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百年诞辰,2019年11月1日,“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幕,同天,“美育人生——国际学术报告会暨吴冠中百年诞辰纪念”在清华大学举办。报告会从不同角度探索“美与真”的关系,探索艺术与科学追求美的共性,讲述了历尽艰辛探索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的伟大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思想和精神,回顾了吴冠中先生为美执着探索的一生,为美竭诚奉献的一生,为美自甘苦行的一生。
报告会海报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作为大会主席致辞,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徐一鸿(A.Zee)院士,法国赛纽奇亚洲艺术馆馆长易凯(Eric Lefebvre),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长陈维德,香港艺术馆馆长司徒元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锋,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晓波,法国法兰西学会美术学院通讯院士高立昂(Jean-Francois Collignon)以及吴冠中先生长子吴可雨等,分别在大会上做了演讲。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主持报告会。
《春雪》1996年 布面油画高30cm × 宽59cm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红墙》2003年 木板油画高39cm × 宽59.2cm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关于东西艺术的区别,吴冠中先生曾说:“愈往高处走 , 东西方艺术的本质愈显得一致 , 油彩或墨彩工具之异不是中西艺术的关键”,“中西艺术的目的都是谋求艺术的创新和情感的表达”。在报告会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谈到,“往高处走”是一种至上的追求 , 只有站在文化的高度 , 才有高屋建瓴的文化识度 , 既敢于肯定西方现代艺术在西方现代文明发展中的价值 , 也充分看重中国艺术具有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 , 在文化心理上 , 不被西方现代文化 的强势所压倒。
范迪安指出,在吴冠中眼里 , 中西文化的碰撞是时代赋予中国艺术家的历史机遇 , 抓住这个机遇迎头而上 , 只会更加突显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本色。这是一种大国文化的精神风范和胸怀。正是这种内在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心态 , 支持了他毕生的探索。
《南方人家》1996年布面油画高79.2cm × 宽59.4cm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青高粱》1995年-布面油画高64.6cm × 宽54.8cm新加坡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谈到自己重读的吴冠中先生《望尽天涯路——记我的艺术生涯》一文的感受,觉得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豪情,又带着一份苦味, 甚至还带着些微的挑战。”
许江说:“吴先生丹青自许, 沧桑入画,以身体感怀世事,用岁月承受迁变。他把生命交给了这片厚土,塑成他的人生、他的超人的根性与素涵。吴先生的真正的伟岸之处在于没于这厚土而感知更加敏锐,咀嚼这厚土而秉性更加朴厚,吐纳这厚土而创意更加勃发。”
红莲 1997年 吴冠中 66×91厘米 布面油彩-中国美术馆藏
《印尼宅院》1993年 布面油画高100cm × 宽65.5cm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与家属捐赠
法国赛纽奇亚洲艺术馆馆长易凯的报告题目为《作为二十世纪中法文化交流见证的艺术家吴冠中的远见和声音》。易凯认为,自 1910 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在法国的游学,对 20 世纪中法文化交流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冠中在 1947 年到 1950 年间在法留学,80 年后再次回到巴黎创作并展出他的作品,这一切使他成为这些交流的重要见证者之一。
同时,吴冠中是林风眠和吴大羽的得意门生,他们是 20 世纪上半叶活跃在法国的第一批中国 艺术家中的杰出人物,吴冠中也是朱德群和赵无极的同学,他们都在二战结束后相继留学法国。吴冠中后来选择回到中国,除了绘画之外,他还投身于写作,这亦为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和法国的艺术界。易凯指出,这两代艺术家的遗存——他们的作品堪称是中法两国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篇章。
直节如竹 1993年 高76.5cm × 宽69cm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眠 2008年 吴冠中 61×91厘米 布面油彩-中国美术馆藏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徐一鸿表示,从人类诞生之初起,对真与美的探寻就一直是人类的普遍追求。他说:“爱因斯坦深信,美是指导人们寻求理论物理学之重要结果的指导原则。”他甚至认为自己更应该成为一名艺术史家,而不是物理学家。他自豪地表示,他选修的艺术和艺术史课程和物理课程一样多。
吴冠中先生与李政道先生倡导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指明艺术与科学都是人为的创造,证明美与真必将在高峰相会,联手把整个世界联系起来。吴冠中先生认为“艺术的创造创新本身就是科学”,并于2010年在清华大学设立了“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对于清华大学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980年春,吴冠中带学生在江南乡村写生
1989年3月,吴冠中在巴黎街头写生
教育是关乎人类命运的伟大事业,“求真”、“寻美”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与使命。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传递文化的圣地,无论是生命内涵领悟、人文情怀颐养,还是崇高灵魂铸造、智慧想象开发,这一切都离不开美育。
目前,清华大学每年开设美育课程超过220门次,选修学生十分踊跃。吴冠中先生寄予高度期望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2016年9月10日正式开馆,秉持“彰显人文、荟萃艺术、精品展藏、学术研究、内外交流、资讯传播、涵养新风、化育菁华”的理念,已举办高水平展览50余场,接待海内外观众180余万人次。清华大学引导学生向美而行,让学生懂得如何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培育学生美的情怀、塑造美的心灵,实现美的人生境界。
据悉,为使大学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阵地,培养年轻学子以艺术与科学的创新精神探索未知的新天地,清华大学将在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结束后,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设“吴冠中艺术馆”,让艺术大师吴冠中的艺术精神永驻校园。
编辑:黄茜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