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山在沙龙现场发表观点
书画圈网 闫春玉“一幅优秀的草书作品里面充满着辩证关系,无论是创作书法还是欣赏书法,首先应当考虑从全局上如何谋划,从章法布势上怎么突显自己的特点。草书中的辨证关系体现的最充分最透彻,包括虚与实、干与湿、轻与重、大与小、黑与白、浓与淡等等。这些辨证关系即矛盾关系如何处理,至关重要。”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理事、中国书协鉴定维权委员会副主任张坤山先生在艺术品读沙龙(第五期)上谈到草书创作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近日,由北京画友艺术交流中心、书画圈网、东方美术界主办,北京天元亨臻商贸有限公司协办的的“书象”艺术品读沙龙(第五期)北京画友艺术交流中心举行。中国书法名家张坤山受邀出席并介绍自己的创作体会,同时,与参加沙龙的书法爱好者和现场的观众多角度探讨中国书法之美。
沙龙现场,张坤山展出作品以草书为主。他指出,近年来,国内草书创作异军突起,在当代的书法展览中,草书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写草书的作者越来越多,尤其是中青年队伍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成长。
展出现场
草书应当如何读懂?
张坤山表示,从历史上看,当下应当是草书创作的高峰期。历史上有过唐代的楷书盛世,汉代的隶书盛世,西周的金文(篆书)盛世,晋代的行书盛世,却从未形成过草书盛世。个别草书大家的产生,如张旭、怀素,他们是在楷书盛世的边缘中异军突起,还有明清时期的董其昌、徐渭、王铎、傅山等,虽然杰出草书大家不少,但从规模看,还未形成一种盛世的局面,当代喜欢草书的作者越来越多,这支队伍在不断扩大。从创新角度讲,当代或者今后,能够出新或者能够超越古人的书体中,草书最有希望。
草书纵横驰骋、起伏跌宕,一般不易辨识,较难理解。如何看懂草书,张坤山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看一件草书,可能一般的会看流畅不流畅,流动感怎么样?其实草书作品,要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它,不要去关注它的实用性。从艺术的高度看,篆隶楷行四种书体“法”的元素多一些,而真正能够上升到艺术层面的,唯有草书。看一件草书作品的优劣,除了那些传统技法和渊源外,重点耍看它的气韵、节奏、气息、虚实、布白、呼应等等。当然,还有用笔的把控力度、速度的快慢疾徐、取法的高度、以及开合自如的能力等等。如果仅仅停留在可读性或可识性上,片面强调大众审美效果,则会形成草书认识上的误区。
张坤山作品
草书的创作与传承发展
张坤山认为,草书创作应当注意在理性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展现感性的发挥。所谓理性,就是古人给我们遗留下这些法度,比如用笔、结字、章法、用墨等这些规则和规定。所谓感性发挥,就是要求作者不能被“法”束缚捆梆住,要“法”为我用,把“法”作为创作元素创作材料,以娴熟的技法和艺术的思维,把理性上升到感性的高度,尽可能充分地展现带有激情的那种状态。
谈到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时,张坤山指出,李可染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它阐释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为书画家的创作指出了方向。所谓“打进去”。就是要将古人的东西学到手,建立深厚的传统根基。“打出去”就是要出新,耍写出白已的风格面目,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今人,又不同于任何人。如果打进去出不来,只是走了一半路程,艺术家的使命是走完继承与发展的全过程。当然,耍求能够“打出来”并形成个性化风格面目谈何容易,它不是对所有书学者讲的,而是对一些具有高端水平作者的要求。对一般习书者来讲,能够做到继承也就不错了。
张坤山作品
张坤山说,我们研究作品,从借鉴吸收还要融汇化合。所谓融汇化合,就是把古人的经典不要仅仅局限于一碑一帖,古人做学问讲学富五车。如果我们的学习和探索,能够开阔眼界,打开视野,不要局限于某一碑帖或某一书体,多学一种碑帖,广涉诸家,对你的基础和传统的根基肯定会有好处,只有把古人的经典博采众长,兼收并嘗,才能有机遇写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我想通过这些老一代的书法家,老一辈的艺术家,提出的观念,作为我们的方向,认真的琢磨、分析、研究,从中提炼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或者是寻求出书法怎么能够提高,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出自己的方向。”张坤山如是说,“虽然难度比较大,只要有统根基,有老一辈艺术家的思想引导,我想应该迎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解决和克服创作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争取有一些新的作为。”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