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精品服务 >

故宫文物医美:如何临摹宋代花鸟小品画?

2019-07-31 17:15:20

唐末花鸟绘画已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绘画题材,发展至宋代,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已远超前代,小品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更为突出。禽鸟、花卉刻画得惟妙惟肖,方寸之间的组合使画面变化丰富、精致入微,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深入写实观念中。这种写实观念并未束缚宋人在画面中表现自身的艺术向往,而是在遵循客观物体的自然形态的同时,通过笔墨的变化将其转换为主观色彩浓厚的画面形象,如将鸟带入现实景观,以动补静,或静中带动,诠释那个时代的文人生活和思想意境。

故宫博物院藏《秋树鸲鹘图》,是宋代花鸟小品绘画中的代表作。此幅作品传出自南宋宫廷画家之手,描绘一只八哥落于秋天的枯叶枝上。其画面保存完好,颜色清晰,落笔自然爽利,虽为重彩,却似一贯而成,毫无拖沓之感。“花”与“鸟”的造型生动,继承了北宋严谨写实的绘画风格,也展示了南宋灵动、意笔的绘画特征。本文以对这幅作品的临摹实践为基础,通过还原画作的绘制步骤,从技法的变化和运用中,具体而深入地阐述宋代花鸟绘画如何提炼真实对象,并将绘画语言与真实对象结合,进而体会宋代花鸟小品绘画中“静”与“动”的审美意境与造型意趣。

1.《秋树鸲鹘图》,宋,25×26.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临摹与画面意境临摹实践是一种较为有效且直接地体悟画面的方式,绘者能够从实践中感受笔法在塑造对象时的变化与经营,从而更深切地了解画面图像的源头和中国画材料的文化内涵。将有限的技法付诸无限的内心世界时,其丰富与多变正是我们要学习与传承的内容所在。一幅或一类作品承载了大量的艺术信息,包括画家的观察方法、艺术语言、表达思路等,这些正是我们鉴赏时要深入研究的内容,而临摹正是将这些信息准确捕捉的较为直观且具有体验性质的方式。临摹对于绘者的要求是将自己同感于创作者,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从最开始的“观物”到之后的“状物”,跟随画面的延续,体会画家在绘制过程中的感受。把鉴赏带入主观创作,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画面中的文化内涵。

线的临摹与造型特征

《秋树鸲鹘图》中八哥的造型饱满且富张力,几处弧线的组合完美地呈现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微微耸起的左肩拉长了身体左边的线条,延伸至向右扭转的头部。右肩顺势向下,大幅度的转折分割出头部与身体。画家有意略微夸张、锐化了背部线条的形状,将鸟尾部规整成一个“U”形,顺接于背部翅羽的线条,而其和胸部线条构成的大幅度转折与右肩的转折遥相呼应,同时弱化了脖子与翅膀、尾部与翅羽等细节的起伏。临摹时顺应画家对鸟形体的营造,把控好行笔的节奏和弧线的力度,尤为重要。

此画整体线条纤细、多变。鸟部多由表现羽毛顺滑纤长的长线与表现羽毛柔软繁密的短线组合而成。勾勒长线时,中锋行笔,控制好力度,笔力需流畅、平稳,纤细的线条质感与张弛有度的弧线造型融为一体;虽在几处羽毛结构的转折处略作停留,但气息应一贯而下,笔触应紧凑细腻,体现出弧线的力度。绒毛短线的笔触略感轻快,走笔时应随时注意因形体结构和质感所造成的疏密、方向的变化。随后是眼、嘴、爪这几处点睛之笔,线条干净利索,八哥精气神尽显无遗。临摹时应充分集中精神于笔尖,中空握笔,将笔锋控制在较细的程度,勾出线条,尤其是鸟喙处,切勿拖沓犹豫。

2.《秋树鸲鹘图》线描

鸟部的整体线条完成后,虽通身多为细密的短线,但由于短线的排列密而有度、节奏匀称,且对整体造型有一定的把握,因此没有烦琐感且统一在一个规整的平面中。眼、嘴等几处精彩的线条不同于繁密的短线,而是凸显于身体之外,使得八哥具有立体感。背部和尾部的长线,既是描绘八哥形象的需要,也在造型中起到收敛形体的效果。宋代花鸟小品中对禽鸟的刻画亦动亦静,姿态各异,然而无论面对何种变化,画家都能将其对自然的体悟,通过线条弧度的变化展示于纸绢之上,以整体的观察方式将真实形象转换成绘画语言,平面化、形状化地再现于画面之中。这种艺术化的造型方式,在准确生动地把握对象特征的同时,也可以根据画面构图的需要调整形象的变化,从而使对象脱离现实的束缚,而成为以画家主观审美为基础的画面元素。概括的形体配合变化较少且圆润而纤细的线条,更能表现出画面的稳定感,使主体更为突出。与八哥相应的枝叶则更多地通过线条行笔提按的变化,塑造其形象特征。枯枝几乎由断续的墨线皴擦而出,几条弯曲的主脉构建了枯叶的形态走势,画家似乎有意夸张了叶子边缘的转折变化,结合跳跃短小的线条,勾勒出松脆萎靡的质感。

临摹时追随画面中每一根短小线条起、顿的转折,都能被带入画家所营造的韵律节奏之中。画家笔断意不断地描绘树叶的松动以及虚化的边缘,同时还要顾及整体的形态特征及美感,一气呵成且胸有成竹。他将纤细的毛笔玩味于纸绢之余,终未错失对自然的感悟,令人赞叹。枝干处明显加强了墨色,但同样以断续的线条营造出秋季枯涩干冷的意境。笔锋的提按使转,将现实转化在笔墨语言之中,完美地呈现出一番真实景象。全幅作品线条完成后可看到,八哥饱满的生命力通过排列有序的短线和稳定规整的长线精心营造出来,枝叶的残破、枯萎则由跳跃、顿挫的短线笔笔生出。沉稳从容与活泼跳跃的线条构成整件作品基本的节奏韵律,之后再进行更为丰富的颜色施染。

赋色的临摹与笔法变化

中国画墨色的晕染切不可急躁,需在层层叠加中慢慢显出黑色的厚重。《秋树鸲鹘图》中,八哥看似通身笼罩在静谧的墨色中,细微之处无不体现出晕染笔法的精妙。羽毛有的松糯温软,有的光亮挺拔,将墨色用清水稀释一遍,在叠加晕染时控制颜色的厚度。墨分五色的虚实分染,呈现出八哥不同部位的结构变化。

3.八哥的墨色分染

头部点点毛色顺着羽毛的走向缓缓融进胸部软毛之中,重墨提点的斑纹分开了胸部与腹部的结构。拳起的右足凸显了右边的肌肉变化,微妙的分染处理出前后的空间关系。头部沉稳的墨色与用立粉技法绘出的黄白色对比,以静谧之气烘托出眼部的神采。尾部的墨色明显淡于身体,变化却更为丰富,即构建出身体与尾部的前后关系,又刻画出尾羽的轻盈质感。

4.八哥罩染

枝叶的色彩看似丰富,实则色浓而薄,以不同颜色的叠加和笔法的变化,再现枝叶的松脆、枯萎。临摹时仿照画家用花青调淡墨,分染出叶子中间的主脉,再调赭石、藤黄、墨等,配出较淡的枯色,以枝绿色作衔接,染至边缘,后施以枝绿晕染,再加重颜色点染局部,充分营造出干枯的效果。几处枯洞及转折的边界提点石绿,与叶茎处的几抹胭脂色呼应,跳跃于枯淡之中,增添出些许生意,预示着来年的重生。枝干处在赭石、墨色的底色基础上,皴擦出干枯的质感,笔触随形体转折而变化方向与浓淡。

5.枯叶的分染和罩染

?动与静的审美意境

《秋树鸲鹘图》给观者传达出这样一番场景:寒意萧瑟,本无生意的枯叶静待秋风的吹落,忽遇一只飞落的八哥,收揽翅羽,左右环顾,犹如向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一个石子,荡起层层涟漪。仔细品读,画家捕捉到这动与静的瞬间,并以笔墨将这一瞬间形象且生动地转化,赋予了全新的体验:八哥的形象整体是平面的,细腻密集的线条配以浓重深邃的墨色,使其显得更为稳定;枝叶的笔墨轻松、灵动,枝干的线条随着生长的走势如流水般顺势流淌;树叶的边缘处,跳跃的线条与墨色似轻快的音符,活跃在整幅工笔绘画的精细之中。静与动两种不同的意境相互转化,动静相宜。

由此看来,宋代绘画笔墨的逐渐成熟,依托于对自然的真实呈现,但绘画的本然终归追求的是内心的真实体验。纸绢上的一点一画,展示了作品的气韵生动,也体现了画家的艺术修养。正如苏轼对类似题材绘画的评论:“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人文与自然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呈现在宋代绘画的每一幅作品之中。

6.《秋树鸲鹘图》临摹品

结语

画家对物象形体的整体把握,给予画面更多想象与发展的空间,这是宋代绘画的特别之处。后世文人画的兴盛,让绘画的趣味萌生于似与不似的更为抽象的笔墨概念中,唯独宋代,宫廷花鸟绘画的繁荣让工笔这一绘画语言在造型艺术上具备独特的优势。画家运用视觉艺术中造型审美的基本原理,将个人的感官经验融入对自然形态的研习中,从而完成真实意境的营造。因此,如此写实的花鸟绘画,却留给后人无限的审美启发。

文?图∣陈露

陈露,故宫博物院馆员,从事古书画的技法研究与临摹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2019年6月刊。原标题:《动静相宜:宋代花鸟小品画的审美意境 <秋树鸲鹘图>的赏析和临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