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尝试着
创造那些
非物质的,
不确定的东西。
——安尼施·卡普尔
谈到安尼施·卡普尔,也许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他特有的语言符号:富有生命起源象征的红色、体现“皆空”观念的粉末、极为纯粹的不锈钢以及犹如旋涡、黑洞般的“凹陷”等。然而,卡普尔不只是一个仅从材料出发的艺术家,他往往能超越物质材料本身,充分运用与协调材料的价值与自身属性。事实上,从艺术创作思维进入物质材料实施,艺术形象逐渐显露的同时,材料自身形态也在进一步发生改变。艺术品本身开始自我创造、自我言说。卡普尔由此在世界和另类的存在形态之间邀游,游走于材料与非材料、物质与精神的边缘之间,并不断地超越外观表象,寻求真实存在,反思物质及其能量的潜在影响力。
物质、历史与生命是卡普尔长期以来关注的课题,他往往超越个人经验,对生命与存在进行反思与追问。以材料的非物质性以及对几何学点、线、面等语言形式的运用,将作品塑造为相对简单的形制与实体,既充满流动性,又有着对称稳定的秩序。如央美美术馆三层展出的卡普尔在2015年法国凡尔赛宫个人展览首秀的创作《将成为奇特单细胞的截面体》(2015)。
作品以简单的曲线结合挖洞和凹陷的方式出现——红色的外观、内与外的呼应、PVC材料的应用,共同建构了这件约7米高的立方体装置。这个颇有力量的作品探索了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只存在于作品,还在于身体和空间本身。艺术家不仅给观者呈现了令人着迷的生物形态设计,并且一同邀请他们通过侧面隐蔽的门进入到作品之中,如肌肉组织般的形态、由亮丽孔洞组成的网,静脉将其链接,生成了关于躯体、存在与信仰的强烈隐喻。有着众多组成部分的物体成为了一个单细胞,一个存在的截面体,一个好像“隐形”了的生命单元。
如卡普尔所说,
“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
要求观众参与;
但其实也不需要观众
刻意做些什么,
而是更多地用身体参与其中。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
这些作品在引人注目的同时,
所给予的感觉不应该是娱乐,
而是有种严肃的意图。”
卡普尔用简单的造型和庞大的尺寸营造出一种让人凝神的氛围,作品凹处所营造的黑暗地带唤起了观众的神秘感受。带有触感的表面像是一种邀请,反射着其所营造的哲学魅力,吸引着观者走向生命探索的内部,反思个体与宇宙、存在与消逝之间的多元对立。
卡普尔的作品有清晰的「去物性」,他经常谈及作品应该消除艺术家的签名和人工制作的痕迹,渴望作品作为本体本身存在。在我们观看这件作品时,会发现直观感受往往先于认知——虽然惊异,但好似它原本就存在于世上一样。
安尼施·卡普尔并不想用作品讲述一个故事或陈述一个声明。相反,他认为,这件作品的生成过程应该揭示出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在「物」与「我」的无尽关联与生成中,在对生命存在的永恒反思中,新的追索与思考也将在央美美术馆里继续上演。
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1月1日。
编/吴靖 李雪妍
图/李标
Cafa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