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
Bob Dylan, 2006 William Caxton
若你喜爱鲍勃·迪伦(Bob Dylan),这位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开创性的艺术家之一,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个展览。“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是他的首个视觉艺术作品回顾展,9月28日已正式亮相于上海艺仓美术馆。Manhattan Bridge, Downtown New York, 2015-2017
本次展览是迄今为止关于鲍勃·迪伦最为全面的综合性大展,包含了油画、丙烯、水彩、墨水、粉彩、炭笔素描以及独特的金属雕塑等诸多媒介所创作的二百五十余件作品。左:Blowin’ In The Wind, 2018
右:Train Tracks, 2007
展出的作品包括早期创作的墨水素描和诗歌画集,“填绘留白”系列(The Drawn Blank Series, 2008)的标志性作品“铁道”(Train Tracks Series, 2007),和受其个人旅行经历启发而创作的“新奥尔良系列”(The New Orleans Series, 2012)、“亚洲系列”(The Asia Series, 2010)以及广受欢迎的“平凡之路”系列(The Beaten Path Series, 2015年至今),展现了艺术家“在路上”的一生。Endless Highway III, 2015-2016
“无尽公路III”(Endless Highway III, 2016)是鲍勃·迪伦纪念碑式的风景画作品,展现了迪伦对美国风光的怀旧之情和对未来之路的无限向往。Man on a Bridge, 2007
Rescue Team, 2012
鲍勃·迪伦说:“我不想用时代、区域或心境来区隔它们,我宁愿把它们视为一条长长弧线上的一个个点;它们构成了一个连续体,从我踏入世界开始,随我人生阅历的积累而延展,因为我认知的改变而转向。”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此外,鲍勃·迪伦最鲜见的由废旧物品创作的工业金属雕塑亦将出现在展览上,诉说着美国工业化时代的印记。展览现场还将以多种方法还原艺术家所属年代的人文景观,力图让公众在独特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中,感受鲍勃·迪伦作为音乐人、诗人之外的传奇艺术人生。关于展览空间——大卫·霍克尼
《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1967
“大卫·霍克尼:大水花”是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中国举办的首个大型展览,由英国泰特美术馆和木木美术馆联合主办。喜欢霍克尼的朋友不禁欢呼:这朵“大水花”终于“砸”来了!纪录片《水花四溅》(A Bigger Splash)截图,1973
1970年,年仅33岁的霍克尼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展览,从那时起,他便一直吸引着批评家和公众的广泛注意,并在此后的60年间接连创作了大量举世闻名的作品。《克拉克夫妇和波西》(Mr and Mrs Clark and Percy),1970-1
霍克尼的灵感来源尤为丰富,既涉及时下流行的视觉元素,也包括古典时期和现代艺术大师的杰作。他不断思考和质疑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并通过二维画作将其表达。《透视风格的茶画》(Tea Painting in an Illusionistic Style),1961
2018年,他的作品以人民币6.26亿元价值成交,成为在世艺术家当中绘画作品拍卖价格最高记录的保持者。《乔治·劳森和韦恩·斯利普》(George Lawson and Wayne
Sleep),1972-5
《西莉亚》(Celia),左:1969,右:1973
本次展览以100余件作品全方面地回溯了霍克尼自20世纪50年代持续至今的充满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艺术生涯,展现了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层出不穷的可能性,包括油画、版画、素描作品,以及近年来他所感兴趣的摄影、数字技术等新媒介作品。《我的父母》(My Parents),1977
展出的作品包括泰特美术馆的珍贵馆藏,也是大卫·霍克尼最具代表性的杰作,如《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 1967)、《我的父母》(My Parents, 1977)等。《酒店水井I》(Views of Hotel Well I),1984-5
此外,本次展览还呈现了一个特别单元,展现霍克尼与中国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难得一见的《康熙南巡图》(卷六)和其他极为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真迹,与霍克尼的相关重要作品并置,以作品间的对话引发力量。快去展馆中一探究竟吧!关于展览空间《石头上的绳缚》,Jonathan Ryan
野蛮的文明,规训的自然。当文明被野蛮,走过最极致的束缚,才是一片荒原。洞天福地系列《括苍洞天》,塔可,摄影
洞天,通向未知境地的结界。艺术家长期在黑暗的洞穴与墓道中探索拍摄,肉体的感知系统被黑暗屏蔽,但精神的感受力却被激活。黑暗本身似乎变成了实体,连接起另一个世界的部分。《六六像》(未完成),刘呗宁,绘画
六六是一头驴,他的主人委托艺术家制作这幅造像,但是迟迟不能完成。画面自身的静穆有独立的生长周期,艺术家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这个神秘的节奏去下笔。《再见,巴黎》系列选张,《to Burn down a Castle》
王晶,银盐摄影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一道亮光骤然在上海大厦前炸开,主人公从废墟中启程。摄影的表面,是人们见到它的第一面,但往往也是最后一面。艺术家的作品将空间打开,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慢慢浮现。随后物件自行消解,耦合创造出新的态势。与其说展品摆放在空间里,不如说是它们操持着观众散步于空间之中的拍子节奏。行走时,不断切割出一个个空间的横切面。哪怕只是行走本身,也是极具风月精神的。关于展览空间《东京》(Tokyo),1994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美国著名摄影师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以预先规划并精准执行的照片而闻名,其摄影个展正在卓纳画廊香港空间展出,这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亮相。《玛丽&宝贝》(Mary & Babe),1982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迪科西亚于1980年代崭露头角,成为同代力求挑战摄影媒介边界的摄影师一份子,被誉最伟大的后现代主义当代摄影大师之一。拍摄对象包括朋友、家人、无名的陌生人、钢管舞者、街头男妓在内的各种人物。这些男性和跨性别卖淫者的照片,以被摄者的姓名、年龄、出生地,以及他们提供性服务的费用来命名。《埃迪·安德森,21岁,休斯顿,得克萨斯州,$20》
(Eddie Anderson, 21 years old, Houston, Texas, $20),1990-1992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玛丽莲,28岁,拉斯维加斯,内达华州,$30》
(Marilyn, 28 years old, Las Vegas, Nevada, $30),1990-1992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拉夫·史密斯,21岁,劳德代尔堡,弗罗里达州,$25》
(Ralph Smith, 21 years old, Ft. Lauderdale, Florida, $25),1990-1992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艺术家将被摄对象置于预先设定但又看似随意的姿势与环境中,拍摄出的图像绝非直白的快照,而是在探索抓拍与摆拍、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张力。《W,2000年3月,#12》(W, March 2000, #12),2000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迪科西亚善于利用光影描摹真实,作品色彩饱满,兼具纪实性与戏剧化的特质,始终游走于事实与虚构之间,令人回味地反映出被摄人物的个性。《头像 #23》(Head #23),2001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此次展出的摄影作品横跨迪科西亚极具影响力的职业生涯各个阶段,包括创作于1980年代的早期作品以及包括“男性服务工作者”系列(Hustlers, 1990)、“街拍作品”系列(Streetwork, 1993-1997)、“头像”系列(Heads, 2001)、“伊甸之东”系列(East of Eden, 2008)等经典之作。《W,2000年9月,#6》(W, September 2000, #6),2000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与此同时,展览也探讨了迪科西亚在职业生涯中对诸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等著名街头摄影师的实践所做出的的回应,挑战了布列松广为人知的“决定性瞬间”这一概念。关于展览空间编辑 | 亚莉
图片来源 | 艺仓美术馆、木木美术馆、
见芥、卓纳画廊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