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言
在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进程中,伍必端先生既是有着强烈现实关怀的艺术家,也是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伍必端先生成长于南京,自15岁时在《新华日报》发表第一件版画作品至今,将关切现实的艺术观念诉诸于刻刀,同时还涉及彩墨、水彩、漫画等多种门类。他以实践验证信仰,进行了许多尝试与探索。作为自幼生活于南京的艺术家,他对故乡有着深厚而热切的情感。如今他的作品重回故里,江苏省美术馆特别策划了“素朴自真·伍必端艺术展暨捐赠作品展”,此次展览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展览入选2019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展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伍必端先生创作的100余幅版画、水彩和彩墨作品,多维立体地呈现他的艺术风貌。1946年,伍必端先生赴晋察冀解放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随联大美术宣传队参加解放石家庄、太原、天津等战地宣传工作。五十年代又以战地记者身份到抗美援朝前线采访,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个赴朝战地记者和最早在《人民日报》发表描绘中国人民志愿军作品的画家。此后又赴苏联,进入列宾美术学院深造,并长期从事版画教学工作。可以说,他的艺术实践是与革命工作、文艺建设分不开的,他以对艺术诚挚的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创作了一大批观照现实、歌颂生活的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也体现出他对艺术人生的深刻体验。如他所创作的《毛主席像》、《鲁迅》等,皆以时代为背景,敏锐地洞察和感知社会历史的变迁,透出对生活和理想的热切追求。他的版画人物造型概括凝练,既刻画出人物的内在精神特质,又具有版画语言的生动表现力。而他刻刀下的《葵花地》、《蝶恋花》等又以深沉的艺术意绪呈现出对自然和生命的情思,以朴实的表现语言寄托了他的艺术胸怀。除了版画作品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伍必端先生的水彩和彩墨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他在苏联留学期间所作。他的水彩和彩墨作品尽管所用绘画材料不同,但都呈现出深厚的造型素养和敏锐的色彩感受。他在江苏写生创作的作品如《丰收的喜悦》、《唯亭故事》、《课外劳动》、《苏州小景》等将江南水乡的丰饶俊美、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表现的淋漓尽致,色彩浓郁又柔和,同时把民族化的色彩和造型处理融入其中,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而在晚年的彩墨作品则愈加清新明快,率意洒脱,充溢着对生活的热情。伍必端先生的艺术从投身于革命开始,在社会实践中追求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再到抒情写意,在深入生活、表现自然的过程中延展人生的境界。他热爱生活,敏于发现,在艺术创作中始终透溢出反映生活本质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在朴素中蕴涵着感人的力量。于今之际,伍必端先生的作品重返金陵,他更慷慨捐赠一批版画和水彩精品予江苏省美术馆,既是这段故土情思的回归,也为江苏省美术馆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收藏和研究增添了宝贵的资源和鉴证。徐惠泉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伍必端简介伍必端,出生于1926年9月。江苏南京人。擅版画、中国画。1939年被保育院选送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绘画组学习,1945年毕业。在此受到最初的美术启蒙教育。1941年15岁时创作第1幅木刻《血的仇恨》,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作品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赴晋察冀解放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48年随解放军进入天津,任《天津画报》美术编辑。1950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51年,以战地记者身份到朝鲜前线采访,在《人民日报》发表多幅战地速写。1953年第2次赴朝鲜为朝鲜卫国战争纪念馆创作油画《上甘岭上的英雄》。1956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进修。1959年结束学习归国,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教授。1979年出席第四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及第四届美术家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81年应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为苏联名著《夏伯阳》绘制插图,该书于12月由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初版,又名《恰巴耶夫》。代表作有连环画《新儿女英雄传》、版画《列宁与中国志愿军战士》、《毛主席像》、《鲁迅》、《在急流中》、《丰收的喜悦》等,素描《周总理画像》等,小说插图《恰巴耶夫》、《青年近卫军》等。部分展出作品赏析: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