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博士在禹会村遗址发掘现场向专家学者介绍考古研究进展
继考古研究确认与古史文献记载“禹会诸侯”“禹娶涂山”完全吻合之后,淮河岸边的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考古研究最新又获重大进展,其核心区发现的大型城址属于距今4400年-4100年的龙山文化早中期,规模至少18万平方米,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龙山文化城址。
禹会村遗址出文物颇受关注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蚌埠市政府共同主办的蚌埠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新发现学术交流会29日举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队领队张东博士在会上介绍说,禹会村遗址2007年发现“祭祀台”、2017年发现两段台基和若干解剖点构成了闭合的城垣,西城垣和南城垣被淮河侵蚀,北城垣现存长度300米,东城垣现存长度600米,据此推测城址规模至少18万平方米。
202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对禹会村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进行解剖发掘,主要围绕城址东北角展开,明确大型礼仪性建筑的“祭祀台”为龙山文化城址的一部分,通过对北城垣、东城垣的堆积状况分别解剖发掘,在两处城垣主体堆积和内外壕沟中均发现有龙山文化早中期的陶器残片,也为确定城垣年代提供了依据。
张东指出,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内包含丰富的人类生活遗存,城址外围200万平方米范围内龙山文化遗迹散布,反映龙山时代淮河中游地区人口加速增长和集中化的社会背景,也是淮河流域史前城市化的记录。
他认为,禹会村遗址考古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一是成为探索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案例,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提供实物资料;二是古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大禹在当地的记载以及当地关于大禹的传说,这背后反映了淮系族群早期发展的重要信息,禹会村遗址所处的龙山时代恰恰是探索古史传说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关键时期,其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无疑将为古史传说时代的历史学研究提供新资料和新视角。
张东博士展示介绍禹会村遗址出土的一件代表性文物
蚌埠禹会村遗址已于2017年11月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0年2月公园规划方案通过审核并于5月开工建设。张东透露,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队将以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契机,揭示龙山文化城址的地下埋藏状况,通过城垣、城门和壕沟水系等结构信息初步厘清城址的布局,重点解决城址的始建、使用和废弃年代,并选择城址外围遗迹的发掘,揭示整个聚落的有机联系。同时,在考古发掘过程加强多学科合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科学、系统的基础信息。
陈星灿研究员(左)与王吉怀研究员对遗址出土文物进行交流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所所长、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陈星灿研究员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将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工作列入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重要支点,应进一步明确禹会村遗址在淮河流域古代文明进程以及华夏文明多元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推动夏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他希望以禹会村遗址这个淮河流域唯一的夏文化研究基地为依托,全面展开夏代早期文明研究的新篇章。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