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黄帝时,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酒。
酒的历史至今已有5000多年,酒的发明与利用,算得上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之一。
酒不仅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密不可分,而且融入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以至于从竹林七贤饮酒后的癫狂与对名士的定义(《世说新语·任诞》里有句话:“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成名士。”),一直到现在的酒乱性、色迷人、酒后吐真言...等等,算得上是对酒事及酒文化的一些看法和延伸发展吧,现在社会,饮酒也成为了交际、减压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也因此加入喝酒吃饭的行列。
唐 孙位 《高逸图》
魏晋时期是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自由期,同时也是书法完成书体演变的重要时期。以钟繇为代表,书体逐渐由隶书向楷书转变。钟繇擅长小楷,梁武帝称赞他的书法:"势运刑密,胜于自运。"他的书法流传至今的《宣示表》《贺捷表》《昨疏还示表》等已经成为书法研究的重要资料和众多书法爱好者的临摹学习资料。
除了钟繇之外,王洵、王洵之父王洽、祖父王导均善书,史称其:“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轻,亦有传矣。”特别是王洵的草书《伯远帖》,行笔俏丽,流畅自然,是草书中的精品。
可以说,魏晋时期,饮酒者面之广、人之多是以前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哪些文人雅士,不饮酒者极少,他们狂饮酣醉,放浪不羁,刘伶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篇歌颂酒的《酒德颂》。
正是因为酒的刺激作用能唤醒人们内心的真性情,因此嗜酒的书法家更能用酒为自己营造一个自有的空间,将一切理性化和规范化的东西抛到九霄云外,从而信笔捻来,一起呵就上乘之作。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起初向卫夫人学书法,后来辞官不做,整日价与东土士子游山玩水、饮酒垂钓,书法精进了不少,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正式在他与朋友聚会饮酒时所书;当时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当时41名名士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饮酒赋诗,当时26人即席赋诗,王羲之适逢酒酣,欣然命笔为之作序,用蚕茧纸、鼠须笔写下来千古绝唱的《兰亭序》。
日后王羲之想写的再好一点,然而“书百数十本终不及之”。
在之后的历史长河里,历代书法研究者对之好评如潮,影响极大。解缙说王右军的《兰亭序》字和布局多一分太长,少一分太短,堪称完美。董其昌也说王右军的《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为神品也。
方孝孺在《逊志斋集》中说:“学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语》《孟》。羲献余书非不佳,唯此得起自然,而兼众美......”
我的观点正好与方孝孺所讲相同,我一直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书法自然,自然地性情流露。有人讲,书法艺术的最高点和禅宗的“洗心入静”相似,所谓“书若人然”,见字不是字,把字当人写,算的境界,正是右军有了袒腹东床的真性情,在酒的催化下,才有了传世至今的《兰亭序》吧。
《竹林七贤图》残卷
孙位,生卒年不祥。一名遇,号会稽山人,会稽(浙江绍兴)人。善画龙水、人物、松石墨竹,兼长天王鬼神。唐末,随僖宗入蜀。蜀中画山水人物,皆以孙位为师。名列蜀中画家第一。孙位是唐末蜀中著名画家,孙位的真迹流传至今的仅此一件。画名"高逸图"为宋徽宗赵佶所题,它所描绘的是魏晋时期脍炙人口的竹林七贤的故事。画家通过娴熟高超的技术,出色地刻划了魏晋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孙位善于画人物,是唐末重要画家。他尤其对西蜀的许多画家,有很大影响。他的卷轴画留传下来的只有这一件《高逸图》。
此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图中所剩四贤,一为好老庄学说,而性格[介然不群]的山涛,旁有童子将琴奉上。一为[不修威仪,善发谈端]的王戎,旁有童子抱书卷。一为写《酒德颂》的刘伶,回顾欲吐,旁有童子持唾壶跪接。一为饮酒放浪,惯作青白眼的阮藉,旁有童子奉上方斗。四贤的面容、体态、表情各不相同,并以侍童、器物作补充,丰富其个性特征。人物着重眼神刻画,得顾恺之[传神阿堵]之妙。线条细劲流畅,如行云流水,兼有张僧繇[骨气奇伟]的特色。画风在六朝的基础上更趋工致精巧。而点缀的木石已用皴梁,则开启了五代画法的先路。是书画中的瑰宝。
国粹打入“洋酒” “猫王”成为品牌数千年来中国第一幅国画被国外注册近日,澳大利亚商标局批准了“猫王”(KingCat)红酒商标。该商标采用誉满中外的世界画坛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