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精品服务 >

牛年艺术焦点——著名画家包洪波贺新春

2021-02-04 14:39:33

包洪波,字一冉,山东临沂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3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黄格胜先生中国山水画方向研究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副主席,民革中央画院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百年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书画院副院长、文化部全国青联委员、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理事长、美国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总监、世界和平大使。

逸兴遄飞洪波涌起

——评包洪波先生的新写意山水

文/执金吾

优秀的艺术作品要能反映时代变化,引起时代的共鸣。艺术创作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敏锐地感受到时代情感的变化,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才能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同在,升华观众的审美感受。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改革和创新步履维艰。传统山水画法因为程式化严重,显得匠气十足而被观众和市场冷落。现代写意山水由于创作者胸襟、学识、涵养不足而一味模仿,佳作寥寥难以形成气候。部分画家另辟蹊径开始尝试山水创作抽象化,如卢禹舜通过色彩和构图形式在拆散自然时空的框架之后予以幻觉性的重组与拼接,表现出具有神秘感的魔幻主义色彩;姜宝林遵循“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艺术理念,索性将山水形状抽象简化成线条、色彩和几何图形。这些创作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念,以其前卫性而受到学术界关注,将中国山水艺术与此前的创作形式拉开了距离,或许也正因如此同时拉开了与观众的审美距离。

一些艺术家踏准社会发展的节点,准确捕捉时代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感受,将山水创作情感化,淡化“师造化”,突出“得心源”,创作出兼具时代特色和艺术个性的山水作品,而在学术界和艺术市场扬起波澜,这就是以包洪波先生为代表的新写意山水。新写意山水的渐兴,不啻于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一股清流,表现的是一种创作者自我意识观照下的山水,形而下是自然山水之美,形而上则是自我情感、理念和个性的张扬,因其鲜明的主观色彩而将中国山水画的写意境界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包洪波先生笔下的山水,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观其山,淡墨隐出,云移峰缓,几无崔巍嵯峨之险峻;观其水,线疏厾轻,静水深流,尝见波澜不惊宠辱偕忘之从容;观其树,旁逸斜出,笔转力遒,枝敛梢放,去斧凿痕而多变态;至于寺塔高古,屋庐深邃,桥渡往来,虽逸笔草草,而不失一种苍老之气,读之有味、品之有格,隐隐流露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疏朗、闲适旷达,呈现出平淡简远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包洪波在笔墨技法上的创新息息相关。古人强调“以书入画”。唐代张彦远提出“书画同源”;元赵孟頫主张“以书入画”;明代董其昌认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八大山人倡导“画法兼之书法”;清代郑板桥“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这些古人突出书法之于绘画的重要性,主要是强调笔墨线条的准确性,将书法的用笔和字体的空间造型渗透于绘画。包洪波并不反对这样的传统,但是深感当前书法的没落已经很难使现代艺术家去驾驭“以书入画”。书之不存,画将焉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包洪波不得已摒弃以书入画,转而借鉴西方油画的用笔技法。所以欣赏包洪波先生的山水作品,你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笔墨的质感、构图和造型,但是褪去了“以书入画”所带来的拘谨和约束。他笔下的山石树木,用笔粗砺疏放,多用淡墨线条,意到而笔止,体现出一种随性而又节制的笔墨语言特点。正是摆脱了以书入画的羁绊,包洪波才得以肆意挥洒放荡不羁的性情,展现灵动疏朗的风神,用笔日渐灵活多变而丰富多彩起来。“他的笔墨,极重笔势,以笔势去构筑重山复水整体气势,活化和深化了饱满的神情意蕴,让人感受到一种高层次的主观精神状态,一种精神视野与境界追求。”(杨延文语)。

包洪波先生早期对画面讲究经营布局严谨周全,表现在笔墨上则是细致入微形肖神似。如2006年创作的《和谐的家园》,描绘的是他的故乡沂蒙山区农村姑娘劳作生活的场景,近峰远山多用直笔线条清晰,树木枝叶交待详尽,房屋皴染留白对比鲜明,特别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变化多端,或立或坐各不相同,哺乳母子刻画得栩栩如生,兼之用暖色调的赭色来烘托表现创作主题,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故园风貌。然而纵观整幅画卷,你很难寻找到用笔上“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关键笔墨,单看每一笔的用笔都似可有可无,将这些可有可无的每一笔连接融合在一起统一于独具匠心的构思中,这种从容淡缓的用笔特点就显现出来。这样创作的好处是减少了技法对创作灵感的干涉,增加了笔墨的灵活性,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效果。2007年创作的《有朋自远方来》在对山树的表现上延续了前面的用笔特点,但是通过墨色浓淡、色彩敷施强化了块面组合的表现力,溪流江河则直接留白,桥渡亭阁进一步写意化而略见其形,人物形象更是笔墨俭省以厾点代替,幽渺淡远的气息逐渐浓厚。

包洪波先生在感受到学界对自己山水创作的接受认可后,逐渐将这些特点沉淀下来,转化成稳定的创作习惯。其于2014年创作的《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山石无棱树木无叶,突出树木岩石的空间通透感,淡墨淡彩,人鸟隐约,居于中心的屋宇亭阁线条倾斜粗疏而率性,从这些简约的笔触中,仿佛感受到作者置身世外的超脱和随性,流露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禅道色彩和归隐意味。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包洪波先生的笔墨特点可以从陈子庄笔墨精神中去寻根探源。比如单论用色,薛永年认为,陈子庄山水有近乎林风眠之处,在形色的遣用上,他不像多数山水画家那么恪守传统,敢于“拿来”,甚至在题画中也承认“偶近西画之色彩”。

包洪波很好地继承了陈子庄的创新勇气,在陈子庄写意精神中汲取精华,对山水艺术语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开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于2017年创作的《水长流》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上述创作特点,画面大红大绿的色彩渲染,看似大俗实则大雅,巧妙传达出对山水的一瞬间幻觉性体验。就连在意境的营造上,我们也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陈子庄推崇平易自然景少意长的意境,曾说:“平淡天真,迹简而意远,为不易之境界也。余写虽未称意,而心向往之。”绘境的平易近人与简洁明了,也正是包洪波先生一以贯之的创作追求。包洪波创作态度与陈子庄对艺术的态度是共通的,陈子庄说“处境困厄,心地益沏,画境随之高逸超妙而”并认为“写山水虽属农村山区小景也要写丰饶新颖”。从沂蒙山区走出的包洪波,饱含对家乡景色和平凡生活的热爱,将所见所思提炼成笔墨以山水艺术呈现出来,既是对故乡风物情感的升华,也是对自我审美意识的升华。

作为新生代山水画家,包洪波所接受的美术教育要比前辈更加多元化,使其能够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审视传统山水画的利弊得失,所以他的部分作品借鉴融合西方油画印象派的某些技法来凸现对时代的感受,在造型和用色上不再囿于成规更为大胆起来。例如有时为突出某一特定的形象而将其扭曲变形,在直觉上给人一种突兀感,或运用红色、绿色等重彩凸现强调画面的某个区域,打破画面的平衡感和稳定感,体现了他对形式美感的强烈追求与表现,巧妙地传达出现代人由于对人生无法把控所产生的捉摸不定和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

这种情绪体验正是现代都市人在经历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了物质的极大满足而在精神上极度空虚的普遍感受。渐行渐远的田园故乡已经被物欲化的商品社会所摧毁,成为记忆中的乌托邦。当怀旧成为一个时代所关注的社会话题,表现这种人所向往的田园风光的艺术创作自然而然地就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共鸣和欣赏。所以包洪波先生的新写意山水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基础。包洪波先生的山水作品奉献了像诗一样抒情的田园风光和可游可居的精神家园,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激情与时代气息,给予现代都市人一种精神上的慰籍。

包洪波的新写意山水艺术创作兼具传统和现代的双重艺术特质,不但能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更能引起一些山水画家的同频共振,从而使这种风格蔓延成长为一种创作趋势。如何在趋同性的艺术创作中继续保持个性和优势,这是一个难题,我们对包洪波先生的山水艺术前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