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嘉宾合影(左至右为:凤凰艺术全媒体联合创始人肖戈、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艺术总监徐静、策展人陈嘉莹、独立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于渺)图源:致谢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2020年9月30日,由Hyundai Blue Prize 2019“创新未来”(Sustainability)获奖者陈嘉莹策展的多媒体展览《AI:爱与人工智能》(AI:Lov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1号)开幕。
展览开幕当日,策展人陈嘉莹就策展理念、展览的空间规划等诸多内容进行了现场展示,探讨人工智能与爱的纠合。
策展人陈嘉莹开幕致辞 图源:致谢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独立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于渺开幕致辞 图源:致谢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媒体问答环节图源:致谢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图源:致谢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AI:爱与人工智能》由13个海内外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组成,通过视频装置、三维动画、镜砖、多媒体互动装置、电子游戏等不同形式,围绕大赛主题“社交智能”,谈论“情爱”(Eros)与“友爱”(Philia),讲述算法影响下的情感选择、网络环境中的暧昧关系与远距离恋爱的身体亲疏,思考大数据编织的共情之爱。
AI是一个双关语,既是汉语“爱”的拼音,也是英语“人工智能”的缩写。这两个字符呈现出一代人在网络社交时代习得的爱,它隐喻着我们被左右的情感,通过互文的叙事言说着爱的线上关系。
策展人陈嘉莹现场导览 图源:致谢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展览从美国艺术家本杰明·伯曼和米格尔佩·雷斯创作的《怪物配对》开始,以社交软件中最经典的“左滑不喜欢,右滑喜欢”,将场馆分为粉蓝两种色彩空间和左右两条不同的展览路线。参观者将参与第一件展品的选择来决定接下来的参观路线。
展览场景图 图源:致谢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怪物配对》是以一款模拟与怪兽进行在线约会的游戏,展品鲜明地体现了约会应用程序中的人工智能推荐算法带来的偏见与歧视。人工智能利用“协同过滤”算法,通过计算每个人滑手机生成的数据来决定推荐的内容,越受大多数人青睐的内容,在列表中被推荐的概率也就越高,所以这些数据的生成往往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
本杰明·伯曼 &米格尔·佩雷斯《怪物配对》 图源:致谢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另一半》是左右两条展览路线都会经过的一件展品,展品由两组摄像头和与之对应的显示屏幕组成,是一件智能网络化装置作品。悬挂在屋顶上的两个摄像头与屏幕背对背形成V字形,摄像头被艺术家编程以读取和捕捉每个过路人的“情绪状态”,而对应的屏幕则在对面展厅将信息展示。双屏显示器和摄像头装置起到了捕捉信息、图像与共享的作用,实现了两个空间的互动与沟通。
乔纳斯·隆德《另一半》图源:致谢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明信片计划《在数据的中心呼唤爱》既是展览空间的结点,也是公共领域的始点。这个计划是贺荣凯与策展人就本次展览发起的明信片计划。面对当下网络时代人们的情感特征逐渐转变为点赞行为的这一现象,邀请大众拿起笔去感受笔尖与信片之间的触碰,将信息具身化为明信片,让它在真实的邮寄系统中漂流,送达至彼处,让文字与信片带去问候的温度。
贺荣凯 《在数据的中心呼唤爱》图源:致谢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展览虽然被游戏分为完全不同的两部分,但又通过展品彼此联系。人们或从《无根据的主角》、《亲密包》、《情诗》、《蓝洞》等展品中通过;亦或从《阿什莉·麦迪逊天使在北京》、《酸沼琥珀》、《我憎恨人但是我爱你》、《柱》等展品中穿行。通过左滑右滑的隐喻,观众将因此循着受限的观展路径,感受算法左右的选择空间。观众可以在展览行走间重新审视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行为,探究每次选择背后的算法运作,通过艺术作品折射的光谱,领会艺术家们的絮语,思考这个时代技术与情感的处境。
“我们身处于人工智能下的大数据时代,该如何面对越发真人化的人工智能科技?人工智能真的会有爱么”?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正在进行的《AI:爱与人工智能》艺术展,将持续至2021年1月3日,到这里或许能让你收获答案。
展览海报
参展艺术家
徐文恺 (中国)
!比特族媒体小组(瑞士)
本杰明·伯曼 &米格尔·佩雷斯(美国)
陈轴(中国)
贺荣凯(中国)
乔纳斯·隆德(瑞典)
刘诗园(中国)
斯坦·戴亚(丹麦)
王新一(中国)
王业丰(中国)
亚当·哈维(美国)
约翰娜·布鲁克纳(奥地利)
关于策展人
陈嘉莹 写作者,策展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外国哲学博士生。学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系,并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为《艺术论坛》 (Artforum)、《艺术碎片》与 NOWNESS等媒体撰稿。近期策划的展览和参与的活动包括:“哥白尼”,E.M.Bannister画廊,罗德岛学院,普罗维登斯,美国 (2019);“液态健康”,上海歌德开放空间,上海(2019);“上海策展人实验室”项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18);“PSA青策计划2018”,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8);“三亚华宇艺术论坛”,三亚,海南(2016-2017)等。其文章“亲特网内外的后网络艺术”收录于中国美术学院于2018年出版的论文集《网络化的力量》中。参与编写的 Shanghai Contemporary Art Archival Project 1998 - 2012由 MOUSSE于2017年出版并发行。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