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艺术有性别吗?女性艺术从业者是否需要贴标签?“女性性别”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如何?女性艺术从业者艺术创作的关注对象和艺术风格是怎样的?在创作领域又是否有女性独有的优势与困惑?不带有性别藩篱的艺术追逐视野,是否更接近自我?
如果说,当事人视角是新闻视角中的第一视角,那么,今天,不如——听她说。
策展人傅军:
创造我们自己
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优秀的代表,只是因为从事策展和艺术评论的经历,让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很多女性艺术家的生活、情绪、事业和现状。而我本人一路走来,也曾在人生的某个或某些路口,停留过、苦恼过、退缩过、挣扎过。随着孩子长大,尤其到了中年之后,心底不时会响起一个声音追问自己: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还能做些什么?一方面,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充满荒诞性;但另一方面,人生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我们自己去创造,去赋予生命以某种意义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建构我们自己。我认为,自我不是静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的过程,不断更新的过程。
2021年6月,傅军作为策展人在“初芒计划——2021上海少儿优秀美术作品展”开幕式上发言
多年前,美术学院的大部分专业,男生的数量通常占绝对多数。但今天,从本科到研究生、博士生,女生的数量都已经超过了男生。然而在各种展览上,我们看到的女性艺术家比例依然还是少数,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现象。
2021年4月10日,在西岸美术馆参加“美术馆的时代与空间性”学术对谈
艺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家就是不断与自我挑战,是自我与自我之间一场又一场搏斗与较劲,是个人内心对孤独挫败的承受和消化。或许正因如此,艺术家才能发现生命的深度和厚度,而一切真正的艺术品其实都是在表现自我在世界上存在的形式。我曾观察过、也曾思考过,现实的阻力与温柔的陷阱哪个更大?面对“我养你”、“学(做)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不要那么辛苦”等等“善意”的劝阻和安逸的诱惑,我们可曾想过:假如某些路口我们停下来,我们放弃了什么?之后我们将会面临什么?在某个午后,或者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那些曾经追问我的声音也是否一样会在你的心头响起?女性走出校门,会经历生命中的起承转合,这其中,我认为生育这一关是对女性艺术家最大的考验。社会期待、自我价值感、家人支持、经济条件等因素,都会直接导致女性艺术家能否坚持下来。
2021年10月,在临港当代美术馆主持“液态——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性实践”学术研讨会
另外,我们可能潜意识中都有过年少成名的梦想和期待,但其实那些经过长期艰苦跋涉最终获得成就的人,更值得我们尊重,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个人长远的职业生涯。艺术是一项陪伴我们终生,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与生命联系最为紧密的行业,需要学识、修养、经验、阅历、感受等大量的积累,更需要长时间持之以恒的专注与精研。前半生就能取得成功的,不在多数,即便前半生就成功了,依然会面临后半生怎么办的问题。我认为,那些经历过婚姻、家庭、生育等考验的女性艺术家,只要她们坚持下来,或者重新捡起,她们的坚韧,她们应对生活的综合能力、平衡能力,以及内心的包容性和承受力,将会在人生的后半段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对此,我满怀期待!
傅军,出生于浙江绍兴。现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一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长期从事现当代艺术的研究和策展工作。主持策划多个大型学术性文献展,如“张充仁文献展”“这里阳光灿烂——哈定文献展”等。
画家吕欢呼:
行走在艺术和家庭之间
新时代的女性越来越多地深入在不同行业,作出了很多杰出的贡献。作为女性同胞,真心为这些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我的心目中,美好的女性形象多具备正直而善良的心灵,擅长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文化修养,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热爱生活和美好事物,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具备勇敢、独立、大气、坚韧、温和、不拖沓等优秀品质。
在巴黎卢浮宫看画
我和先生朱天曙是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时期的同学,同是书画艺术专业出身,有非常多的共同话题,朋友圈也基本一致。他以书法、篆刻、艺术史研究为主,也画画。我以绘画为主,平时也有很多的时间练习书法、写文章。我们平时的工作、聊天、交友基本上都是围绕艺术为主,事业、爱好、职业、家庭同步。先生常常把他研究的最新体会和思路讲给我听,我会提出自己的若干意见,有益的意见他都很快吸取。他的好多文章我也是第一读者,2021年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的艺术随笔《竹外集》就是我写的序言。我们创作的作品也常常拿给对方评判,各抒己见,家里常常召开“两个人的艺术研讨会”。
我们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成家,那时我在上海工程大学的艺术学院任教,先生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三年后,他选择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我留在上海继续工作了三年。他博士后出站后被引进到北京语言大学工作,我调到北京的《中国书画》杂志做编辑。我一开始对来北京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在上海工作的很好,但他对来北京有很坚定的想法,那个时候女儿已经两岁多了,家庭不能长期分为两个城市,于是我就来了北京。
和朱天曙在家讨论艺术
洗衣、做饭、刷碗、打扫卫生、接送孩子,辅导作业,仿佛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我这个人画画的时候条件又要求比较高,需要有创作冲动的时候特别安静投入才行。原来我和先生合用一间创作室,有时轮流工作,有时一起创作。去年五月的时候,我们决心在家里腾出一间小房间做我的专用画室,房间虽小,但是可以关起门来安静创作。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的耕香馆》发表在荣宝斋的《艺术品》杂志上。现在我一有空闲就跑到自己的小画室创作,作品虽然尺寸都不算大,但是很安静。
前几年女儿小的时候,每天照顾她吃喝、玩耍、上学花了不少时间,当然也享受了天伦之乐。现在孩子上了寄宿中学,她自己学会了安排时间,比较独立,学习上我们也帮不上太多忙了,我的时间就多了不少。孩子在家的时候,基本以她为主,先安排好她的事情,其他事情都往后放一放。
一家人在家看作品
孩子也很喜欢艺术,从小跟着我们画画、写书法、刻印章,2021年3月三联书店出版了我和孩子合作的《画个不停》一书,主要记录了我们陪伴孩子从小学习艺术、接受艺术熏陶的种种趣事,书一上市就颇受好评,对我来说也非常开心,算是把家庭和事业结合的一件好事。
吕欢呼,南京艺术学院学士、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中国书画》杂志社。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海内外重要美术作品展览,曾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获优秀作品奖。出版有《梧桐花开》《吕欢呼画集》《吕欢呼画选》《画个不停》等多种。
吕欢呼 牡丹扇 19cm×35cm 2020年
吕欢呼 山樱花落红飘雨32cm×46cm 2020年
吕欢呼 小青菜25cm×15cm 2022年
蔡梦霞:
没有既定、固化的藩篱,才能做到真实的自己
对于艺术创作的风格来说,我不太喜欢贴标签。什么女性就要柔美一些,男性就没有限制可有雄强可有文雅,这是历史的限制,对人的制约啊。无关性别、无关形式,是人的精神追求,艺术创作是表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擅长哪个领域做哪个,哪个领域有感觉做哪个,没有既定、固化的藩篱,才能做到真实的自己,完善的表达。
蔡梦霞
孔子有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非常明显,四十前后时,我感受到一种悟、一种清明、一种指向,以前的各种不解、疑惑顿时知道应该怎么解决、怎么去做了,明白自己要些什么,需要一步一步做些什么了。走进五十那就更明白自己向往的是与古代历史经典所追求相一致,这是超越时空的东西,不因表面形式变化而变化,能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理想彼岸是毕生的追求。
蔡梦霞,中国书法家协会女书家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书法博士,导师薛永年、王镛教授。2008-2010年清华美院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杜大恺教授。现为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导。著有《魏晋书法视觉形式研究》《闲听秋水—蔡梦霞书法作品集》。
蔡梦霞 躺平楷书小品21cm×34cm2021年
蔡梦霞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草书小品23cm×34cm2021年
蔡梦霞 到清凉境生欢喜心楷书对联34cm×136cm×22021年
画家顾静:
作为女性,我没有过被动生存的观念
我平时很少会考虑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问题,因为不论事业还是家庭中需要承担的,总是觉得责无旁贷。在自我的成长经历与家庭教育背景中,我似乎没有过被动生存的思想观念。自我的价值一定是建立在自我经济、人格的独立之上的,我更享受自己创造与获得,而不同的经济状态下,都会有不同的满足点。也许作为女性,对家庭更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在承担的同时,也获得了另一种人生的满足,而这些体会如果更用心去品味,也会转换为独特的女性认知。
顾静
作为女性的我们,更能体验生命的起始与流逝,我会传递给孩子对时间与生命的感悟。我是一个很认真的妈妈,但并不算“严格”。女儿看到我对工作、对事业的认真,但我并不会过于严格的要求她,对她的缺点、不足,以及小小的懒散,我总是能理解的。我常常对她说:好逸恶劳是人之天性,但如果能克服天性之不足,并自律的人,才会获得大多数人难以体验的自由与丰盈。
当下对美好女性的定位非常多样化,我心中的理想化状态是:有独立的思想,有自我判断与自我认知,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有爱人与被爱的能力。纵观中外及历代女性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表达、内在精神的表达,以及生活细微处的表达,也许是更加侧重的方面。
顾静,艺术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主修中国画。
顾静 烹茶图 28cm×50cm 2019年
顾静 顽童 35cm×70cm 2019年
顾静 悠闲图 38cm×50cm 2019年
书者霍超:
“女性性别”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
《说文》中女部字共有238字,在全书中属最大的部类之一,同时也构建了繁芜的“女性语义场”。使女性语义中伟大与渺小并存,高贵与卑微杂糅,呈现出异常复综的情形。女性意象经常是一种文化标志,折射出社会变革、经济建设情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女性艺术家,也经常因为女性标识被区别和独立出来,她们艺术创作也容易因为“女性性别”而受人关注,但她们并不希望受性别的影响,只希望被定义为艺术家。
霍超创作场景
女性从小就祈盼或仰望“美”的事物,对艺术的感知力天分使然,天然对艺术有着敏感的洞察力,使她们能够敏捷地捕捉到美,这种独特的艺术情结扎根在心。成年后随着家室负担的逐年厚重,生活的经营成本也在成倍叠加,大多数女性艺术家免不了需要在一地鸡毛的现实与闪闪发光的理想中寻找平衡。因此,女性艺术家对于创作风格的选择往往也与其性情有关,心之所契,更容易流露于字里行间,基于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艺术创作成为女性艺术家的情感寄托,也是她们精神世界的独白甚至是调解慰藉。92岁的女性艺术家草间弥生曾说:“一切都可以杀死我,但艺术救了我。”
霍超创作场景
女性艺术作品中经常会呈现出对个人情感和个人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与女性具有天生的母性有关。女性艺术家在艺术表现方式和用笔特征等方面可以见出她人格的一些特点。从女性艺术家对人性、情感、生命的关注可以窥见女性内心深处的柔弱和身不由己。风格即人,女性艺术家的生活阅历、教育背景、审美趋向都是其艺术风格产生的主观因素。
唐有薛涛,宋有朱淑真,元有管道昇,明有刑慈静,当代有萧娴、游寿、周慧珺、林岫等老一辈女性艺术家,如今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作为艺术家群体女性的杰出代表,她在《书法有法》中将书法视作“女红”的达观态度,她认为书法令人愉悦,使其心平气和,躲避名利烦恼。女性艺术家的在创作中不断寻绎表达方式,创作风格也不限制于秀丽柔美,也有追求劲拔生拙的雄浑之美的女性书法家。她们对于技法上细腻的追求,进而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
艺术没有性别,而艺术家有自己的性别,艺术家中的女性群体可以将艺术追求视作一种生活态度,将内心的关注表达在艺术作品中,借物抒怀。她们也可以“为艺术而艺术”,将艺术审美从现实中独立出来。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总之,真诚地对待艺术,真实地对待人生,将是我在追求艺术、不断前行路上坚持的人生信条。
霍超,1988年生于江苏常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京学艺大学访问研究者。2007—201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次第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虞晓勇教授、倪文东教授。理论专攻以书法史、书法教育为主,创作专攻行书,楷书,隶书。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书法作品被陆维钊书画院、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收藏。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霍超 宋诗三首 38cm×38cm 2015年
霍超 心经七寸扇面 2021年
霍超 孟浩然诗34cm×17cm 2015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编辑|闫敏歆
制作|冯雅颖
校对|闫敏歆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