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毛毛
通常,想得得不到,是一种痛。但也有例外。比如,在清代,有一位著名画家想得到另一位画家的一幅画。对方死活不给。依说,这是一种痛。但事情似乎朝着别外的一个方向发展,要画者实在要不到,便折衷请求对方同意,在这张画上写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以示对这份喜欢的纪念。如此这般写了,要画的人常年的咳嗽病奇迹般的好了!在没有得到的情况下,画作竟然可以疗疾!故事就这样的流传了下来,一晃就是三百多年。故事中要画的人叫王时敏,被要画的人叫王石谷。他们同为清初画坛“四王”之二。话说,王时敏可是清代“四王”之首,是扛鼎的瓢把子。王时敏出生于1592年的大明朝,活了88岁,前一半在明朝,后一半在清朝。王石谷出生于1632年,4年后清灭明,王石谷基本上要算是纯清朝的人了。王时敏跨越明清两个朝代,要大王石谷40岁。一个是老王,一个是小王。老王问小王要一幅画,为什么小王就不给面子呢?是什么样的一幅画,这么让老王上心呢?原来这幅画就是赫赫有名的《秋山红树图》,这幅作品是王石谷39岁所作,正是小王创作的旺盛期,也是能够代表他一生成就的一幅作品。不愿给老王,也是有道理的,必竟画家画出一张精品不容易,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由于今天主要介绍的是老王,所以就暂且忽略一下小王。因为,我们陈晓辉美术馆前期推荐过小王的很多作品,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对于小王,大家知道叫王石谷的少,但知道王翚的多,其实王翚就是王石谷。话说老王,出身可是不一般,他的祖父曾经是明朝的内阁首辅,在朝中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而王时敏的父亲,更是一身的真才实学,可以说他的成长环境对他后来学习绘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样得天独厚的家庭氛围,是许多书画家无法比拟的。幼年时期,因为是家中独子,便独受祖父的疼爱,备受栽培,在画学方面,家中还曾专门为其请来董其昌先生,教授王时敏学艺。能请董其昌来指导,可想老王的家世是何等的了得。家世好,对于有些人来讲,是不思进取的由头。但对于一些人来讲,是成长进步的助力器。显然,王时敏属于后者,他充分利用家世好的便利条件,站在高处,望见远处,在书画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他将自己所学,进行了总结提炼,写出了两部著作西庐画跋》《王奉常书画题跋》,这两本书,是对绘画理论的高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和操作性。在书中,王时敏阐述了自己独特的绘画美学思想。最怕画家放弃传统,还觉得理所当然。他的画追求一种平淡天真,上承古法,摹古很深,将宋元时期的名家作品作为学习的最高标准。他主张画好传统画,反对创新。正因如此,他的画严谨规范,气韵生动。但也学者认为,因为缺少创新,他的画千篇一律,比较死板。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还需要每一位读者自己去评说。但做为一名画家,传统功底不扎实,就盲目创新,这是要不得的。他认为,优秀的画家必须有天分,这是基础。但后天的素养也非常关键,两者缺一不可。他坚持以儒学为指导的理论,明确指出要用儒家思想为“画家正脉”,这对于当时画坛,具有积极的意义,引领了正统的画风。他追求气韵生动,遵从中正平和的审美价值。在技法上,他强调笔墨逼真,形神俱备,这与一些画家单纯追求以形达意,只重神似有着本质的区别,对画家的造型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END—
本平台所发布的图片均搜集自网络公开资料,编辑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仅供书画爱好者参考!本文系陈晓辉美术馆作者原创,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以上为嘉宾观点言论,不代表本馆立场。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