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塞上风光(国画)197×68厘米
1984年方济众中国美术馆藏
方济众(1923—1987),号雪农,陕西勉县人。擅长山水、花鸟,作品取材于西北农村、牧区风光,注重自然性灵。1946年师从赵望云,后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和宣传工作。1978年后任陕西美协副主席、陕西省国画院院长。为长安画派代表画家之一。
20世纪40年代,方济众跟随赵望云研习中国画,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对中国画有了认识。这一时期,他以赵望云学生的身份参与长安画派的活动。到了50年代,方济众在美协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从事创作,成为长安画派画家中的一员。随着长安画派的发展,不断有新生力量加入其中。发展到后期,方济众凭借其画学修养和社会名望,成为长安画派名符其实的旗手。这一时期,他的艺术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此外,方济众还培养了一批对当代陕西画坛至关重要的绘画人才,开创了陕西画坛继长安画派之后的新繁荣。可以说,方济众是一位继承长安画派精神并加以传承的画坛领袖,也是对陕西画坛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人物。
这幅《三边塞上风光》就是方济众晚年成熟期的代表作,画面描绘了陕北边塞的风光景致,其中渗透着长安画派特有的风格特征。
远、中、近三景
陕北的定边、靖边、安边合称“塞上三边”,以塞上江南的别样美景而闻名。画中描绘的就是“塞上三边”的特有风貌:远景中荒漠戈壁延绵,古老的城墙巍然屹立,骆驼队在山峦起伏间行进;中景密布着葱郁的老红柳树,盘错的老干上抽出遒劲的枝条;近景是一片白莲花盛开的荷塘,大面积的荷花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半,接天莲叶,宛若江南之景。远、中、近三景相映成趣,驼队和空中的雁阵成为画中点睛之处,为全画平添了画趣和强烈的生命气息。
断壁残垣、红柳与白荷
方济众将赭石、绿色与墨色有效融合,勾画了“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般的塞外景象。画面落款中题道:“狼烟寂寥残垣在,红柳滩外好荷花。”也似乎表达了方济众看到三边景色而想起历代将士在此征战沙场的激烈场面。已往悲壮的战事、显赫的战绩、勇猛的战将,如今都已化作荒漠中的断壁残垣、红柳与白荷。方济众的国画讲求对所描绘事物神韵与意境的表达,将现实生活与诗意相结合,传达出田园诗、边塞诗等咏唱自然山川的艺术感受。
书法用笔
在画面的形式语言上,方济众还做了多角度的研究与开拓,如在笔墨技巧上,他坚持书法用笔,以书法中厚重朴实的笔触入画。除此之外,方济众还致力于研究西方现代派艺术,力求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革新变法。
长安画派一向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宗旨。方济众从传统出发,在传统山水模式格局下进行变革,将文人图式的远山静水转化为朴素亲切的生活风景。从这幅《三边塞上风光》即可看出,他脱离了传统意义上山水画的旧有规范,而加入了个人的理解,注重自然本性的抒发,他的笔端不再是充满文人意趣的荒寒景致,而是鲜活、生动、朴实的平凡之景。这一风格的形成也使得方济众在中国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确立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在近代中国画史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与此同时,在创作这一作品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现代艺术思潮和西方艺术观念涌入中国。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碰撞下,方济众在艺术思潮骤变的时代热潮中展开对传统绘画问题的讨论,他认为:“要重新返回传统,认识传统(特别是民间传统)”“敢于与传统决裂的人,应该是对传统最有研究、最有认识、最有批判能力的人”。他还说:“我们必须在借鉴古人传统的基础上,在美的海洋里,去寻找你自己的珍珠。”从方济众的画学思想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他在面对传统时所秉持的态度,以及他画面中所呈现出的个性鲜明、变化丰富的面貌了。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