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在这春夏交替的杭城,將迎来国内疫情后人们翘首以盼的第一场西泠艺术品春季拍卖盛会,一件历经千年的古画,南宗山水画鼻祖南唐画家董源的《烟岚重溪图》將低调现身,这也印证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论述:“江南烟雨的意象最开始表现在江南诗画艺术中,从五代时期董源的山水画《烟岚重溪图》中可考。”《烟岚重溪图》的现身,证实南唐董源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用水墨表现江南烟雨的山水画家。也可以说是烟雨的江南造就了董源的《烟岚重溪图》。今兮《烟岚重溪图》又悄然回到了烟雨江南的杭城。这冥冥之中就象是历史的轮回或是上苍的巧然安排。
据考:《烟岚重溪图》是当年作为南唐宫廷画家的董源,深得后主李煜宠爱。特赐于他御用的“澄心堂纸”、“李廷珪墨”受皇命而作。画面山峦叠翠,烟岚显晦,极具幽深、苍茫、浑厚之气,远近明暗处视之如凸起状,这就是中国式的立体感。一看便是江南的真山真水。
此图能查到最早有文字记载为南宋皇室赵与勤收藏。见周密[云烟过眼录]。与勤,号兰坡,居处州青田[属浙江]。嘉熙间,曾知临安府。[南宋定都杭州,改杭州称临安府。]。
随着赵兰坡大部份藏品释出,《烟岚重溪图》又进入元初大藏家乔仲山府中。有鲜于枢[困学杂录]记载,篑成至元十八年任秘书郎。历两浙司副使、浙江行省员外郎。此人也与杭城密切关联。
入明后被华云购藏。华云字补庵,嘉靖辛丑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辞官后交游于苏杭等地。家有真休园,剑光阁藏法书名画甚富,与弟华夏真赏斋并蜚声艺林。王稚登称其所藏古今名跡,不减上方“皇宫”。则其所秘珍图可知矣。何元朗称其藻鉴之精,与衡山为近。文徵明、沈周等诸名家经常来庄与华云交游,鉴赏华云所藏盈箱累椟的法书名画,认为无一赝本。明人为彙集齐唐、宋、元名家冊,把董源《烟岚重溪图》以卷改册,揍齐名头。集至十二帧,尺寸不一,北苑画幅纵横尺寸最大。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彙考》、李调元《诸家藏书薄》、钦定《四库全书》有著录。
清末鉴藏家姚大荣获此图后更历经三十载,对其研究考证最为精细入微。年搜考画林故实,裹辑考证文章达二万余字;《董叔达烟岚重溪图长歌》一千余字颂之。考定前古画家,北苑为第一;北苑流传画本至今者,迭经读过十数件,又当以玆幅为第一。姚氏按:此等冠绝全球之真跡,藏诸寒斋,奇福逾等。安得不极力表章,以答灵贶乎。
自宋以来,历代对此画与澄心堂纸的各种著录与考证,论述、影印等刊物,经不完全统计达50多次。值得一提的是姚氏为证此画为“澄心堂纸”,除了据历代文字注录、考证外,还得到了实物的比对佐证:“在庚申(1920)(今年恰巧100周年)十月,京城华北赈灾社举行展览会,集资?助,清皇室颂出书画十一件助之陈设,参加展览。其中有董源《溪山风雨图》、《苏轼书杜甫榿木诗卷》注:(二幅画录记载皆为澄心堂纸),姚氏拿董源《烟岚重溪图》到现场与董源《溪山风雨图》、苏轼《书杜甫榿木诗卷》进行凝睇比较,不差毫发,相互经此参证,疑议冰释。铁证《烟岚重溪图》为澄心堂纸所绘。(见《东方杂志》135页,民国十九年《董北苑画法表微》)
本篇多次提及“澄心堂纸”其因有二:一是据历代前贤论证,董源画有绢本与纸本二种,所见传作绢本居多,画纸罕见。然其煊赫传世的力作多见之纸素,而且所用纸必为“澄心堂纸”。所以“澄心堂纸”也是考证董源《烟岚重溪图》真迹的有力佐证。二是“澄心堂纸”的自身价值非凡。据史料记载,真正的“澄心堂纸”只生产于南唐后主时期,据清《江南通志》记述:此纸由后主李煜亲自研制,经他反复试写,琢磨实验,工艺终于日瑧完善,制出的纸“肌如卵膜、坚洁如玉,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当时仅作宫廷御纸,重价不售,偶尔也会恩赐功臣、宫廷画师用以书画,其名贵成度可想而知。随着南唐灭亡,澄心堂纸的的制作工艺也即失传。偶有“澄心堂纸”从宫中或南唐旧臣家中流出来,便被当时的文人雅士视为至宝收藏,百金难求。就连当时的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偶得十幅“澄心堂纸”即兴作诗:“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谁知哉。”更有北宋名臣,大书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说》中说:“纸,澄心堂有存者,殊,绝品也。”难怪到了明代董其昌偶得“澄心堂纸”后,就曾感慨:“此纸不敢书了”。
试想一下:“澄心堂纸”作为南唐后主亲自研制的御用宣纸,当时就重金不售,后又经历代文人墨客、重臣名家的狂热追捧,直至今日,时隔一千多年,就是一张素纸,也是国宝级文物。所以说,单就一张“澄心堂纸”的文物价值就难以估值,综上所述:此幅董源《烟岚重溪图》不但俱有董源作为一代南宗山水画之祖的艺术价值,并兼有南唐“澄心堂纸”的历史文物的双重价值。
江南的烟雨終將慢慢散去,只有董源《烟岚重溪图》的江南烟雨景象永恒凝固在图中。西泠春拍的槌声將致,届时杭城將迎来各路藏家、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即將退去神密面纱的《烟岚重溪图》定会带给大家千载一遇的惊艳。且看花落谁家?唯有试目以待!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