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未见到真人前,脑海中一直回响着邬建安曾在采访中说过的“我很孤僻” 这句话,担心这位热衷于创作奇珍异兽的艺术家是否会孤僻到不近人情。谁知当日对谈还未过半,中途便被粉丝认出,邬建安两次起身热情合影留念。 面对眼前就神灵妖魔话题侃侃而谈的他,更愿意相信邬建安的脑海深处还有一个平行时空。
《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与《白日梦的森林》系列作品 2018
最新个展《邬建安:神话江湖》里,二层的空间外加阁楼吊顶被邬建安和策展人曹丹一同划分为“人、神、天”三段式叙述。抬头望向人类无法涉足的“天界”,头尾倒置的猪和戴着面具的倒垂猛虎,凝视着来来往往的世间生灵。当神兽被作为神谕现世,则需要人类去解读背后的深意。关于人与神、妖之间的微妙关系,他提到了“绝地天通 ”这个概念。绝为断绝,意思是人与天之间的连通被切断了。 邬建安却有另一番理解:“ 我觉得绝地天通指的可能是月球飞走了。原来月球和地球是相连的,后来它离开地球去到现在的轨道上。而这个过程引发了巨浪,造成大洪水,在西方和东方都有相近的神话对应。”他边比划着汉字“天” 的写法,“ 你看,天是一个人头上的一个东西,那个东西是什么呢?”正当人听得津津有味时,他又紧接着列举了诺亚造方舟以及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故事。天柱被撞倒,导致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如今大河向东流。“其实神话里有好多内容都是将现在的事情密码化、迷宫化。”
邬建安 “化身”系列作品 2020
但回归创作,在既定范围内折腾在他看来十分无趣。“比如说再怎么动手术,可能都不如改基因。里头稍微一动,外边就能长出四只手或者皮肤可以自行光合作用,多刺激!”。他激动地比划着,思绪似乎已经飞到了天外。当被问到是否感受到过局限,本以为他会大谈一通艺术创作的困难时,邬建安却挠挠头眨眨眼,面露难色道:“绝大部分都是局限,比如我不会飞,不能变形,也不知道是否可以长生......”如果你没有进入到他所构建的认识论中,这些话听起来都像是孩童的天方夜谭。如果一件创作变成任务摆在眼前,“那叫考试,这道题我不会答。”在为创作选择表达形式时,除了思考展览的现实需要外,他更偏向于倾听神秘灵感力量的声音。那个声音没给你“打电话”,你就什么也不知道。但声音来临的时候,平时积累的弹药库就派上用场。
《夜之虎》 2020
邬建安《面具-紫玉》系列作品
《面具-秋分》局部 2020
基于读书时期的研究主题“传统语言转换”,邬建安在早期作品中多次融合皮影、剪纸等非遗技艺, 试图以他的方式寻找传统的当代艺术出口。为什么传统工艺会遇到困难?他以皮影为例,讲述了过去民间因风俗需要而请皮影戏班唱戏的故事。约定俗成的习惯赋予它们存在的价值,而传统要当代化,就必须找到能够重新扎根的土壤。
邬建安《面具》系列作品 2019
邬建安 《面具》系列作品 局部 2019
邬建安作为北京动物园学术委员会中唯一不是“科学家”的委员,他对于动物的喜爱丝毫不亚于妖灵。平时去旅游,第一站通常都是动物园,而艺术馆则排第二。在“丰容”这个项目中,考虑到动物园里的生灵们受困于方寸之地,他便尝试在笼子和食器上制造了一些 “障碍”, 为小动物们创造进食及生活的乐趣。各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已然形成庞大且完善的体系,而面对一个整体化的传统对象, “你必须把它击碎,拆解成按主题、故事、颜色、材料或造型划分的关联部分。当它被拆解成局部的东西,就有机会和当代的东西对接。”
为呼应中秋佳节,邬建安特别为费加罗创作了两幅全新作品。他说 :“ 它们像是从天上传递下来的信息,老天爷告诉你个事儿,你得试着去懂是什么意思。” 作品直接以纸张为基底,但在刻画形象之后艺术家并不打算将其剪下,而是用折叠的方式营造立体化的空间感。以红为主色调的作品远看既像一颗草莓,又朦胧勾勒出玉兔轮廓,不同视角下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解读。而另一幅初看或许更好理解,但邬建安却说:“它就像一轮发光的明月,当我们望向它时可能看到的是两只兔子。眼见即为真实?那很可能是你的幻觉。”纸张经过切割留下切口,诸如此类较平常更需要耐心的过程有时也是潜意识的发泄。 “创作的过程虽然重复,但你不觉得这挺像修行的吗?人的心反而会变得更平静。”艺术或生活都在强调个人与他者的分别,归结到底还是个体与群体如何相处。邬建安清晰地将两者关系划分为三种:集权主义的个体完全服从群体、个人主义的个体完全不服从群体,还有二者相对平衡的状态。但他却想从里面开辟出第四种逻辑,谈到这里邬建安的眼神显现着探索新大陆的兴奋光亮,“那绘画的意义就巨大无比,也是我创作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草莓兔》 2020
《月亮上有两只兔子》 2020
监制PRODUCER
撰文WRITER
Madame Figaro
林云Clara
Yihan
艺术家提供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