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花钱购买一个摸不着的产品吗?
这个摸不着的产品——数字藏品,今年以来可谓异常火爆,多个产品一经发布即售罄。今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4款奥运云徽章数字藏品,每款限量8888份,一经上线便被用户购买一空;也是1月,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原作《群虾图》首个社交化数字藏品在上海嘉禾首届冬季拍卖会竞拍,最终以30万元落槌价成交;北京冬奥会举行期间,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的冰墩墩数字盲盒发售,售价99美元,售出当天秒无。此外,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大厂纷纷试水该领域,相继推出数字藏品平台。
到底什么是数字藏品?国内目前并无定论。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于佳宁表示,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基于区块链技术,为数字作品打上不可篡改的防伪编码,能够保障数字作品的唯一性、真实性、永久性,同时其所有权流转历史清晰透明,可以有效保护创作者以及持有者的权益,这也是其具备收藏价值的关键原因。
数字藏品为何这么火?专家介绍,数字藏品具有一些实物没有的优势,比如线上收藏不用受空间的约束,也不必担心随着时间流逝而损坏、丢失等,同时区块链技术为此类产品锚定了唯一性,使得它拥有了一种新颖的、独到的价值承载方式。
此外,元宇宙的火爆也推动了人们对数字藏品的关注和参与度。在元宇宙世界中,收藏一件数字藏品就如同在现实世界中收藏一幅名画或是一件古董,这打开了数字藏品的应用场景,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潮流。
提起数字藏品,还绕不开NFT(非同质化通证),NFT同样基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特性,产品的来源、售价、转卖等信息都能被记录。
“目前国内发行的数字藏品,技术原理与NFT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创作机制和交易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别。”于佳宁介绍,海外发行的NFT可以进行买卖和交易,而国内的数字藏品主要由平台方邀请艺术家或者相关机构进行创作,暂时还未开放个人的创作权限,同时在二次交易上也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大多数数字藏品只能在平台内进行转赠,没有完全开放二次交易的权限。
专家认为,这主要是为了规避监管风险。海外市场的NFT多是基于以太坊等公链发行确权,与虚拟货币直接或间接挂钩,而我国监管部门一直严令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在这一背景下,各大数字藏品平台比较注重合规管理,主推数字藏品概念。
“这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投机炒作的发生,但同时也可能限制数字藏品的发展。”知名数字平台欧易OKX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伟表示,目前国内机构发布的数字藏品多是基于联盟链,而不是公链。和公链相比,联盟链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征属性偏弱,而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是保证收藏品唯一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技术手段,如果这两项技术偏弱,其是否可以承载收藏品的价值就存在疑问。赵伟还认为,和线下古玩市场一样,数字藏品发展同样需要交易平台,需要市场来流通,但从现阶段看,国内不具备这样的流通环境。而过低的流动性、失去市场指导的定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损收藏品的价值。
那么,数字藏品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于佳宁认为,数字藏品可以将数字内容资产化,让数据实现权属清晰、数量透明、转让留痕,从理论上来说,万物皆可“数字藏品”,在未来可以架起连接现实世界资产和数字世界资产的桥梁,也是最切合元宇宙的发展方向之一。
“但总的来看,当前数字藏品的发展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存在技术不成熟、市场不规范、价值不清晰、监管政策有待明确等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应用场景也还局限在艺术品、收藏品等相对较小的领域。”于佳宁表示,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数字藏品的正面价值,同时也要辨别以数字藏品为噱头进行的投机、炒作、欺诈、传销甚至是非法集资等行为,切忌头脑发热贸然参与,要充分意识到这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最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还在于监管。当前,我国既没有对数字藏品进行明确定性,也没有对相关交易平台进行规制和监管,相关法律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专家建议,随着数字藏品的不断升温,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数字藏品属性,逐步将其纳入监管体系,以推动这一新兴行业规范发展,规避可能引发的金融或法律风险。
(记者李华林)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