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精品服务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如果有机会,你想“缝合”什么?

2019-12-14 10:11:46

“缝合”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相关信息:

展览时间:2019-12-13 - 2020-03-15

展览机构:今日美术馆

开放时间:10:00-18:00(每周一闭馆),每月第一个星期六和世界博物馆日(5月18日)免费开放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

2019年12月12日,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A Stitch in Time)在今日美术馆如期开幕。策展人黄笃与乔纳森?哈里斯(Jonathan Harris)联合策展,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37位艺术家参展。展览主题是基于全球最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复杂变化的现实而提出的。这些世界景观的新动向及不确定的状态,类似于国际经济发展的失衡、贸易保护壁垒与逆全球化的抬头、被迫流离失所的移民,狭隘民粹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暴力不断浮现,高科技技术的竞争及跨越地理界限的网络渗透和攻击,环境问题,及英国脱欧的困惑等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进程。

开幕式合影

“基于全球最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复杂变化的现实提出的本届展览主题,反映了策展团队前沿的眼光和学术态度,他们以展览的方式洞悉今天世界正在发生的裂变和动态关系,并阐明全球化浪潮中的艺术立场。”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提到,今日文献展是北京今日美术馆主办的常设性大型国际三年展,自诞生起就确立了明确的文化方向,即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发现和提升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和学术性,同时在全球视野中洞悉和把握变化的国际当代艺术走向。经过十二年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今日文献展严谨的学术姿态和清晰的文化立场在国内和国际上有着积极的影响。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的艺术理论和实践,还反映了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当代艺术创作的新动向。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致辞

联合策展人乔纳森·哈里斯致辞

策展人黄笃提到,今天全球的问题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我们知道全球化带来的分裂状态,比如说欧洲与俄罗斯的对抗,中国和美国间的贸易摩擦,伊朗核问题及其危机、欧洲和伊朗或海湾国家和伊朗之间明争暗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长期矛盾,包括最近克什米尔再现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在殖民时代遗留的问题,现在移民的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给今天的社会带来了很大困境焦虑、不安或挑战,这些挑战如何去通过视觉反映。说实话,艺术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大家知道艺术能提出问题,或者说艺术能给人一些思考,能够干预到人的行动,这就是艺术起的作用。比如说通过视觉艺术人们能够在行动上或者心灵上受到影响,这可能就彰显了这个展览的意义。”

展览现场:沈远作品

今日美术馆1号馆展览现场

在黄笃看来,艺术更多是隐喻性的呈现。艺术不是说教,更多揭示的是视觉背后所表达的东西。“今日文献展不是一个政治性的展览,也不是一个政治家的演说,而是通过视觉给我们一些提示,给我们一些思考。关于“缝合”,我们试图用这样一个展览的方式来聚焦问题、困境与挑战。同时我们希望不仅用视觉艺术呈现目前的状态,而且还要启示人们如何去思考和超越这样的困境和限度。”

今日美术馆1号馆展览现场

“你知道留给我们去修复生态,弥补环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特别是全球变暖的问题,并且科学家也已经证实了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止损,及时‘缝合’,全球变暖的速度将会不受控制,愈演愈烈。我们应当立刻行动,以后再想弥补就迟了。所以这个展览阐释了艺术家们,策展人们想要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来避免灾难的发生。”另一位策展人乔纳森?哈里斯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到。

在乔纳森?哈里斯看来,四届的文献展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关于变化中的自然环境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以及艺术家对此的回应,和全球化给我们自身带来的影响;此外,这几届展览都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艺术家与环境,和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这几届的展览都再告诉我们,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今日美术馆2号馆展览现场

“诸如展览的艺术家,Bashir Makhoul我曾经和他在798合作过,也帮他做过一些作品,比较了解他。他非常关注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国际关系,他的作品令人愉快,有时非常有趣搞笑,但是他是以一种非常严肃的态度去看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发生了什么,所以我推荐可以去深入了解一下他的作品。我还对Mark Boulos的作品非常感兴趣,他的作品是一个视频装置,两个屏幕。一个视频是关于尼日利亚的大量石油开发、生产,以及其带来的污染、荒芜对生活在河边的尼日利亚人的影响,他们把石油倒到地上,还有河里,还有他们生活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难受的视频。Mark当时冒着生命危险去拍摄,因为尼日利亚人非常愤怒,他们讨厌来自北方的人,尤其是美国人,那些抢走了他们石油的人。另一个屏展示了芝加哥商品交换贩卖石油的场景,所以其中一个场景展现了尼日利亚人辛苦地从土地里开发出来的石油,另一个场景展现了芝加哥的人们安逸地贩卖石油,两个场景展现出来的对比和反差特别强烈,所以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 乔纳森?哈里斯说到。

今日美术馆2号馆展览现场

本届文献展主题“缝合”(A Stitch in Time),英文“A Stitch in Time”源于英语谚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意指在事情还未恶化发展时及时补救,以避免日后产生亡羊补牢的麻烦与困扰。强调的是以当代艺术对以上的发展现状做出反应。“缝合”除了缝纫与外科手术中“缝针”的字面含义,同时它的深层含义与西方的后马克思主义者、阿根廷裔著名理论家厄内斯特?拉克劳(Ernesto Laclau) 于20世纪70、80年代在社会与语义层面上提出的链接理论(theory of articulation)理论相联系。“链接”是把独立不同的事与物连接在一起的动作行为,具体指不相关的不同语言、观念、意识形态、经验、价值、渴望和人民间的关联。展览主题“缝合”以此引申为人主动参与和改变的内涵,具体通过隐喻的或唤起的方式使人投入行动、介入、干预、揭示和改变的对象。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从不同角度的回应展览主题,作品展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给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的影响与问题,触及到对灵与肉(body-mind)、国家与地域(nation-region)、身份与本源 (identity-origin)、意义与引证(meaning-reference)、理想与实质 (ideal-materiality)、本土与全球(local-global)相互联系或对立概念和内涵,以及在今天新的变化的社会条件下重新审视和界定它们的相互依存或渗透关系。并通过四个概念视角进一步深入该议题:混杂性(Hybridity);混沌(Chaos);融超经验(Trans-experience);嬗迭(Ascending),从不同侧面揭示或再现了世界文化艺术的网格状图景的深层问题,及引发“地区、地域、地缘”与“他者、身份、主体”的关系。正如今天的现实世界中充满着瞬时性、偶然性和差异性的特征,人类社会仍存在着难以弥合的裂缝以及社会领域中的偶然性特征,才为实践意义上的缝合或链接留下了一定介入或干预的空间。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以“缝合”的理念正视充满变化、动感而不确定的世界,而现存的孤立的、断裂的、碎片化的和矛盾的世界被以链接的方式将其关联性的因素进行重新联结与建构,从而构成了一个总体性的可视的世界。如果说以往的今日文献展主要关注的是当代艺术所创造的全新意义,那么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则尝试以展览方式提出问题,直接对全球化引出的弥合及混杂问题进行反思。

【雅昌带你看展览】

此次文献展通过四个概念视角进一步深入该议题:混杂性(Hybridity);混沌(Chaos);融超经验(Trans-experience);嬗迭(Ascending),从不同侧面揭示或再现了世界文化艺术的网格状图景的深层问题,及引发“地区、地域、地缘”与“他者、身份、主体”的关系。正如今天的现实世界中充满着瞬时性、偶然性和差异性的特征,人类社会仍存在着难以弥合的裂缝以及社会领域中的偶然性特征,才为实践意义上的缝合或链接留下了一定介入或干预的空间。

混杂性

人类自身和周遭环境的历史痕迹成为艺术直面的议题。面对近期全球化的困境、创伤性的过往,艺术家们基于当下现状创造出全新的、混杂的“缝合”链接方式, 从而进一步回应和关联当下具有历史性的现状和事件。比如“英国脱欧/特朗普与他的“墨西哥之墙”/2001年9月发生在纽约世贸中心的恐怖袭击/以美国为首的对伊朗的侵略与占领以及伊斯兰国(ISIS)圣战战士的兴起/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欧盟地区、美国以及其他后殖民白人世界崛起的“新右翼”力量/全球民粹主义的兴起以及对这一概念的不同解读/自2008年起全球系统性不平等的大幅增加……”,这些“事件”即“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 是我们以个人、集体、企业、国家/跨国的名义及角度对这些最根本的、预先存在的历史条件及发展给予回应。

混沌

在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下,此次展览具体呈现了完整的世界工业化灾难时代,及延伸出的可被试做被动城市化的相关进程。中国经济体作为最近亚洲经济扩张的一部分可被视为是过去四十年间全球经济增长的产物。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内,由于各自的特征存在着巨大差异性、不同增长率和开发状况,从所谓的“中东”(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拉克),到印度“次大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再到“远东”的中国、韩国和日本,每个国家在分别经历了欧洲殖民统治、世界大战以及冷战这些动荡混乱的时期后,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征服和发展过程中,对土地、文化以及人民的物理利用、科学与军事标记及开发,都是此次“缝合”展览所呈现出的一个持续关注点。

融超经验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化迅速开展以来,人类对其社会以及特定历史下特殊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做出了回应,导致出现了各种新兴的社会运动与意见态度。其中一些包括:“新时代”宗教及后世景象/去中心化权利与无政府主义/激进派人体科技改造与机器人技术发展/对于地球在宇宙的定位以及与生态关系的崭新认知/全球自然资源的公平开发利用/艺术家全球网络……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都在最大限度地考虑怎样具体实现融超经验的完整性。它可能是先前已经存在的、又或许是将来及想象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的、全球的或者是生态的完整性,也可能是一种心理的或者精神的完整性)。展览中强调的“链接”即是艺术家与过去二十年间发展起来以应对各种危机(生态危机、战争与社会冲突、寻求庇护者和恐怖主义)的全球行动主义之间的关系。

嬗迭

艺术作品有时具备一种唤起超验感知的能力,使得人们可以从当下紧迫的现实以及历史创伤中暂时逃离或者有所缓解。这其中包括弱势群体的集体伤痛,也许那些苦难的经历被暂时性地遗忘了,却又通过艺术家的“缝合”(创造新的意义与表达方式)找到一种崭新的存在方式。这是一种具有批判性的创造性活动,而艺术家或许会将注意力精准地放在历史的物质性退化、消逝的意义、以及史实中个体、家庭和社会的状况之中。艺术家聚焦于他们所选择呈现的实质性对象的理念与特性,而他们所选用的材料、工具和实践方法大多在社会或者审美层面上与之有着深刻的历史连结。如此一来,艺术作品起到了强大的“时间胶囊”作用,它们具有多种延迟语意和美学的效果,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表达意义与感知力、经验与领悟,同时拥有嬗迭的意识和对未来的远见,它们在创作的观念性张力中呈现出了当下与历史的意义。这种链接的过程是实验性的同时也是启发式的(“试错”),有时艺术家会像科学家一样摒弃掉那些被证实徒劳的或者不够丰富有趣的想法和探究。

刘韡 受难 钢铁 425×250×20cm 2015

刘韡于2014年创作的“受难”(Crucifixion)系列借用高耸的教堂和耶稣十字架受难的结构,让叠加的大小不一的方形铁框与被撕破的白色铁片形成了矩形结构和混乱秩序的对比。无论如何,这件作品所显示的“暴力”表征,不仅表现了秩序与失序之间的对立,而且还暗示了规矩与破坏之间的对立,并彰显了人与物质之间的对抗性。

王明安(马来西亚) 冬日暖流,视频,1808 min ,2015

马来西亚艺术家王明安的两部电影“莫失莫忘”和“冬日暖流”以20世纪60年代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为背景,相互呼应,讲述了东南亚地区两个被巨大的历史力量分隔的恋人的生活。他们无力抵抗席卷两国的政治变革浪潮,冷战的影响,和亚洲各地发生的意识形态之争。作品将南洋经验呈现为一种迁移、文化适应、以及与马来世界连结和同化的概念。

何岸 看看大哥能帮帮她吗?LED 灯箱 尺寸可变形 2008-2009

在作品《看看大哥能帮她吗?》中,何岸使用霓虹灯“文字”作为媒介,把在公共空间中废弃的、碎片的、残缺的原有意义的霓虹灯文字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建构起一种别样的新的叙事。他对文字的重新拼合基于语言学和观念相结合的方法,延展成另一种(阅读)顺畅和(理解)障碍相交织的新的文字叙事。它揭示了事物/对象脱离其原语境后所显露的秩序与失序、确定性与混乱之间的纠缠。

蒋志,诗意,视频影像,5分20秒,2018

蒋志的《诗意》(影像)是对印度街头生活细节的纪录。他以诗学与社会学的维度,观察和表现了人的存在意义以及与他者的关系。他将拍摄的一位孤独而窘迫的流浪老人看作是一个视觉文本。《诗意》的叙事把视觉图像与诗的语言相互交映,与此同时图像和诗句向观者直接抛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拍下眼前的事物?苦难能成为诗意的来源吗?或者问诗意离苦难多远?

萧昱,不定式 3,青铜铸造化学着色,245x 180x 190cm,2019

萧昱的艺术理念涉猎广泛,从对人的生存议题的探讨到对自然的拟人表现,皆体现了其独特而个性的观念和语言。近来萧昱以智性的思辨回归直觉、身体和自然,即他对“竹子”的应用就体现了一种睿智:这种蕴含传统东方美学的植物早已固化为东亚文明的精神象征,它被艺术家从特定文化意涵中解放出来,通过对竹子的聚合与变形,赋予其新的观看和理解方式,隐喻了自然与人工、约束与自由、动态与身体之间所形成的冲突张力。

宫本隆司(日本) 纸壳屋 明胶银版 50.6x60.7cm x20件 1994-1996

日本摄影师宫本隆司从1980年代开始,以其独特的拍摄视角崭露头角。他关注城市与其建筑之间,因改造、毁坏或复兴产生的视觉美学和文化深意。本次展览展出的《纸壳屋》和《神户1995年地震后》系列是他1990年代中期的代表作。1993年宫本隆司第一次在东京筑地市场旁边的运河桥下见到“纸壳屋”,它们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聚集的贫民窟不同,散落于当代城市中,里面住着“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的人”。

刘小东,铁板1,布面油画,250x500cm,2016

刘小东《钢板》系列作品,是2016年于孟加拉第一大港口城市吉大港实地考察后创作的。这次纪实刘小东把目光聚焦于吉大港最重要的拆船工业,特别是拆船厂工人粗糙的生活境况。通过萧索颓垣的废址,锈迹斑斑的钢板及扛钢板的工人,艺术家把一个地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驱动下,普通人生存遭遇的现实与疏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刘小东写道:“我所看到的是人类生存的力量。”

尚扬,《剩水图—2》 混合媒介、钢铁构件、影像 可变尺寸 2019

尚扬在《剩水图》系列作品中寄予了一种激活当下反思的“情境”:它预言自然被政治力量固化,生活被资本力量摧毁;水汽固化为管道,生态被浇筑成机器,而机器又将生命潜能抹去。可以这样理解,《剩水图》是对即将到来的“生态-政治”危机的寓言、警示与行动。在这里,现实与回忆重叠,模糊与清晰同现,集体与个人互逆,我们感受,被惊醒,直至一种行动。

邱岸雄,新山海经3,30分钟,影像,2017

基于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山海经》,影片《新山海经》讲述的是一部以空间为线索的多层次历史。由艺术家数以千计的手稿建构的叙事框架,经不断地整合、重组与数字化的过程,同时,依据故事线索的发展艺术家对已有绘画进行再创作,最终形成幻想与现实融合,将过去置于现在继而投射未来的影像作品。

王拓,痴迷录 ,单频高清影像(彩色有声),20分31秒,2019

《痴迷录》源于艺术家对一宗迷离失踪案的关注,所引发对网络时代欲望和执念、建筑美学与御宅文化的探讨。影像是对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北京社会主义大楼“福绥境”由外及内的探索拍摄。通过影片的独白,艺术家将进入建筑内部的探索,同时,暗示为被催眠中的建筑师伸向内心的游历,以揭示隐藏于建筑和潜意识中的“密室”。艺术家试图以建筑的空间结构指代人类难以被认清的潜意识结构,并讨论“失败建筑”的概念。

王鲁炎 投影--同一指向的不同性、举左臂的举右臂者, 瓦楞纸板,木板, 200x200cm,2019

该作品中的雕塑人物和平面人物的朝向都是模棱两可的,他们既是面对者又是背对者,既是举左臂者又是举右臂者,既指向同一个方向,又指向相反的方向。展出的四件作品又可视为关联性的一件作品,它们之间是投影方式的对应性关系,但是投影的指向看上去却是非对应性的。然而,这种表像的不同并不能掩盖其本质的相同,它们均以与表现相反的方式存在,令人们怀疑看到的东西,也怀疑想到的东西。

邵译农,木本心 No.1,阴沉木、油漆 ,83 X 80 X 1200cm,2009-2022

邵译农利用传统工艺方法,经过十年日复一日对树的主干进行烘烤、打磨、披麻、挂灰、上漆以及再上漆的工艺,最终漆树“生长”出约十厘米的厚度,再将这赋予人工生长的漆器悬挂于排序的拱形不锈钢结构中,呈现出装置雕塑的效果。这件作品集木、人、时间、劳动和美学观念于一体。从作品中既能洞察到木的自然节律和质朴简约,也能感悟到人的劳动与自然相关的生命、时间、生长的外化状态相吻合。

施勇作品 《一切皆有可能》

施勇是中国较早从事装置与影像媒介的艺术家之一。他早期的创作致力于揭示现实的暧昧性以及系统内部的张力,九十年代末开始集中讨论中国改革开放神话下当代上海的转型概念,继而引向更宏观的全球化、消费文化等层面。在《一切皆有可能》这件环境装置中,艺术家试图将这堵墙设定在一种不确定的暧昧状态:特别是现场观众必须在跨与不跨之间做出选择,同时呈现出抉择的紧迫性!对艺术家而言,它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现实模型。

玛尼·拉尔·斯雷斯塔(尼泊尔) 1336计划 小巷中的生活,毛线、线绳、棉花,1366米,2017

尼泊尔艺术家玛尼·拉尔·斯雷斯塔《1336计划》是一个社区艺术项目,通过与加德满都的多样化社群,特别是妇女和青年一起工作从而表达一种艺术理念。加德满都海报高度1336米,提示出这个地区的生存现实,历史与现在,混乱和痛苦,特别是2015年地震后,山谷生态进一步恶化,但这里的人仍在努力建立他们的希望与荣耀。就像巷子里的妇女们一起编织、交流这样自然。编织就像生命中的经历,是自发生长的、表现性的、 互动的、 有趣的和纠缠的。

张克纯,在龙灯下晨练的人,甘肃,收藏级艺术微喷,100x120cm,2011

受张承志《北方的河》的影响,艺术家张克纯决定去黄河边走一走,并开始拍摄《北流活活》系列作品。在亲历的过程中,他意识里那条传奇的河正被现实洪流淹没。以此产生作品深刻的悲观基础,但艺术家同时也意识到,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还是光明的。这个母体里中的血统、水土,以及所蕴藏的创造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儿”降生于世,最终一切应当是乐观的。

田龙玉,用引致忧伤的东西来治疗忧伤,铸铁,尺寸可变,2018-2019

田龙玉关注经济迅猛发展与城市扩张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拔地而起的世界大厦——全球财富和权利的象征——在艺术家看来,像“獠牙”一般,成为全球化景观下都市化的“异变”。艺术家眼中城市发展是构建与毁灭融为一体的,城市化高速和不可逆的发展存在着遗留的问题与现实创伤。

胡为一 窗外无窗 1,影像装置,175 x 115 x 25cm,2019

胡为一影像装置作品《窗外无窗》的屏幕被置于一扇旧窗户后,观众隔着窗户玻璃好似能窥探到窗外的城市景色。某些窗户从严密的楼房砖墙中生长,向外扩张和繁殖。与此同时,窗帘在电机的驱动下迅速遮蔽这些“不速之客”。在窗帘的遮蔽和灯火的熄灭间,城市景观回归到高度统一的真空状态下。

沈远 课堂作业,鞭炮制作台、儿童凳子、鞭炮、电灯,600x800x400cm,2011

作为1980年代中国先锋艺术运动的参与者,沈远是在社会剧变期开启她的艺术生涯的。她的作品基于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本地现状和旅居海外的身心感受,形成对文化转译与冲突、城市化发展均衡性等议题的回应。《课堂作业》是沈远走访湖南和江西边界村庄的制鞭炮作坊,发现当地儿童也成为了劳动力,她将儿童使用过的鞭炮台收集起来,并以这些现成品做成装置作品,反映她所亲历的社会现实。

艺域交换小组(英国) 卡洛琳.凯莉从法国寄给冰岛埃拉巴基的克莉丝汀.斯切维的包裹。克莉丝汀.斯切维于2018年拍摄

艺域交换小组鼓励在人类世(人造世界)时代与“地点场所”进行超越传统旅行概念的互动方式。全世界来自偏远地区的艺术家们被选中而参与到长途邮政亦或是数字化的通信当中, 他们围绕后殖民、政治以及环境等叙事议题从各自的领域展开讨论。艺域交换小组的项目体现了艺术家们为了探索和理解世界而制定的一系列目标, 其中一些“分析式”的和“乌托邦式的”项目暗示了在这个戏剧化的、世界末日式气候变化的时代, 在社会、政治以及艺术方面出现的互动以及互联性。

柏谢尔.玛库(巴勒斯坦/英国)和于沛沛,弱界线,陶瓷,280 x 700 x0. 5cm,2019

柏谢尔.玛库(巴勒斯坦/英国) 海市蜃楼,陶瓷,尺寸可变,2019

玛库于八十年代移民英国,他的艺术创作一直与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以后巴勒斯坦和其之间的命运关系息息相关。这种个人化的“颠沛流离”同样可以被看做是政治性的、艺术性的以及智识性的。此次展出的作品让我们思考全球化的难民状况、字面以及国籍层面的无家可归以及人类尊严的丧失问题。玛库对艺术形式的美感问题以及艺术品中出现的二元分裂性很感兴趣-即艺术品会对这个世界的现状进行干预甚至是谴责, 但同时它又提供了足以超越这个世界的美学形式。玛库的作品使我们远离日常的现实, 包括造成巴勒斯坦及其他地区现实的那些社会政治形势。从这个意义上说, 玛库的作品在反映了深刻的道德问题的同时又不被道德所绑架。

克里斯蒂.拉普(美国) 来自墨西哥湾的滤食动物 最初创作形态作为剪纸拼贴画 尺寸可变 2012

作为一名“生态艺术家”,克里斯蒂.拉普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便针对环境、生态以及社会议题尝试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此次展出的蒙太奇拼贴画自身即构成了“环境”与“世界”。被放大成海报规格的图像通过微观世界的缩影暗示了“宏观的世界”。钻井泄露出的石油对海底有限区域的污染反映了工业污染造成的可生存栖息地与物种多样性的系统性丧失。克里斯蒂过去五十年的创作都保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即尝试理解现代人居环境与处于危险的、被工业活动所破坏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延续性破坏, 设法找出循坏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方法。

乔安娜.哈吉托马斯(黎巴嫩)和哈利尔.乔雷吉(黎巴嫩) 作品 奇妙的贝鲁特

数十年来, 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和哈利尔.乔雷吉针对1975-1990黎巴嫩内战时期贝鲁特的历史、经验、再现以及意义进行了系列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个历史阶段及被称为“奇妙的贝鲁特”的所有时期都被封存在照片、底片、印刷品以及明信片中, 今天在今日美术馆内展出。所有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点是对现实与再现之间“调解”的关注。为了研究相关议题,哈吉托马斯和乔雷吉通过“奇妙的贝鲁特”的延续创造了故事叙事、 角色和场景 。

马克.布洛斯(美国) All That Is Solid-4

这件双屏录像装置作品同时显示了资本主义工业金融体系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面貌。一边是2008年信贷危机崩溃初期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交易员;另一边是尼日利亚的部落勇士,不仅他们的本土环境因跨国公司开采石油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当地人民也受到了殖民与剥削,画面呈现的便是他们与这些得到尼日利亚政府纵容的跨国公司在作战。紧张和威胁的气氛在两屏呈现的现实中显而易见。事实上,这些人处于同一系统的不同位置,他们形成了两个主要由男性组成的“社群”,各自占据着这个地球南北两个部分的主导地位。鉴于他们在这个全球系统中的不同位置和利益关注点,他们之间存在的对抗是有着影响作用的。但是布洛斯认为他们二者实际上都在被这个系统所利用,而且也许在另一种组织结构的世界中他们是可以利益共享的。

拉里萨.桑苏尔(巴勒斯坦/英国) 国家大厦-橄榄树,数码打印,150x75cm,2012

艺术家通过“国家大厦”将巴勒斯坦人民安置在一个构想的超现代摩天大楼之中。整部电影透着纯粹“科幻小说”的味道-一幢高层建筑“代替”了一个现实国家。借此桑苏尔暗示这幢大楼与任何实际的领土定居点一样,它可以公平地容纳巴勒斯坦人,亦或是设法解决当前以色列边界内或者被占领的土地上所发生的驱逐、难民状况等历史问题。作品题目隐藏了两层字面含义:“state”暗示了实际上缺乏主权政府的永久实体;“estate”联系到土地财产的商业价值和出售。这样一来,桑苏尔还提醒人们关注中东地缘政治作为全球资本主义一部分背后的更广泛的语境处境。

拉米亚.乔雷吉(黎巴嫩) 改造后的Ouzai,多媒体打印,2017-2018

乔雷吉的两部电影作品是分析式的、理论探讨式的又或者是诗意性的理解领悟形式,它们尝试通过关注部分黎巴嫩居民的生活去创造性地描绘/再现黎巴嫩这个城市以及自内战时期以来它的命运。

战争之物(2013)这件雕塑作品是根据狙击手向贝鲁特国家博物馆射击而留下的子弹洞孔,由混凝土铸造而成。这件作品生动地指出博物馆和美术馆从来都不曾与地区、人民以及环境的社会以及政治历史分离。以今日美术馆自身为例,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它与几个街区外的通惠河(它过去和当下的污染情况)的联系。乔雷吉使用“承销/诠释”这一多义词作为题目是一种自觉的隐喻:艺术可以像金融保险一样,成为对未来事物的一种照顾。

杰妮·亚·拉尼( 伊拉克/爱尔兰/英国),影像遗址II,单屏数字录像,2011,版权来自艺术家以及阿布拉阿财团艺术大奖,摄影Adrian Warren

杰妮.阿.拉妮的两部电影构成了对中东领土的沉思式陈述,展示出了分析性的和超然的特性。趁着晨光从空中拍摄,两部作品朴实无华但又精美地再现了中东地区的景观地貌、自然和人造资源。摄像机的角度和垂直指向地面的平稳移动暗示了轰炸机在发射炸弹之前瞄准目标时的视角所拍摄的航拍图像。这种“分析式”的洞察力与权利、统治和从属问题密不可分。阿.拉妮的作品唤起了这样一种图像学的同时也为另外的观察探索打开了局面。它们似乎在问:谁在看?这些观看想要找到什么?她的电影是西方康德式传统的艺术作品,具有审美超越的理想,但同时它们也针对中东的殖民化提出了问题,以及这一仍在继续的历史进程是如何将这片土地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变形塑造的。

崔玄周(韩国) 知识性拆解-老女人,布面油画,布料,线,81.28x152.4cm,2014

崔玄周数十年来的艺术创作都在进一步探索全球化世界所带来的经验或个人的影响,尤其针对东西方文化之间艺术术语中的“交汇处”这个概念进行探讨。在展出的这组作品中崔玄周挪用了西方伟大艺术家及经典艺术作品的元素,他选取了其中的图像符号和题目并对它们进行批判式的/知识性的、艺术式的“修订”。如此一来这些作品既是对原作致敬,又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进行了颠覆。崔玄周作品中的图像以及如谜一般令人费解的题目为当代观者留出了“链接”、“缝合”全新意义及可能价值的空间。从崔玄周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化已经超越了例如“东”“西”方国家、文化和文明之间“敌对”的阶段。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的混杂、交互身份以及人与地区流动混合的局面。

可可.福斯科(美国) 笼中夫妻 单频视频 30分钟 1994

《笼子里的情侣》呈现了两位艺术家乔装成在墨西哥湾一个岛上被“发现”的土著人所进行的一系列行为表演。福斯科希望引起人们对欧美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悠久传统的注意,即展示那些被欧美军队占领了领土并且被征服、殖民的人们。组织这些展示表面上看来是为了科学研究和纯粹的娱乐目的,而这些人为景观的实际效果是确认西方国家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占有的绝对优势。有趣的是,虽然欧美社会自身在视觉和文化上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但在这场互动表演中最尖锐的时刻正是非白人观众的行为和反映:他们如何面对自身的集体性历史、传统以及在当下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现实中种族主义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持续存在、甚至是恶化和加剧。

黄晶厚(韩国)面具 011,爱普生艺术微喷, 140x100cm, 2018

韩国艺术家黄晶厚擅长以摄影表现人或物体的属性及其叙事。他在“面具”系列中呈现了一张鱼皮或鸡皮或其它物质与人脸的关系。他以怀疑主义态度对肖像进行了重新界定,不仅暗示了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创造的突变体,而且也揭示了人类现实生活的两面性,更隐喻了我们在寻找自我身份中的迷失状态。

格莱克希斯.诺沃亚(古巴、美国) 持续的对话,石墨画,尺寸可变,2019

在第四届文献展中,古巴艺术家诺沃亚根据今日美术馆的在地空间创作了一件名为“持续的对话”的作品。他在墙面上用铅笔画了可辨的数百枚弹道导弹正在朝着各个方向飞行。这一景象使人们对目前复杂的国际外交关系进行反思,并试图提出了需要找到一种使沟通生效的链接语言,这可能是解决人类问题的唯一途径。

李洪波,文化男女,纸,尺寸可变,2011-2012

李洪波在其作品《文化男女》中将装置、观念、行为艺术的要素融入他的纸雕创作中,使其具有了可变性和可参与性,兼顾静与动、拉开与还原、旧识与新知、形象与反形象、具像与抽象的共存特点,在改变固有认知属性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艺术语言。他以废弃报纸塑造的文化男女正是对于塑造与反塑造的呈现和追问。

李景湖,现在考古(东莞),2016,青铜,尺寸可变

东莞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曾生产占世界百分之五十的玩具。这些被废品站收购的玩具模具就是遍布全世界的塑料玩具的母体,生锈的玩具铜模具,粗看像古代青铜雕塑,但细看就像我们小时候流行的卡通。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转移,东莞制造业日渐式微,世界工厂之名已不再强劲。这个作品正是全球化下东莞经济史的最好写照。

李消非 流水线-第60号,高清录像(PAL/彩色/无声),9分43秒,2018

李消非自2010年起开始创作“流水线项目”,它是一种与当下的社会进程和社会变迁相联系的实践过程。早在2018年,他已在世界各地考察和拍摄了两百多家不同类型的工厂。他用重复不断的运行和递进的影像来代替一般叙事手法去感知生产者,以探讨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并不断质疑视觉生产和商品生产之间的问题。

李梅利(韩国) 诗的传递,双轨视频,20’44”,2017

韩国艺术家李梅利的影像作品”诗的传递”,是由两屏视频组成为的一组作品。它的主题是关于“生、死、迁徙”。该视频从一个特定的地方开始。它是艺术家和她父亲的出生地,象征着自己存在的起源(13~14世纪高丽王朝王庙遗址)。然而,由于韩国借“发掘文化宝藏”之名对其进行粗暴开发,祖先居住的家园已经消失。现在它变成了一片荒废之地。居民也被迫离开那里很长一段时间。当移民的概念作为主旨,很多移居到韩国或者国际化都市“纽约”的人都针对他们的移民历史表达出了“诗意”的敌意。

张移北,蛇的尾巴和身体,装置 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9

张移北作品以探讨材料 (物质)为主。外部更多关注材料的构成:如硅胶、玻璃、芯片都以硅元素为主要组成,但是分子不同的排列组合却使得他们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内部关注的是“材料”的延伸,相比较,不仅是艺术家运用材料创造作品,更是材料本身的特性塑造了艺术家,使艺术家成为该材料特性的延伸与反馈。

谭勋 彩钢板 缝合 彩钢板 尺寸可变 2019

2017年底,谭勋在北方环保治理过程中,以自己工作室拆卸下来的“彩钢板”为材料,开始了《彩虹中国计划》的系列创作。此次展出的作品是艺术家根据展览空间全新的创作。用彩钢板搭建临时的围墙,结合艺术家从列车和航空飞机沿窗拍摄中闪现的彩钢板,整件作品被塑造成一件巨大的“现成品”,还原并呈现出当下随处可见的城市景观。通过场域介入的方式,艺术家将“缝合”视作必要的创作手段,并寄予其作为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健康和完整社会形态的必经之路。

鞠婷,无题071618,板上丙烯,195x235x13cm,2018

鞠婷的实践难以被简单归类为抽象绘画,虽然她将再现性的内容明显地排除在自己的工作序列以外。然而,一层层的色彩以及由手工或工具辅助施加在颜料上的力量视觉化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现实,即系统的、时刻包含不确定性的形式探索所表现的物质现实。特别是在“无题”系列中,整片颜料的覆盖、撕扯、折叠演示着破碎的暴力与垂坠的重力,同时,其形式的意味从图像的内部有机生发出来。

【现场图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