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若茜 整理
一场汇聚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瓷器和梅森为代表的欧洲瓷器精品的瓷器大展这些天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展览分为“中国瓷器的传播”、“欧洲的瓷器热”、“欧洲瓷器的产生及影响”以及“两个瓷都的碰撞”四个单元,从中国景德镇、德国梅森两个瓷器发源地讲起,再现瓷器发展历程和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澎湃新闻精选其中重点藏品若干,呈现”欧洲第一名瓷“梅森瓷器从对中国瓷器的欣赏、模仿到创新的过程。
《美惠三女神雕塑》德国梅森瓷器博物馆藏
中国瓷器的传播
唐宋以来,中国瓷器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15世纪末开始,由于造船水平的提高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加上货币经济和商业的扩张,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西方国家纷纷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寻求新的市场。16至19世纪,瓷器在欧洲的供不应求,促进了中国和欧洲之间繁忙的海洋贸易。中国瓷器以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青花缠枝花纹梅瓶 明(1368-1644) 江西省博物馆藏
自明永乐朝开始,青花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回了苏麻离青,被应用于瓷器上。此器胎体厚重,胎质洁白,纹饰构图严谨,分层绘画,青花呈色浓艳,当属官窑产品。
“克拉克”一词源于17世纪欧洲人对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称呼,由这些大帆船运载到欧洲的大批中国青花瓷器因此被称为“克拉克瓷”。最早由景德镇生产,装饰纹饰格局具有外销元青花的遗风,其布局多半采用外圈由八个开光组成边饰,中间主体图案多为中国传统花鸟、人物、吉祥物等。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一直畅销欧洲。
青花八开光花鸟纹盘 明(1368—1644)江西省博物馆藏
青花芙蓉手花盆纹盘,1660-1680日本有田窑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1659年以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式开始出口伊万里瓷器。最初被用作景德镇瓷器的替代品,所以伊万里瓷器以当时在欧洲等地受欢迎的“芙蓉手”为首大量地生产了景德镇瓷器的仿制产品。瓷器中部描绘着盛满鲜花的花盆或花瓶,这是当时受欢迎的出口主题。在底座内能看见5个福字(四角内有“福”字)和支钉痕。
海外市场源源不断的巨额需求,刺激了瓷业的蒸蒸日上,促使定制瓷的产生。当时欧洲还不能烧造硬质瓷器,中国瓷器销路广获利多,成为欧洲商人谋取高额利润的商品。1635年,荷兰商人第一次把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宽边午餐碟、水罐、芥末瓶、洗脸盆等做成木制模型,带到中国,请景德镇匠师模仿生产。景德镇陶匠灵活配合订单的要求,制作出了瓷质的西方生活用具。
青花花卉纹把杯 清(1644—1911)江西省博物馆藏
五彩人物纹大盘,清康熙(1662-1722) 江西省博物馆藏
内口沿八个锦地开光,开光内绘杂宝纹,盘心绘戏曲人物故事纹。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和清代康熙年间是五彩瓷制作的两个高峰期,皆缘于外销需求大増。欧洲人多把这种外销瓷盘挂在墙上作为装饰品。
青花仕女盘,清乾隆(1736-1795) 江西省博物馆藏
口沿施酱黄釉,内口沿及腹壁绘带状花卉纹,盘心开光内绘仕女图。图中仕女卷曲的发型与束腰式的服饰为西洋风格,面相与肌肤却极像中国仕女。
广彩章双耳冰酒桶,清乾隆(1736-1795) 广州博物馆藏
蓝彩描金瑞典旗纹饰,瑞典“ af Wirsen"家族订购,用于冰镇各种酒水。
五彩妇人纹剃须盘,1720——1750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口缘的一部分被削成弧状的剃须盘在17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理发店是用来剃胡子的。上部有两个小孔,用来穿挂墙上用(或者挂在颈上用)的绳子。这样的高级瓷质剃须盘与其说是实用器皿,不如说是专门作为装饰盘被订购。其中央部位描绘了一位打开拉门眺望外面的女性形象。视线前方描绘着盛开的樱花和和睦相处的鸟儿,大概在想念着爱人吧。这种浮世绘风的美人纹在当时出口欧洲的伊万里瓷器中屡见不鮮。
欧洲的“瓷器热”
直到15世纪,欧洲大陆上的瓷器仍十分罕见。欧洲人认为这种灵动的物质具有魔力,有毒的东西放置其中,青花瓷便会崩裂碎掉。因而,中国瓷器成为各国王室追捧的对象。16世纪前后,中国瓷器甚至走上欧洲的神坛,成为圣洁的礼物敬献耶稣和圣母;随着瓷器大量销售欧洲,16世纪后期,瓷器成为王公贵族生活中的奢侈品,变成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由此产生的时尚审美,使普通民众对瓷器也产生了强烈需求。这不仅使“中国热”席卷欧洲,而且也带动了欧洲陶瓷生产者对中国瓷器的仿制。
五彩妇人纹六棱大罐,1700-1740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这个带有盖子的六角形大罐,用于欧洲的宫殿。据说在罐中放入香料后放置一段时间,当芳香在罐内弥漫时取下盖子,会在室内释放香气,也被称为“沉香罐”。18世纪,开始面向欧洲大量生产融入了日本风俗设计的豪华绚烂的彩绘瓷器。这个罐上描绘的浮世绘风的美人花纹,是典型的日本特征。
花瓶,清康熙(1662-1722)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花瓶以多种珐琅色彩装饰。一个花瓶绘制了一个女子为另一个女子和孩子吹箫的图案。另ー个花瓶展现了一对夫妻同桌而食,旁边有个醉汉同他们搭讪的画面。
中国人物陶塑,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19世纪10年代柏林生产
这座男性人物雕像戴蓝色的头饰,身着中国宽松的长袍,长袍上装饰着许多花卉。他的装束打扮和姿态可能受到了雕刻师皮埃尔?吉萨特在1697年创作的水彩画的影响。该画描绘了一位中国皇帝。
欧洲瓷器的产生及影响
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不仅仅在艺术和工艺方面。中国瓷器的输入,使17世纪以前一直以农业立国的德国统治者意识到,大规模手工业生产和产品外销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在18世纪开始建造陶瓷厂、纺织厂等,希望模仿中国通过外销产品而获取经济利益。萨克森公国的奥古斯都二世派炼金术土约輸?弗里德里奇?伯特格尔,作为皇帝总顾问契恩豪斯伯爵的助手,负责研制瓷器,并最终获得成功。梅森瓷的产生标志着欧洲瓷器的诞生,并对欧洲各地的瓷厂产生了重大影响。
伯特格尔炻器咖啡壶,1710-1713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在1708年约·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重新创造出欧洲瓷器的前两年,他发现了另一种特别坚硬和耐热的黏土。由于黏土中的铁含量很高,这种伯特格尔瓷器呈现出微红色。第一批炻器用品由宫廷金匠约翰·雅各布·厄明格根据欧洲艺术风格制造而成。
青花商标纹大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20世纪 德国梅森
梅森瓷器通常以两把蓝剑交叉作为特征,不同时期所用标记有所变化,这个大盘上就是不同时期梅森的商标。
雪球花茶壶 梅森瓷器博物馆藏 1750年
雪球花杯碟 梅森瓷器博物馆藏 1860
约翰·约阿希姆·坎德勒(1706——1775)于1739年首次为奥古斯都三世(1696——1763)创造了雪球花餐具,后者将这套餐具作为礼物送给妻子玛丽亚·约瑟法。充满奢华立体装饰的风格充分体现了该瓷器的形式大于功能的特征。
猴子乐团 (1978——1979)梅森瓷器博物馆
猴子乐团(1978——1979) 梅森瓷器博物馆
华托式绘画风格花瓶及底座梅森瓷器博物馆 花瓶:1934年 花瓶底座:1924年
绿色和彩色的华托式绘画源自法国画家安东尼?华托(1684-1721)的铜版画。华托的创作主题包括田园风光、绅士和女子聚会,以及乡村娱乐活动。它们被统称为“豪华的飨宴”,呈现了成群结队的恋人们的狂欢。
神话雕塑,梅森瓷器博物馆藏
1926年雕塑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形象,作者奥维德是一位精通古代神话的大师。这种雕塑一般放置于餐桌中央作为装饰品。
两个瓷都的碰撞:文化的交流互鉴
中西瓷器的交流,带来两种文明的互相借鉴,彼此欣赏。景德镇瓷器曾是欧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早期梅森瓷器的样板;梅森瓷器以其无与伦比的品质带给景德镇新的艺术启迪。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两个瓷都的交流、融汇,激励了瓷器的发展创新,也推动了人类文明水平的提升。
因为梅森瓷厂规模不大,所产瓷器供不应求,且因价格高昂,有欧洲人通过荷兰贸易商在中国景德镇或广州订制梅森风格的瓷器。
中国制作的梅森风格的茶杯和茶托,清乾隆(1736-1795)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杯和托装饰青花和粉彩图案。图案显示的是梅森画师克里斯安?弗里德里希?赫罗德(1700——1777)绘制的港口风光。
广彩折枝花卉纹镂雕瓷水果盘,清乾隆(1736-1795) 广州博物馆藏
仿梅森瓷,边沿为网格镂空造型。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