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代艺术发展与文明价值内涵”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和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协办。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多名著名专家学者和知名艺术家在线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该学术活动也是202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FIST项目(Fudan 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艺术传播学”课程的创新之举,160多名“艺术传播学”课程学员参与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汤筠冰教授主持了本次学术研讨会。她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当代艺术发展与当代文明价值内涵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力图从文明价值内涵的崭新视角洞悉当代艺术发展的本质性问题。当下的世界正处于既发展又冲突的矛盾之中,当代艺术更是以其特有的艺术方式,追踪着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在中国倡导“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当下,当代艺术以何种方式介入到人类文明价值体系的建构中去?它怎样更好凝结文明价值共识、塑造人们美好心灵?另一方面,一部分当代艺术的晦涩难辨、审丑惊骇,以及其背后相关的“虚无主义”,究竟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堕落,还是一种介入社会的批判力量?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中,当代艺术能否跨越时空、联结传统和当下开创文明新气象和新格局?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深入进行学术探讨。
研讨会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孟建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旨在从当代艺术发展的角度去回应建党百年庆典讲话中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理念和践行我国要在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同时,本次研讨会,要站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探讨中国的当代艺术如何在西方既有艺术体系之外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新体系。孟建教授认为,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学术研究机构、国际交流平台,专业战略智库,理应为实现中央所要求“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做出应有的努力。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谢茂松资深研究员进行了主旨发言。首先,他指出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保障。如若要理解中国当代的艺术精神,我们需要回到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一个连续没有断裂的文明,与我们当下的艺术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深刻联系。“兴、观、群、怨”作为孔子所开启的“诗教”传统,可以有效地激发人的性情、观社会之万象、凝结人心、通过批评来更好地向前发展。“发乎情、止乎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所具有的和谐形式。这都是我国当代艺术发展应该汲取和延续的文化养料。其次,他指出,中国现当代艺术作为一种人民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与宋代以来所形成的平民社会、明清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等紧密相连,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更广阔地深入社会腹地,联结群众。然而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诸多乱象。一方面,是艺术审美上的堕落,如大量游戏和漫画里存在着低俗和暴力的内容,无一不在腐蚀受众的心灵;另一方面,当代艺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艺术形式日益更新,但与此匹配的人类文明心态和精神品格,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最后,他指出,中国艺术正因为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传统,因此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中国艺术的主体性,破除艺术审美中的唯西方标准,回到我们自身的文化灵魂和精神脉络之中。中国当代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观正是构建当代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最终走向的是营造和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会议开幕式后,与会人士就“当代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中华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显现”“当代艺术如何构建和引领新的文明气象”三个分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当代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伊始,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所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世界进行着描摹、塑造,以艺术的形式凝结着人类的文明历程。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经济样态的迭代更新、数字技术重新定义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秩序结构也在被持续改写。新媒体和数字技术使时间高度压缩后重新加速,而全球疫情的蔓延导致了人类空间上的封闭,人工智能改变着身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模式,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之间产生断裂,社会价值观也在经历弥散和重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文明如何在当代艺术中进行书写与表达?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王立新教授认为,“文明”究其实质,具有两方面的根本内涵,其一作为一种与传统相关的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积淀,其二作为一种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增进人类福祉的持续“启蒙”的过程。不同时代的艺术始终与文明的传统、时代文化的精神紧密相连。当代艺术作为人类所有的文明创造当中最为敏感的一种表现方式,本质上就是对时代的表达和对生活的感知,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艺术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这一总体。我们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剧烈冲突,国际关系复杂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和传统伦理观念之间的内在矛盾剧烈,艺术与其它领域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中,面对环境、战争与贫穷等一系列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艺术家要以鲜明的价值立场、爱和悲悯的情怀,面对和修复世界的苦难与撕裂的创伤,在最本质的意义上去表现这个世界,以积极的态度去肯定人类生活中的正面力量。
作为著名策展人、艺术史研究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郑闻副馆长以他策划的《重整:德国艺术立场》与《致意:从未消逝的黄金时代》展览为案例,展示了德国与中国20世纪艺术发展的不同轨迹。进而讨论了国家文化与国家艺术的主体性构建,以及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的当代演变。他认为,学界对于中国20世纪艺术的梳理虽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对于深层文化结构与发展动力的分析研究,还远远不够。通过回溯林风眠的中西融合论,潘天寿的双峰论等20世纪早期重要艺术观念和思潮,才有可能真正加深对于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深层理解。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需要在更加开阔的国际艺术体系中展开。此外,对于中国独特地域文化与历史进程中艺术“气质”的发掘是另一个重要话题。他提炼出“士气”与“逸格”这一贯穿时空的独特的人文化表达,对于建立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气度的当代艺术面貌大有裨益。郑闻还认为,当代艺术的创作、研究、建立与推广,还需要实践者体现出更大的包容性与韧性,可以置身于更加开阔的学科体系之中。
奥赛画廊蔡彭城董事长通过个案梳理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对文明独具当代性表达的当代艺术作品。如蔡国强用“火药”这个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特殊媒材来进行创作,尤其是《天梯》,既表达了艺术家对时代精神的追求,也表现了他浓郁思乡的情怀。张方白的油画取宋元山水至明末八大山人的文人精神,采用率性而直抒胸臆的绘画形式,既有中国文人的胸襟,又含西方的表现形式,凝练出中国绘画艺术的当代表现形式。王小松从传统绘画中引申出强烈的时空概念,将中国传统绘画与声光影和AI技术结合,丰富了当代艺术形式。陈彧君的《故土不乡愁》则反映出当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民众的迁徙,艺术家本人的流动……在这一系列当代艺术的个案中,艺术家们用独特的绘画语言反映出对故土的眷恋、回归共同的人类情感,重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个艺术的终极命题,最终发展为对家国历史的关切和研究、对于文化的认同和反思。
中华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显现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当代中国的艺术表达既要立足于当下中国人的生活与生存实践,也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艺术,美美与共,相互理解和借鉴,甚至是融合。中国艺术家曾给世界贡献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古典艺术体系,中国艺术家完全有可能再给世界一个具有当代性的新艺术体系。
著名艺术家、原上海油画雕塑院肖谷院长首先指出,当代艺术作为变化中的艺术现象与当下正处于发展和冲突的矛盾世界同步发生着。西方文明中“深”与“高”叙事意识下艺术的宏大叙事与表达个人自由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在成为当代艺术造型意识背后的苦恼。他通过对新疆龟兹艺术中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佛的“三十二相”中佛手的“缦网相”造型的流传变化的案例分析后认为,当代艺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介入当代文明建构与呈现中,是具有相当“活性”的。当代艺术在于表达当下,而不是取悦当下。当代艺术创作中,理性作为一种方法对创作的过程始终具有一种独特的引导力。它会将创作的冲动和判断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画面呈现出物质的体量与形状的独特感,会形成一种鲜明的文化标识和文化涵量。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能突破私人叙事的樊笼而获得超越的意义,是因为历史有伟岸的坚实,于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当代艺术有了超越的价值。
UCCA集团艺术总监、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尤洋副馆长提出,艺术和文明价值在今天是一个迫切问题,它涉及到价值观形态,也涉及到文化领导力问题。尤洋副馆长从亚历山大图书馆、卢浮宫与学院美术馆等著名美术馆的历史演变谈起,揭示美术馆承担着继承文化传统并引入当代文化的功能。接着,他指出当代美术馆组织文化的空间特征,其一是文化的多元化,不再以某一国家为主体;其二是多向度的叙事,不再单向度地向观众传递内容。他认为,当代艺术并不是活在真空里的,而是承接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美术馆在空间、行为、功能层面承担着文明化的仪式。美术馆以时间作为叙事向度,进行着文明的空间层面上的汇流与表达。美术馆通过视觉艺术的样态,凝聚空间的形式,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时间长河中的优秀印记。这正是人类通过视觉书写出的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发展史。美术馆在潜意识地塑造观众的现代性与国民性的身份,并给予观众在日常时空中寄托完成自己身份成长的功能。
艺术评论家、上海龙现代艺术研究院周兵院长以中国当代农民画为立足点分享中华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显现。周兵院长看来,当代农民画是传统民间绘画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从农民画的分布来看,根据地域的不同形成了12种不同的特色与风格,而这些农民画的起源都源于民间乡俗。而如今,乡村文化突破了主流文化中的猎奇心理,与当代艺术的表达形式进行着重塑。从当代农民画在中华文明与当代艺术的展现形式来看,农民画是一种被关照的乡村文化载体,体现了民族特性,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成为当代艺术的思考点。以农民画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中国农民画的保护与传承,挖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明价值符号的文化产品。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秘书长、新闻学院张殿元教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要把我国当代艺术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以当代艺术为载体,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其间,要运用新媒体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等多种方式,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同解读当代中国的网络与数字时代发展实践相结合,成为对外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大命题。张殿元教授还提出,在尼克·兰德的加速主义观念影响下,未来的世界会是人工智能主导性很强的世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算法在其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样的世界更需要艺术的想象力。
当代艺术如何构建和引领新的文明气象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艺术的历史性进步。置身于我国日新月异变化的当代社会中,感受并体察到前所未有的当代性经验,或许是新艺术体系建设的开始,或许是新文明形态的构建。还有什么比迅速成长的当代社会更能激发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和理论冲动呢?中国的当代艺术应当成为文化强国并走向世界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南京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祁林教授通过对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分析,指出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和作品创作之间的关系。他以张艺谋、杜尚两位艺术家的艺术经历作为分析起点,指出当代艺术家的能力与价值在于“通过艺术建构自己”,创作主体进入到了“后主体”状态,在实践艺术的过程中创造艺术和文明的价值。他通过东西方两位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史和艺术观的交叉关系,强调文明互鉴在当代艺术研究中的重要性。祁林教授指出,这两位艺术家的共同特质在于寻求强烈的形式刺激,而拥有执着的以善为美的道德导向。艺术家的使命转换,在于要完成对真与善的表达,而对美的探讨,是不能脱离真和善的基础而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艺术家要创作“第三领域的美”的使命,即通过行为本身去指向一种美好,同时进一步去回答“我们是谁,该怎样生活”的问题。从自由的、演化的、技术的“人文主义”之后,一种艺术的“人文主义”正在当代社会文化中不断被关注。这将使得当代艺术成为带领人类冲破由资本、商业、技术而形成的约束的最佳途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祯博士后指出,一直以来,当代艺术和商业、资本之间存在着“相爱相杀”的纠缠关系,她尝试从“不消费主义”这一亚文化概念为切入点,观察一种作为亚文化的社会思潮如何内嵌到社会文明的结构里,同当代艺术形成互文和对话关系。她通过分析《瞬间所有制》《一封借电风扇送到的情书》《实践的悖论》《太空胶囊里的变形花园》这四部由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探讨了消费主义带来的社会资源过剩的问题,尤其在地缘政治紧张的后疫情时期的今天,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情感的质量、生命的价值、人和自然的关系。因此,当代艺术不管是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意象的构建还是内在的社会批判,两股力量最终可以交汇在一起,在当代文明的建构中发挥作用。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孟建教授发表了总结性的发言。孟建教授回顾了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对当代艺术如何引领文明新气象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他认为,第一,当代艺术的精神追求正经历了双向重构,呈现出艺术、哲学相融合的特点,当代艺术已经完成了艺术哲学化与哲学艺术化的双向重构;第二,当代艺术的审美取向注重时空叠构,即在当代艺术中广泛存在不同媒介、不同风格、不同领域的跨界;第三,当代艺术的形式表现随社会形态瞬息万变,对当代艺术开展物质性研究,根本在于思考技术哲学问题:艺术如何面对技术世界?第四,当代艺术的国际传播需要顺势而谋,通过确立国际传播的主体性、构建国际传播的整体框架、设计多层次的立体管道、搭建国际传播的全媒体矩阵、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开展艺术交流活动。最后,孟建教授总结道,马克思曾将社会发展的形态描绘为“人们也按照美的规律来营造这个世界”,我国的当代艺术应当成为按照“美的规律来营造这个世界”的独特力量,让当代艺术在激活并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也是一场基于复旦大学FIST课程的创新教学活动。在学术讨论环节,参会者就本次论坛的相关主题,同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汤筠冰教授在研讨会交流环节总结中指出,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艺术的繁盛是文化性质的最后尺度,应“使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变成文明本身”。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整个人类文化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代艺术的转型与传播进程里,更多地需要关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之间平视性的艺术表达。中国当代艺术所要构建的不应仅适合于本土性的文明,应呈现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旧金山艺术学院北滩校区 图片:SFAI 旧金山艺术学院(The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SFAI)在成立一个半世纪后宣布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