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吕晓晨
图 | 亚洲艺术中心、王劼音
2019年5月,在香港出差的我恰好赶上了王劼音的个展“大山水”。尽管我此前曾在一些其他的展览或是拍卖中,见过他面貌截然不同的版画、油画、丙烯、水墨作品;但必须承认的是,彼时我并不了解这位艺术家,只觉得伫立在他笔下的大山大水前,犹如面对一番别具东方意境的风景。
直到此次在亚洲艺术中心的新展,仅从水墨切入,却更纯粹、更有力量地展示了这位老艺术家的风骨。 展览由夏可君担任策展人,展出王劼音作品共三十余件,均为艺术家依据亚洲艺术中心空间所特别创作的全新的水墨作品。“天空之后——王劼音水墨新作展”,是继2014年今日美术馆“云起——王劼音作品展”、2016年龙美术馆“云间风度——王劼音个展”之后艺术家的再一次大规模作品呈现,同时也是其在北京首次水墨创作的大型个展。
艺术家 王劼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上海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重镇,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吴大羽为代表的海归艺术家就从欧洲带回了抽象艺术理念,影响了赵无极、朱德群等享誉国际的艺术家,也为后来抽象画在上海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王劼音正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城市,吹着法租界的开放之风,成长于林风眠、颜文樑、丰子恺等老一辈中国艺术大师经常活动的地方。
1959年,父亲(右)在家中看王劼音(左)作画
海派文化的兼收并蓄也体现在王劼音整个艺术生涯的创作中。他学版画出身,196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而后进入上海火柴厂任美术设计员,直到1986年前往维也纳留学时,才开始正式油画创作。2007年,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退休的王劼音又将水墨纳入了他的创作媒材。版画、油画、水墨这三种材料,王劼音分别都做了二十年。
亚洲艺术中心“天空之后——王劼音水墨新作展”展览现场
东方性的根
但在我以往的阅读经验中,王劼音的名字总是和“抽象”“实验水墨”连在一起。实际上,如果仅以“抽象艺术家”来归类王劼音,他描绘的多数对象却又具有清晰可辨的形状;如果以“实验水墨”试图总结他的风格,这却又只是他丰富创作面貌中的一个切片。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王劼音的创作一直处于东方的语境中。轰轰烈烈的“85新潮”让中国当代艺术圈萌动的时候,“反骨”的王劼音却并未跻身其中,而是坚持着自己的方法论,审慎地看待着当时的言论和创作。1986年,他赴奥地利留学,与国内如火如荼的思潮擦肩而过。那年,他已经45岁了。
亚洲艺术中心“天空之后——王劼音水墨新作展”展览现场
我问王劼音,假设年轻时便早早留洋,后来的路会有哪些不同。他道:“恐怕民族性的东西就会少很多、会没有根。”他没有明说自己以何为根,但在展览现场的拼贴重组的文字里,在墨点组成的大山大水中,在蜿蜒曲折的几何线条里——他想说的话,已晕于宣纸,溶入水墨。
1987年,王劼音在维也纳国立应用艺术大学校门口
随机而天真的浪漫
在关于王劼音工作室的照片中,我见到了这样的一张:他将宣纸铺在地上,整个人踩在纸上,似乎要将瘦削的身体中的全部热情都投入到纸上。实际上,无论桌上、地上、墙上,都是他挥洒笔墨的地方。王劼音的多数作品通常都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画一点便扔在一边,什么时候想起来翻出来看看,再补上几笔。每一次心境都不一样,面临的挑战也都不一样。但这种随机,恰恰成了王劼音本人最感兴趣的地方:“怎么开心怎么来。”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王劼音依然保持着高涨的创作热情。多数同龄老人们都享受着含饴弄孙之乐,王劼音则每天都要从家中去工作室作画,连工作室园区的保安都打趣他“每天都来准时上班”。“画画可以释放创造力,这对我太有吸引力了!我甚至晚上做梦都在想一张画要怎么来画!”王劼音爽朗地笑道。
王劼音在工作室
材料不是最重要的
王劼音
艺术家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你的创作经历了“版画——油画——丙烯——水墨”几个阶段,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王劼音(以下简写为王):其实是很自然的过程,一个朋友形容我“二十年版画,二十年油画,现在二十年又开始做水墨了”。我从1967年开始做版画,当时并不是为了自己刻着玩,而是有社会作用,比如要木刻毛主席像。一直到1987年我出国之前,这二十年都是在做版画。出国再回来后,慢慢转入到油画,一做也是二十年。2007年我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退休了,也是偶然的机会就接触了水墨……目前我还是在水墨和油画同步创作中。
2001年,王劼音在江西省写生
2018年,王劼音为中国第一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的特邀作品创作中
Hi:材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可能我的创作面太广了,所以大家比较好奇。但 创作材料其实对艺术家来说并不是第一位的问题。就好像是战士上战场,主要看他的意志力、决胜的信心,这可能比他的枪打得准更重要。如果这个战士在军事训练中枪打得很好,但一上战场就软掉了也不行。
Hi:无论使用哪种媒介,你的创作都聚焦于自然、花鸟。为什么如此偏爱这个题材?
王:这两个题材都跟中国文化有很密切的联系,我对中国传统绘画非常痴迷,也看了很多资料来研究它们,因为觉得这里面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并且非常好玩。
《石上清流》 137×271cm 纸本水墨 2020
Hi:另一方面,你的作品又让我想起保罗· 克利(Paul Klee),西方文化对你的影响又是怎样的?
王:东西方对我的影响是双向的。我出国以后,近距离观看了国外的现当代艺术,对西方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又远距离地看了中国文化,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太可贵了,反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Hi:你出国的时候已经45岁了,已经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创作系统了,和年纪轻轻便出国留学的艺术家很不一样。
王:出国之后,我有跟外国艺术家一起工作的经历,我充分认识到中国人跟外国人的想法各方面都是很不相同的。我心里还有根,所以出去了以后不会做跟外国人一样的创作, 我会借鉴他们,但是我不会变成他们。如果我要早年留学,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作品中传统的、民族性的东西就会少很多。
《宝石山》 137×137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
《平远疏林图》 137×139cm 纸本水墨 2018
最简单,也最丰富
Hi:水墨的特殊性在哪?
王:水墨就是一张宣纸、一支毛笔,非常简单,一点花样都没有。中国画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好像已经没有更多的可能性了,所以很多人就想办法在水墨里面非加点什么,来把它做得丰富一点。
但我倒是更相信 水墨本位主义,我觉得就是一张宣纸、一支毛笔这么简单,到现在为止我的水墨创作基本上没有用其他材料,只用了一点喷罐丙烯。水墨就好像音乐里的七个音符,其实可以谱写出很多美妙的乐曲来。并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好像是这个媒介已经用到底了、没有什么好玩的了。其实,我现在又在水墨中尝试出新的表达方式,只是还没跟大家见过面,这种创作过程非常有意思。
《烟云参悟》 67×136cm 纸本水墨 2020
Hi:我在展览现场就见到很多作品上有点状的丙烯,在视觉上也营造了更丰富的层次感。这是你最初要传达的观念吗?
王:很多画画的人都容易被某一种固定的东西框住,觉得某种艺术就应该怎样。我在水墨中加入丙烯完全是因为好玩,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就像我现在接受采访,其实也讲不出什么太深刻的大道理(笑)。
《极地之光》 69×137cm 纸本水墨 2019
《云岩浮云》 70×206cm 纸本水墨 2020
《云岩浮云》局部
时间和空间
Hi:这次在亚洲艺术中心的展览叫“天空之后”,据说就是个空间概念。
王:原本我建议展览叫“天空”,我的理念是题目不要太接近展览本身、要抽象一点,不要一做水墨展就取些非常中国化的名字。就像我的作品,虽然画的是中国山水,但是也有一点抽象。我觉得“空”有点佛教的味道。而夏可君老师建议加个“之后”,营造出了另一种空间感,于是改完后我觉得更好了。
《树石图》 204×66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8
Hi: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四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文字”“圆点”“山水”“几何”,这是近些年你水墨创作的全貌吗?
王:对,这个展览基本可以看出我的水墨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圆点”是我最早创作的,后来出现了条条块块、文字。很多参展作品都是新冠疫情期间,我在家里的桌子上画的。平时在画室里,我大多是在墙上画,视野比较宽,在桌子上和在墙面上画,圆点子的运动轨迹不同,最终作品呈现出的面貌略有差异。
《看图识字-3》 52×62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8
Hi:而且你很多作品都是画了一部分就搁置起来,后来再继续。这是为什么?
王:有时候画完一部分,我觉得效果不好,或者没有感觉了就会扔在那里不去看它。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拿出来,反过来或者倒过来看看,如果感觉好像还好,那么我干活就又起劲了。
我们前面讲到了空间的问题,其实现在还包含了时间的问题:一张画我要经历可能半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时间其实很奇妙,它能幻化出很美妙的东西来,比如敦煌壁画刚刚画好的时候并不见得比我们现在看见的就好。正是因为时间的洗礼。因此时间对我的创作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看图识字-4》 52×62cm 纸本水墨 2018
《看图识字-8》 52×62cm 纸本水墨 2020
我并不关心外界的标签
Hi:外界对你的作品贴上了“实验水墨”“抽象水墨”的标签,你是怎么归类自己的?
王:这就是理论家要做的事了,我并不关心这个。就好比鸟儿在那里生活,它也不用管动物学家把它分成什么科、什么目,它只要自己活得开心就可以了。
Hi:说到抽象,其实上海出了很多重要的抽象艺术家。比如余友涵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创作中也使用过圆点的元素。你如何看待你们作品中的差别?你是在强调什么?
王:余老师是上海很有代表性的画家,我也很喜欢他的作品,但是我从来没有跟他做过比较。我用圆点可能跟我的版画出身有点关系,比如版画的网点、美柔汀(Mezzotint)的手法。另外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关系:中国传统园林的石子路上,就是用小石子拼出了仙鹤、鹿等图案,这些都是对我有影响的。
《原点系列-1》 69×69cm 纸本水墨 2020
Hi:上海之所以成为抽象重镇,是因为海派文化影响吗?
王:老实说我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对我本人来说,海派文化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往远了追溯,我老家住的地方就是海派大师活动的地方,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樑、吴大羽、丰子恺,都是在这一带活动的,我也有接触过,老艺术家们的品味和风范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往近里说,上海是一座宽容、自由的城市,这里没有“大爷”,没有谁需要让大家都围着他转。我在那个年代里接触到的老前辈们都非常宽厚,他们是上海人的福气。
《原点系列-2》 69×69cm 纸本水墨 2020
《原点系列-5》 69×69cm 纸本水墨 2020
不回头,只往前看
Hi:你现在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王:我每天都要画画,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在家里画;情况好转了,就每天都去工作室。现在上午去画画,中午睡个午觉,下午起来再画。虽然时间上很宽松,但是我一天都没停下。
Hi:为什么如今还能继续保持着这样高涨的热情?
王:并不是我一直坚持画画,而是我实在是兴趣很大。通过这个窗口来释放你的创造力对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我晚上做梦一张画怎么画,早上起来就会马上去工作室画出来,所以我一直有做不完的事情,想不完的念头。
王劼音工作照
Hi:回顾你的创作生涯,哪一个阶段对你的影响最深?或者反思最大的?
王:影响最深的还是出国,完全让我打开了另外一片天空,一下子就飞起来了。其他阶段都是比较平稳、自然而然过来的。至于反思,其实我不大往后看,只往前看。在艺术创作上,我没有什么要后悔的事情。尽管某个阶段里当时不知道自己做了一些什么事,但是现在来看,当年好像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用的。
《异形花卉》 138.5×69cm 纸本水墨 2007
夏可君谈王劼音:
中国现代绘画的第三代人
在亚洲艺术中心的展览路线中,“ 东方美学”一直是一条主要的线索。在最近喧嚣热络的艺术圈里,此次王劼音的展览显 得安静而沉稳。深灰色的展墙、黑白纯粹的水墨作品,气质和这座已经38年的老牌画廊一样,不外秀、不讨好。
在采访王劼音之前,我先与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夏可君进行了一次对话。展览主题“天空之后”,便是夏可君在王劼音提议“天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他们二人并非第一次合作,夏可君也是最了解王劼音的策展人之一。
亚洲艺术中心“天空之后——王劼音水墨新作展”展览现场
夏可君将王劼音定位为“中国现代绘画的第三代人”:“第一代人以黄宾虹、常玉、朱沅芷为代表;第二代人则是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而第三代人,便是王劼音、尚扬、邱世华、王怀庆这一代。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并从东方美学里转译出了现代性来。”我们的对话关于展览、作品,也关于如何给王劼音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
夏可君
策展人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如何解读王劼音的水墨作品?
夏可君(以下简写为夏):我将他定位为“中国现代绘画的第三代人”,这里我们不讲观念,不讲影像,不讲装置,主要讲艺术家在绘画层面上所做的突破。王劼音老师版画出身,1990年代开始画油画,最近20年开始做水墨。和其他同代艺术家不同的一点是,王劼音的水墨和油画做到了同等高度。他的水墨作品早期使用线条,最近几年以圆点为语言,他基本是用点和线来建构整个体系。王劼音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多维空间的想象力:在自然山水空间、都市密集空间、数码旋幻空间,三个时空的自由组合与穿越!
《江山胜景图》 136×426cm 纸本水墨 2019
《江山胜景图》局部
Hi:王劼音的水墨可以用“实验水墨”或“抽象”来解读吗?
夏:当代水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朱新建、李津为代表的 新文人画;第二阶段是用西方的观念把水墨当成一种材料去制作的 “实验水墨”,这一阶段艺术家们把传统的笔墨放下了;第三个阶段就是 “极多主义”:从“实验水墨”里提纯,又回到笔墨,比如梁铨、张羽、李华生等艺术家将点、染、拼贴重复很多次的创作手法。
王劼音并不是极多主义的抽象,也不是“实验水墨”中的踩、贴、揉,他是在纸上画完后放到一边,未来某一天重新创作、组合,这种即兴的、偶发性的组合,是前人没有的。
其次,以前的艺术家要么太抽象,要么太具象,但是王劼音的水墨 成功将抽象性跟自然性结合。
第三,王劼音的作品体现了 空间的回旋感和玄幻感,他重构了中国传统山水的自然空间,这也是蛮有意思的。
《青山云屏》 206×70cm 纸本水墨 2020
Hi:王劼音是一位创作面貌非常丰富的艺术家,你认为他哪种类型活系列的作品最能传达他本人的气质?
夏:我认为是他“大山水”系列的布面油彩、丙烯,“圆点”系列的纸本水墨。这两个系列的作品最能代表他与古典的关系。“大山水”以简化的线条和块状建构了一个古典的、苍茫的意境;“圆点”则是用点状建构起一个意象的古典山水,这两者的语言是相通的。最能够代表他的气魄。
《大地苍茫图》 205×272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0
《大地苍茫图》 局部
《乐舞》 69×308cm 纸本水墨 2019
Hi:作为和艺术家本人有过多次交往的策展人,你眼中的王劼音是什么样的?
夏: 他的创作非常自由、不走向固化,他讲究即兴的、偶发的东西。比如这次展出的“看图识字系列”的作品,是王劼音去别人工作室做客,拣了人家不要的书法作品回来,撕开后再重新拼贴,形成了错叠的新空间。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孩子气、天真、从容,又带有想象力。
《看图识字-12》 52×62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8
《看图识字-13》 52×62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