石头,或者像三个石碑一样,非常挺,它耐看,还特别形象。但是艺术不是理性分析,分析是思,思就是妄想,现在我为了说明这些东西必须这样来谈。实际上在写这个“山”的时候,你心里很多积蓄的感受当时突然全部贯通了,你过去很多感受一下浓缩了,比如说石头的感受,山峰的感受,或者是一棵柏树的感受,或者一个什么点、一个什么痕迹的感受等等,这些东西在你心里一下都贯通了,所以一下就写出来这种感受,它就是一个内在的力量,内在的一个精神象征。虽然是三个点,但是它立在这里!你是希望它是立稳了还是斜一点再立起来?申伟光作品
还是歪着点使着劲?这里边就能表达你无穷的感受,它就不仅仅是三个点了,虽然写的是一个“山”,但也不仅仅就是一个山峰的“山”的感受了,这就是艺术,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我们写的都非常概念化,那就跟艺术内在的精神,跟艺术的本质,跟所谓的艺术性偏离了,越偏离就离艺术越远,离我们心灵越远。我再写一个“山”字,大家看,这就带有藏锋了,藏着劲的,三个点都使着劲,有大有小,还有歪的,这个“山”就更有形象感,更有动感,也更有力量了,这又是一种感觉,它含蓄一点,不那么外露,这种内在的感受我们要多去体会。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弘一大师的书法,这是他写的《心经》,大家看了以后能感觉到,他写得比较柔软,弘一大师的书法主要是这种味道,它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慈心、悲心、恬静、空灵。如果你是一个浮躁的人,或是一个嗔心很重的人,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人都躁得很,一看到弘一法师这个字,你马上就会静下来了,它恬静、不张扬,非常收敛,完全是在一种非常高的无我的慈心悲心的状态下流露出来的,每个字的笔画都不张扬,都是非常自然地流动,写得非常优美,有惜墨如金的感觉,这里面没有造作。能写出这种书法的人,心灵一定处在一种十分安静、纯净的状态当中,所以你看他写的这墨迹,就感觉已经不是墨汁了,它带有一种芳香感、圣洁感,散发着清香的味道,甚至就像一种甘露,你看一眼心里面马上就生起善心和慈悲心,看这种字,就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这种境界。所以我想,写出这种书法境界的人,他当时在写的时候,肯定是身心柔软。因为弘一法师是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修得好的会修成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手兜罗绵相,那个手柔软到什么程度?我们平常人只能握着抓东西,他的手指可以背着抓,这是三十二相之一,像虚云和尚也有这样的境界,据他的弟子体光禅师回忆,他亲自见到过。所以如果我们心灵境界不提高的话,你想追求什么,想达到什么,想写出多好的书法,这都是一种妄想,你会感到很难,因为里面有执着。只要有执着,你就写不出这种境界的字来,你也不会有什么兜罗绵的手相,也不会身心柔软。你看弘一大师写的书法,这个东西高在哪呢?就是它实实在在地在这写着,但是你感觉它又不是一种非常强的实体,你感觉不到实际的笔画在那放着,它既是实又是空灵的,既是有又是无,是有无不二的一种境界。如果它完全是虚无缥缈的,就不会是这种感觉了,它真实存在,但在当下你感到它是空灵的,是恬静的,是非常柔软、非常慈悲的,看到这个书法你一下就感受到这种境界,好像把书法也忘了,你也不觉得是看到了书法,它呈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申伟光作品
当然,好作品需要有素养的人、有境界的人来欣赏,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要带着谦卑心,安静下来,慢慢我们就会体会到这些高人的境界,慢慢就会理解这种境界,如果我们不在心性的根上转过来,那你是会走偏的。有不少人搞艺术,搞一生,很吃苦,但他根上走偏了,他最后成的果也不会好,他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艺术家,一个善良的艺术家,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家,他会成为一个贡高我慢、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狂人。我们的心态要正,通过读这些大艺术家、大书法家的作品,通过临摹学习这些书法,你自己受益了,你境界在不断地提高,你的心在不断地变得纯净和圣洁,你自然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开始学习的因就要正,在创作当中心也要正,你也希望所有练书法的人,所有的书法家,所有搞艺术的人,都去好好学习这些大书法家的东西,使自己心灵得到提升,你也希望所有众生都变成真正的艺术家,希望他们都品德高尚。当然,我们作为佛教徒,我们更希望所有人都信佛念佛成佛,达到生命最究竟圆满的状态。艺术家是追求完美的,艺术的追求就是反观自心,实际上我们本来的自性就是完满的,我们很多人都迷了,我们要返回去,返回到真善美,返回到生命的完满状态,所以艺术是个辅助,它可以帮助你往这边走。你变得慈悲了,自我意识就越来越淡化了,等你发菩提心以后,你就会愿意把自己所有东西都供养给众生,就没有自己了,这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境界不是光说的,你要不断地去修行,不断地这样去学习这些古人、这些艺术家,不断地去提高,慢慢你的心性才会发生变化,修行不是搞别的,修行真的是心上的一件事,在不断地变化当中,你会体会到你的慈心是不是大了,你心地是不是越来越善良了。大家跟着我八年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心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来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体会,不管你原来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来到这个环境以后你跟大自然贴近了,大家来到燕山脚下的上苑,这个地方有山有水,清净、祥和,非常舒服。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岛子、王家新等等,这些诗人艺术家,跟着我到了水库以后,二话不说就跳到水里面去了,好久没有亲近这么好的自然环境,那真是泉水去凡心啊!那个水很清澈,很安静,看到那种水,你感到心里都是澄亮的,久违了,好长时间没这种感受了,那真是跟你心里有一种对应,或者勾起了你那种感觉,你就想跟它融为一体,在品质上融为一体,而不是跟水融为一体,因为水传达出的那种精神品质跟你相应了。在这燕山脚下,原来叫桃花坞风景区,如果你是文人,是艺术家、诗人,你会对两种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是野菊花,到秋天大家会看到,淡蓝色的小菊花、黄色的小菊花,“哗”一下就开了,一开一片一片的,在那灰蒙蒙的山里边、树里边、石头里边,你回头一望,突然开一片花,那是什么境界?一个污染的心灵,一片干燥的山丘,又是雾霾,你突然一望,那里边有黄花、有淡蓝的菊花,那种圣洁!你会非常欢喜。还有一种就是野山桃花,这山里边有很多,春天的时候,别的花都没开,就它在那山崖上开了。整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在灰茫茫的野山里边,桃花开了,粉红色的,一看,那种春天的气息、生命的美好一下就从你心里面涌出来了!一般刚来上苑的人,我带他们去山里玩,像我的一些朋友,一些艺术家,包括你们在座的人,遇到这种情景百分之八九十全都是去摘,摘回去插到家里的花瓶里,高兴得不行,都是这样子。然后城里的朋友来了一看,“呀,你这个菊花这么好看!”因为野花跟买的花不一样,它那个气息很舒服,然后他觉得自己还挺高尚,你看我能欣赏花,我家装点得多美,我能欣赏大自然,感觉自己境界还很高,这是第一种境界。过几年之后,你通过搞艺术,通过修行,通过念佛,你转变了,你看到这些花,心里不是很愿意采了,觉得采了好像有点可惜,好像觉得不太应该,说不出来什么样理由,反正你不是很愿意采了,或者你采也不会采那么多了,有时候忍不住的时候,你会采一枝两枝带回来,放到自己的花瓶里边,但是不像刚开始那时候的感觉了,你对这个花的慈悲心或者爱心增加了,你不会觉得它是为我所用的,它是为我生长的,它是野花,无所谓的,这种心态少了,你会觉得你采一朵花,那山里就少一朵花,这是第二种境界。第三种境界,就是再高一点,到一定程度,你只愿欣赏了,因为这种花是多么美好的心灵才能感应的,多么慈悲的心才能变现这么漂亮、这么美好的花,所以你就不忍心采它了,同时你会有种感应,就是说你不认为它就是一朵花、一个植物了,你看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好的境界是好的能量、好的心地变现的,它也是你的心中之物,是你的心中之花,所以你就不舍得采了。你的心量大了,它在山里面也在你心上,它没采到你家里边也在你家里边了,花的芬芳无处不在,这是实话。实际上我想说的是艺术、修行和生活是不能脱节的,艺术需要融会贯通,修行境界也是跟生活融为一体的,这样的话你才会真实受用,你的境界才能真正提高,你才能成就。我们现在非常有幸,真是非常有幸,我们听闻到了净土念佛法门,如果说我们修通途法门,你想把平常做的很多世间这些事变成出世间法的功德,非常难!你必须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你才能把它变成出世间法,作为一般的凡夫,这个很不容易。可是我们太幸运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感恩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大愿力、大神力,我们非常容易就可以把世间法变成出世间法,我们把所有行的善,全部作为往生的资粮,每天念佛念回向偈,目的就是求往生,不求人天福报,最后你做的所有善就变成出世间法了,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去了。2015年10月7日(录)《申伟光谈艺录(二)》申伟光著 新华出版社2018年12月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