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道友何和平先生发来询问“郑老师好!在《美术研究》上看到的,是你的作品吗?”让他心中莫名的一股惊讶,好像在芸芸众生中蓦然发自己失散多年的故人。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名不见经传年轻画家的作品想上中央美术学院的院刊《美术研究》,不夸张的讲真是“蜀道之难”,幸运的是郑忠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深圳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齐凤阁教授。
在1996年的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上郑忠丝网版画《惊蛰系列之一》获全国版展铜奖和美国廖氏版画优秀作品奖。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江苏省文化厅举办的“全国版画展评委专家答谢晚宴”上,(郑忠作为获奖艺术家代表出席)坐郑忠正对面的评委之一齐凤阁(时任东北大学美术系主任)隔着桌子与郑忠谈了“郑忠的版画特色”的疑问与构想,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郑忠在一大桌子(约30人)上与齐先生一问一答,语惊四座,就导致了后来郑忠版画潮汐般的风起云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经齐先生推荐、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决定,郑忠成了1997年第五期《美术观察》(国家核心美术期刊)的“美术名家”。这是一个高规格的界定,这是一个隆重的出场仪式,这是一个郑忠艺术的“烽火台”,天时地利人和,郑忠艺术至此写下隆重的一笔,一个官方权威机构的背书,一个时代艺术潮水般的现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万事出矣!
常言“日光下面无新事”,一个人终其一生要画出“独树一帜的作品”来,是难于上青天之事。
一点致诚感动上苍,一不留神,天道下地,他画出了,在一个与“现代艺术”无缘若海上孤岛般的苏中小镇海安却只能孤芳自赏,无人可与言说,压箱底儿几年,终于邂逅懂行的贵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啊。
还正值那个时代,他以作品极其个性化的语言,很高的辩识度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可谓“数美具、二难并”,天恩浩荡啊!阿弥陀佛!
感谢何和平先生提供了一次美好的回忆!
现代语式和传统情结(节选)
作者:齐凤阁
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天地境界”为切入点,反观自身,是郑忠版画创作常用的一种视角。《惊蛰系列》是对中国传统时令节气的有感而发,其实是预示自我内在意志、悟性及慧根的苏醒,是对自身生命节律与大自然同频共振的一种喜悦,是对自我创作冲动和艺术张力的寓拟。《极地》系列所表现的是一种超验的时空,理想中的境地,这种极地境界也是作者的一种心灵境界。郑忠有过六年南海潜水的生涯,这对坚强意志的磨砺,豪放性格的养成,极地胸怀的陶冶,以及铸就他运动员式的体魄,都起过重要作用。因此他对这段海军潜水经历无怨无悔,并充满自豪感。他在一首《极地》诗中写道:“我人生的起点构筑在山的脚底、大海深处。我来自极地,我涌动过岩浆,我融化过冰雪,我奔腾过山川,生命之火已锻烧过我的骨骼。”正是这种经历和气魄使他能以“殉道式的意志”,“甘于寂寞的牺牲精神”,去追寻艺术的终极目标,开启版画的极地境界。
郑忠艺术的成功具有多种因素,就其个人而言,除全新的观念,先进的技艺外,诗人的气质,文人的学养,军人的意志,运动员式的体魄,这多种优长集于一身,不仅使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蕴含着真正到达极地境界的潜能。当然他丝网版画现代语式和传统情结的双重品格,后者虽底蕴较浓却仍需深化与发掘,前者虽语素灵动而富有新意,却需继续完善与升华。可贵的是郑忠对自己艺术的问题点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自身潜能的发挥也有足够的信心。当笔者草成此文时,他正在寻求到最高美术学府的版画研究班深造,如果此愿望得以实现,也许会成为他进军艺术极地的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原载《美术研究》1998年第3期
1997年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美术观察》推出的十二位“美术名家”,郑忠成为第五期推出的名家。
1998年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艺术大师吴冠中散文体自传《生命的风景》遴选郑忠作品《惊蛰系列》作封面。
代表政府执行国际国内文化艺术展览交流工作的专门机构于芸芸众生中发现了郑忠版画。
1999年于青岛市美术馆郑忠荣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八、九十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