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精品服务 >

让艺术为生活赋能——安·美术馆开馆展揭幕,通州再添艺术新地标

2019-11-08 11:08:42

作为安·美术馆开馆展的“向心——城市共生计划”于2019年10月29日在北京通州新光大中心盛大开幕。

安·美术馆是由易居中国联合创始人朱旭东和著名雕塑家隋建国发起,杨建华担任名誉馆长。此次展览由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学术主持,郑妍担任策展人。在这个展览里我们关注和探讨的是人类生存与环境变化的共生,文化与城市气质的共生,科技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又或是新媒体语境下空间转化的共生。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起人易居中国联合创始人朱旭东

发起人著名雕塑家隋建国

 名誉馆长杨建华

学术主持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策展人郑妍

展览 “向心——城市共生计划”共邀请了十三位目前活跃在全球当代艺术界的重量级艺术家共同参与,展出作品近30件。他们是: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林一林、李青、刘韡、沈远、宋冬、隋建国、谭勋、王郁洋、徐坦、尹秀珍、展望、赵赵。展览围绕“城市共生”的观念,用当代艺术的表达营造出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又从不同的视角,引发人们对“城市共生”的关注和思考。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甄选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参与,年龄跨度从“四零后”到“八零后”,力求全方位纳入不同的年代视角,以体现伴随不同年代城市发展的“城市共生”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发展和演变脉络。出生于1949年的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现工作、生活于英国伦敦,曾经在世界各地多所艺术学院讲学并参加重要展览,并在1987年获得英国艺术“透纳奖”。此次参展的作品《新字母》和《未知的定制》灵感来自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定制文化,从一般个体对大众消费品的适应性展开,用随光线不断变化的图案来探讨差异与未知的关系。


隋建国作品《引力场-升华的兰绿》

理查德·迪肯作品《未知的定制》

理查德·迪肯作品《新字母DEF》

蜚声国际的艺术家隋建国和沈远、徐坦均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隋建国的作品《盲人肖像》和《引力场-升华的兰绿》分别展出于安·美术馆室外和室内,其雕塑如同中国持久珍贵的“人文石”,通过手指随意的挤握形成的扭曲人像——在这些作品中是通过手指的挤握随意形成的——来体现物质本身的物性。

沈远《无墙》

沈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工作生活在海外,作品广泛介入对社会和现实的反思,她在创作时经常采用就地考察、就地创作的方法,和儿童或民众一起合作完成作品,此次参展作品《无墙》用三张水泥乒乓球桌以及摆布其上的儿童凳椅、作业本、枯枝和蝉蜕等等探讨在城市体系中“墙”对城市化发展中儿童保护的问题。

徐坦作品《当我妈在树林中,谁对她说话》

徐坦此次展览的作品《当我妈在树林中,谁对她说话》所呈现的是一个大型艺术项目,通过访谈来表现研究来自东亚地区人群样本对于人和植物世界及自然关系的看法。

展望作品《假山石167#》

展望作品《应形系列》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艺术家展望、尹秀珍、林一林、宋冬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其作品在海内外都有重要的展览和收藏的记录。此次参展分别用雕塑、装置和影像从不同角度作品探讨艺术对人文的关注和广泛存在于城市空间中的各种关系。展望《假山石167#》和《应形系列》两件作品,融合古今哲理的逻辑矛盾,既人工又自然、既传统又现代,通过东方式的自然观与西方雕塑史中各种形式风格的混合体所呈现的变幻不定的反射,反映出个体与环境的互为扭曲的幻觉,其形式的内涵或许在当今社会更能刺激人们对现实世界无限可能的想像。

尹秀珍作品《礼器》

尹秀珍的作品《礼器》形式来自于其早期作品《温度》,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将不同价值观和不同信仰导致的冲突对于以往空间的摧毁和遗弃展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出一种“器”的崇高感。艺术家林一林在他的作品《从她的脚下出发》中,以身体作为介入空间和社会的语言,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来暗示人与城市的关系:如果你不是站在那儿,那它就不属于你。

宋冬作品《同床异梦》

宋冬作品《玻璃老大哥》

宋冬的装置作品《同床异梦》和《玻璃老大哥》令人炫目,《同床异梦》由旧门窗与旧家具和旧的日常生活物件构成的,这些曾在不同时空出现的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的生活物件共处一处,体现了艺术家对于时代变化的表达和认识,《玻璃老大哥》由废弃空的塑料瓶和水晶制作的树形吊灯组成,朴素与奢华并存,发光炫耀但空无一物,探讨的是关于“无用之用”的哲学话题。

刘韡作品《看.书》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艺术家谭勋、刘韡、王郁洋的艺术创作都有鲜明的特点,近年来的创作在业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谭勋以工作室拆下的彩钢板为材料,创作出“彩钢石”作品,并取了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名字——《彩虹》,《彩虹》以当代艺术的转化方式与介入性的意义,既成为时代变迁中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物证,同时也是为广大底层建设者打造出的精神纪念碑。刘韡将打印出来的资料和书籍转换为制作雕塑的媒介,再通过削砍,将纸制成大理石并组成庞大的装置,这些纪念碑式的几何立方和大体量的抽象建筑形体,体现了艺术家对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反思。

王郁洋作品《关系》

王郁洋的作品《关系》使用一组由程序控制灯管平铺在展厅中央,当程序启动,每个灯管会根据不同的命令在展厅中向前或向后滚动也伴随着旋转,探讨了社会结构的平衡、对抗或和谐的相互关系。

赵赵作品《塔克拉玛干计划》

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艺术家赵赵、李青作品所体现的观念性更是代表改革开放后成长的年轻一代对于城市人文的思考。艺术家赵赵的《塔克拉玛干计划》全程耗时23天,艺术家和30余人的工作团队从北京出发,带着100公里长的四芯电缆和一台冰箱,行驶近4000公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进行,展览中用视频和实物还原了这一宏大的艺术项目。

李青作品《海》

艺术家李青的《海》和《窗系列》通过视频和装置呈现了世事纷繁复杂之下人类内在精神的相似,关注城市更新过程中空间、风景和人的关系,将两种现实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以表达经济和身份的迥异,强调真正的事实与矛盾。

共生的基础在于城市提供的巨大的物理空间以及在此空间内构建的人类社会,而无论物理空间还是人类社会,又在彼此的冲突、纠结和依存中不断生长,努力使自己成为这个庞大系统中独特的存在,这存在正如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创作。此次安·美术馆推出的“向心——城市共生计划”关注当下城市共生和发展这一主题,体现了美术馆作为公益性艺术机构对于对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责任和文化立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向心——城市共生计划

展期:2019-10.29-2020.3.15

地点:安·美术馆(北京市通州区滨惠北一街新光大中心8c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