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万里《水墨虾》
李抚虹《鱼乐图》
一座故园,住了两位老人,走出三位岭南画派创始人,如今恭迎无数海内外弟子及广大市民游客。日前,被誉为岭南画派“摇篮”的广州十香园二期正式落成开放,同时一场牵动全世界岭南画派传人的书画艺术节在广州举行,68幅珍贵画作首度完整呈现岭南画派历史脉络,海内外岭南画派传人绘就了岭南画派的世界版图。20年磨一剑,十香园复建重开。
十多年前,张晓东第一次到法国卢浮宫参观,被现场的情景惊呆了:“孩子们坐在巨匠名画下面写生,大师就站在画前直接讲解,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如今,已是十香园纪念馆馆长的张晓东认为,美学教育最应身临其境,以岭南书画艺术为例,广东有多处条件很好的场地,可以资源共享,统筹起来更有效利用。
其实,早在1983年,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怀德大街马涌边上的十香园就已经作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挂牌,然而当时的十香园破落不堪,园内荒草丛生、遍布废墟,很难与充满人文气息、流传着不少动人传说的居廉、居巢故居联想起来。
春园宜新绿,珍卉合春盟。在呼吁了近20年后,十香园终于迎来了春天,由广州市、海珠区两级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的十香园纪念馆(一期)于2007年9月重建落成,居氏后人及散布全球的岭南画派传人慷慨捐赠了不少珍贵文物,使这座体量狭小的纪念馆无可厚非地成为一代“宗祠”。
相对于庞大的岭南画派而言,占地仅640多平方米的一期显然有点捉襟见肘,于是自2009年起,海珠区规划建设十香园二期,扩容后的十香园占地面积达到3879平方米。
“让巨匠名画当你的艺术导师”
作为十香园二期开园的盛大献礼,“诗情画意溯流源”画展同期举行,68幅岭南画派代表作以“一人、一史、一画”的独特形式展出,其中不乏首度与世人见面的名家真迹。
记者看到,有完成于同治年间的居廉手卷,内容为七种岭南花卉,印章显示“可以”二字,据传居廉只在最得意的作品上才盖上此印。由于传世的居廉作品很少,这幅手卷便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幅作品。
还有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的代表作———《富贵图》,这幅作品作于1894年,是高的早期作品,比较罕见,与其后期风格也差异较大,而这幅作品落款“啸月琴馆”,便是十香园内的一间画室。
展览中还有一幅首次在国内展出的高剑僧《秋圃》立轴,高剑僧是高剑父最小的弟弟,才华横溢,得高剑父亲授画艺,可惜他23岁就离开人间,以致在兄弟中知名度大不如两位兄长,也因此非常少作品流传于世。
按照张晓东的理念,十香园还担负着推广书画艺术、进行美学教育的重任。“我们希望今后青少年学生都来十香园参观,甚至可以把一部分课程直接搬到这里来现场教学,像当年在卢浮宫看到的那样,让巨匠名画直接当你的艺术导师。”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岭南画派
十香园纪念馆开放之后,居氏后人及散布全球的岭南画派传人纷纷回来“认祖归宗”,并捐献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难得一见的矿物颜料,还有一批珍贵手稿,以及由居巢写作、居英抄正的词集,并称十香园三大镇馆之宝。“回家的感觉真好。”担任十香园荣誉馆长的梁洁华女士一走进十香园便发出感叹。梁女士是香港著名实业家梁銶琚博士的爱女,也是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的学生。近年来,她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艺术、教育及社会工作。作为艺术资助人,梁洁华和艺术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她的资助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她对当代艺术以及与其渊源颇深的岭南画派的资助尤其引人瞩目,经她之手推介的艺术家,有蔡国强、陈丹青等人。与十香园天生有缘的还包括大洋彼岸的余慕红女士。2009年3月,岭南画派传人、旅居德国的著名画家余慕红女士和德国丈夫“乌鸦白”先生(中文名)在广州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周树坚的陪同下参观十香园,敬拜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居廉先生像。据悉,余慕红女士是岭南画派大师杨善深的学生,已在德国生活了30多年,一直致力于宣传岭南画派,并亲自教授学生。余慕红女士同丈夫来到师祖故居十香园参观,显得格外激动。她的先生看到馆内的场景并了解了十香园的历史后,感慨地说:“来到十香园,就好像拜会自己的祖庙一样。”
三年一届的岭南书画艺术节不知不觉竟成了岭南画派传人们的恳亲会,黎明(香港)、黄咏贤(香港)、欧豪年(台湾)等来自海内外的知名艺术家,和高剑父、赵少昂、杨善深、司徒奇、黎雄才、刘群兴等岭南画派大师的后人,纷纷应邀前来出席艺术节开幕式。
记者了解到,本次“诗情画意溯流源”展览中,大部分展品属于私人收藏,只是海珠区政府和十香园纪念馆通过多种渠道暂时借来展出。张晓东对此表示十分遗憾,他希望未来通过政府和艺术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岭南书画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能不断落户十香园,使这一“族谱展”延续成为永不落幕的岭南画派历史陈列展。
终有一天,十香园就像土耳其的圣母玛利亚小屋一样出名,成为岭南书画艺术的精神圣殿,让学习书画的人都能在此接受“开笔礼”,而艺术家们也将以能在十香园办展为荣。
■不由你不信
世界上最多艺术纪念馆的画派
据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卢延光粗略统计,“扎根十香园、花开海内外”的岭南画派,是全世界拥有最多艺术纪念馆的画派: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州曙前路的陈树人故居首设纪念馆;80年代末,岭南画派纪念馆在广州美院内落成;1992年,盘福路春睡画院旧址立起了高剑父纪念馆;不久,黎雄才故乡肇庆市高要也建起了黎雄才艺术馆;同期,美国旧金山博物馆内开辟了赵少昂绘画馆;1998年,深圳市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关山月美术馆;同年,黄少强纪念馆在南海开放;1999年,香港于沙田文化博物馆内设立赵少昂艺术馆;2000年,广州艺博院将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杨之光五馆并立,掀起岭南画派建设纪念馆的高潮。2002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内由欧豪年一手策划建起了“岭南美术馆”;2003年,广州市番禺区宝墓园内又分别建了赵少昂、杨善深两个艺术专馆。此后,新加坡、德国、欧洲、美洲、澳洲纷纷开始建立岭南画派纪念馆。“一个画派十八个纪念地,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分布之广,让人出乎意料,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卢延光称这是一种历史罕见的现象。
充满传奇色彩的十香园
院墙之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尘事喧嚣;院墙之内,古木奇石,鸟语花香,超然脱俗。漫步在麻石小道上,呼吸着多种花卉的清新香气,凝视纯洁的素馨在绿叶丛中静静开放,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难怪坊间传说,十香园里一草一木处处有段古。
年已古稀的居玉华是居氏后人中唯一健在的孙辈,一说到要了解关于十香园的故事,即使常年因病腿脚不便,她还是硬撑着走到门口,笑吟吟地欢迎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十香园内几乎所有物品都不复存在,居玉华和儿子艰难地保留起一块油漆剥落的“紫梨花馆”牌匾,一幅“二居”的画像,一幅叶浅予写给她丈夫的字和一幅上世纪五十年代画的十香园图景,偷偷藏在鸡圈水渠,这几乎是十香园最后的全部。2006年,海珠区全面启动十香园修缮保护工程。在对十香园作重修前的考古发掘时,工作人员遗憾地发现,院墙边居巢手植的铁树已枯萎多年,由于不确定要如何处理,只好先将枯树保护起来。到了2007年9月,十香园重建落成即将开放之际,这棵枯木竟然长出了嫩芽,10天后新馆重开之日,又有十几片嫩叶生长出来。居氏后人居玉华婆婆见铁树重生,当场感动得落泪。
张晓东还向记者讲述了另一段传奇:十香园一期重开前,主体建筑今夕庵其实只有一面夯土墙。这面墙属于清朝中期,至少已有近300年历史。海珠区专门聘请了文物保护公司,花费数万元进行高分子材料固化处理,才使其得以保留下来。“处理过程就像给婴儿治病一样,用细针‘打吊瓶’,把化学材料注入墙体内,然后在表面再进行固化,完成后可保持至少百年不会腐蚀倒塌。”张晓东说。
十香园重开后,园内鲜花频繁开放,特别是在广州已经逐渐稀少的素馨花,开起来竟灿烂无比。自古以来,素馨便是文人墨客争相吟诵的对象。而明清时代的广州,白素馨遍布羊城,成为花墟的畅销品,被民间誉为广州市花。素馨花其貌不扬,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一千多年前,在残唐五代的时候,十国中的后汉国刘陟盘踞广州称帝,传到后汉后主刘釨时,到处修建宫室庭苑,以供享乐。刘釨有一宠爱的宫女名叫素馨,年轻时就病死了,葬于庄头村“耶悉茗”花田之畔,年深日久,美人冢上开出雪白香花,引来后人凭吊,因“耶悉茗”拗口,故将花改名“素馨”。
■链接:
十香园始建于1856年,面积640平方米,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怀德大街3号,是晚清著名花鸟画家居廉、居巢的故居及作画授徒之所,因园内种有瑞香、素馨、鹰爪、茉莉、夜合、珠兰、白兰、含笑、夜来香和鱼子兰10种香花而得名。十香园以“蒙馆”形式,培养了广东、广西等地一大批美术人才,其中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为最出色的入室弟子,故又被誉为“岭南画派摇篮”。
威廉·德库宁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1997年去世,之前该艺术家作品均由高古轩画廊代理。佩斯画廊负责人称自德库宁去世起,佩斯画廊就成为第一位出售其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