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精品服务 >

低眉艺术(Lowbrow Art) 到潮艺术:一种被学院忽略、被市场追捧的当代视觉表现

2021-02-03 13:50:41

“潮艺术”是近年来台湾艺术市场上,为某些特定的创作而自创的字词。有时它可能是被搬进画廊的街头涂鸦,有时它是公仔、滑板等艺术玩具(Art Toy)等版数作品与衍伸商品。它总是跟不同分众的流行文化视觉有关,并且其以商品化作为创作的传播策略意图上的强度,往往大于作品本身的意涵,甚至不少人直接认定,它就是一种具备限量的炫耀性与流行时尚之特定品味的金融商品。

在艺术学院中的艺术史论述,往往是从“卡漫”与“挪用”等关键字,将这种当代视觉表现概括为一种当代的普普超现实主义风格。然而,早在艺术学院的定义与艺术市场的追捧之前,它有个不同的名字─“低眉艺术”(Lowbrow Art)。

马克·雷登的作品〈The Birth of Venus〉(1998)。图/取自WIKIART

Ken-ny Scharf作品〈In Ecstasy〉(1982),图/取自WIKIART

低眉艺术与流行文化的视觉文本

目前,坊间均以1970年代的美国洛杉矶作为低眉艺术的起源。虽然艺评与学者为了让这样的艺术风格得以被“高眉”(highbrow,知识份子)的商业画廊和学院所接受,而赋予其一个更花俏、更亲近现代艺术史脉络的称号─“普普超现实主义”,但若要让这类的创作以“普普超现实主义”称号的真空状态下参与艺术史,反而容易成为一种创作表现上的客体化状态。

“Lowbrow”英文原意中的通俗、低俗,在中文世界对于Lowbrow Art的相关研究中,多是将该字词直译为低俗艺术,“低眉”则是透过将字根(low与brow)拆解之后重新组成的翻译。虽然低眉艺术中的戏仿、诡谲、嘲讽、享乐与挪用的姿态,与中文成语中的“颔首低眉”的态度截然不同,然而这种拆组语言的称呼方式,似乎也很符合低眉艺术的视觉图像表现中、以创作者自己的表现技法,结合跨文化中的视觉图像文本、并且让这些图像齐聚一堂开派对的叙事氛围。

低眉艺术作为一个艺术运动,被认为是70年代之后庞克文化、独立漫画、街头涂鸦和滑板文化、邪典电影等另类文化中酝酿出的一种视觉表现。在1994年,美国画家罗伯特?威廉(Robert William, 1943-)创办了推广这类型视觉创作的刊物《Juxtapoz》,对后来的视觉创作者认识低眉艺术有重要影响。

尽管它并不被艺术学院所建构的视觉艺术史殿堂认可,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当前的视觉艺术创作者(不管他是不是学院科班出身),多少都受到这样的表现方法所吸引。它既代表着一位创作者对当代视觉文化文本的关注和喜好,也透过图像表现折射各自对社会环境的意见,无论这个意见是否具有建设性或正当性。

(左)马克·雷登为史蒂芬·金的著名小说《绝望》绘制的封面;(右)马克·雷登为美国知名的艺术杂志《Juxtapoz》绘制的封面。图/取自Cleveland State Art网站

这种著重在图像转化与变造的视觉表现的参与者,包括了画家、设计师、插画家、漫画家、乐手、录像创作者与电影导演等广义上的艺术创作者。除了将元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进行拼贴之外,借此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另类世界。

具有低眉艺术风格的创作者着重视觉叙事,以及图像表现的创意,因此往往被邀请在不同的商业印刷介面进行图像设计和创作。马克·雷登(Mark Ryden, 1963-)即是低眉艺术脉络中著名的创作者之一,在他为流行音乐之王的麦可杰克森《危险之旅》专辑设计的封面当中,即呈现了这种低眉艺术的风格。在繁复的构图与细节繁杂的图像关系当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在绘画技法上的纯熟。将人物的身体和器官比例恣意以超现实的表现逻辑的同时、塞入琳琅满目的符号与象征,画面中的象征符号妆点了故事性与意涵上的联想,呈现点到即止的直观想像。

被视为低眉艺术的重要艺术家─马克·雷登1991年为麦可杰克逊设计的《危险之旅》专辑封面中,每个象征符号都与麦可或麦可的歌曲有关,既像是木偶奇遇记中、把小孩变驴子卖掉的快乐岛门口,华丽的建筑装饰使画面又像祭坛画一般。图/取自Pintrest

马克·雷登的作品〈Queen Bee〉(2013)在佳士得拍卖以预估价30–40万美元的价格起拍,最后以71.4万美元的价格落槌。 Christie’s

台湾也有许多取用大量流行文化视觉图像、并重新编织寓言文本的作品,关于这一类的绘画讨论时常被归类在“新世代”、“卡漫风”的范畴,却忽略了艺术家在文本与符号交织中呈现的表现方法。在观看这样的绘画创作时,因为符号性过于直接且强大,容易使观者在观看作品时,直接跳过对于绘画表现的反思和讨论,直达符号意义的指称跟创作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削弱符号的所指,使象征符号透过艺术家的表现,转化并赋予其不同能指与观看脉络,或许是低眉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表现时的精神。

例如,若是以低眉艺术的观点来思考张嘉颖(1982-)近作中的绘画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她透过变造既有圣经典故的文本设定,加入在不同视觉文本中出现的“类人”脚色(如星际大战的丘巴卡、攻壳机动队一般的赛博格身体等)形象,回应了她在绘画中的寓言设定─象征智慧的苹果没有被人吃掉,而是自己成为了“智人”,进一步使万物因智慧而建构另一种阶层社会。

在社群媒体时代,低眉艺术的视觉表现似乎更以病毒式的扩散在各种介面之中。我们甚至可以用表情符号(emoji)、hashtag(#)等符号化的图像语言,来理解低眉艺术在社群媒体时代的视觉表现。在海尔·盖特(Hell Gette, 1986-)的作品中,这种以#关键字、表情符号当代的阅读形式与数位介面图层的视觉表现,也深具低眉艺术对于形象与表现的符号化状态。

张嘉颖作品。图/采泥艺术提供

海尔盖特Hell Gette, 〈#After-Show-Par-ty〉, 2020,画布输出与压克力,190 x 160 cm。图/亚纪画廊提供

低眉艺术=潮艺术?

今年2021年台湾第一档饭博ONE ART Taipei就以“潮艺术”作为焦点,对某些当代创作进行分类。或许“潮艺术”这个名称正是以特定消费族群为核心去特别提出的艺术类别。在现阶段理解低眉艺术与潮艺术之间的关系来说,两者在对于流行文化图像的运用与叙事的建构,有着因大众文化而影响的美学上的关系。但后者更强调如何透过商业化作为即时且病毒般地散播的行为管道。

除此之外,低眉艺术是罗伯特?威廉以艺术家的身分对此类别创作的称呼,潮艺术则较偏重以艺术市场策略的角度思考这些具有设计感、街头艺术感、转化大众流行文化视觉且快速散播的作品。甚至可以说,在对于绘画图像和叙事表现的关注与实践上,低眉艺术的创作表现更可与自诩“悍卫台湾艺术图像”的绘画团体悍图社成员如杨茂林(1953-)、郭维国(1960-)与陈擎耀(1976-)等人对图像表现的绘画实践。

尽管当前的艺术市场以凸显市场性的潮艺术称呼这些当代创作,然而在市场性之外,我们更可以思考这些曾经被视为低眉艺术的创作中的美学,如何成为当代创作者回应当前学院体系之下、绘画与雕塑等当代视觉创作的表现性之反思。

华裔美籍艺术家阙君乐( Luke Chueh, 1974- )作品〈LOWBROW (AND STILL THE LOSER)〉(2010)。? Corey Helford Gallery Chris-t-ian Mar-clay (1955-)作品〈Scream (Quar-tet), 〉,2017。 White Cube

悍图社艺术家杨茂林作品。图/关渡美术馆提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