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成燕君,号弘宾,四川泸州人。自幼受家学影响酷爱书画,一直笔耕不辍。在大学教书期间曾在国内期刊发表过书画作品、诗词和长篇小说。后师承著名书画家陈仕彬先生,专攻书画。2017年在全国海选中,进入“华夏好丹青”学习。现为北京丰台区美协理事。2020年《中国书画》杂志社出版个人画集。现居四川泸州,专业从事书画创作。
作品欣赏
评论文章(一)
五境内美之要说/成燕君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宾虹语)。千年丹青,画家百代,士夫文人,诸之笔墨,终得自然之法门,造化之魂魄,“享天地之精华,采日月之灵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南齐谢赫有“六法”之说,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即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于是,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中,又把画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其中能品最低,形象生动,对表现对象把握准确,可供临摹学习;妙品不但可临摹学习,而且笔精墨妙;神品也能临摹学习,但他对刻画事物的精神本质却达到了至高境界;逸品的笔墨达到无法之法的境界。“奇思异想”、“妙手偶得”。
当然,品画,还如鉴美人,风骨不是人人能见。南朝宋炳也提出了“澄怀味象”之法。
“澄怀”,是一种境界,需要洗涤胸怀,进入画家创作时的状态,与画家心有灵犀;“味象”,审美、领悟,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然而,我所说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五种境界之内美,不以“六法”而谈,不以四格之分。
五种内美所指:一、线条之内美;二、“五笔”“七墨”之内美;三、浑厚华滋之内美;四、苍润之内美;五、笔墨虚实之内美。我所指的内美,非表象的美,而是这五种表象之美的背后的精神实质之美。当然,这五种境界之内美,在一幅画里,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互相成就,甚至往往这五种内美都呈现在一幅画之中。
一、线条之内美
我说的线条,不完全是书法线条,也不完全是“五笔”之美,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一是线条自身有种境界之美,有独立的境界。所谓“境界”,蕴含着“道”的精神,超然物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二是表现了画家的学识、修养品德之美,画家人生的经历之美。这种线条有哲学的内涵精神,有画家审美思想,是画家的人生阅历的结晶;三是表现了对境的性灵之美,离象取神。其对境的性灵又是画家的激情所在,精神寄托,灵魂表现。
二、“五笔”“七墨”之内美
众所周知,“平、留、圆、重、变”五种笔性,是宾虹先生对中国画笔法“内美”的毕生体悟。然而,“五笔”并非指五种用笔,而是指一笔之中应包含的五种笔性。
这五种笔性及其所虽源于哲学思想,已有很多论述。我所见到的“五笔”内美之侧重,在于“五笔”呈现的精神气象。“五笔”虽本是法则,但又是感觉,不可执实,又非不可把握,看似运笔,实是个人修养,学识境界,人生阅历达到匪夷所思的境界。可以说,对“五笔”的鉴赏,是最终本质鉴赏,超越图式、色彩、布局、意境等等。“五笔”之说,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价值判断,蕴含哲学、心理学、品德,甚至生理的判断。从而达到点、线勾勒,皆是境界的境界。更有突出的是,从宾虹先生画中,时常可看到一些看似相关,实又很独立的线条,或用笔,在一幅画中形成一种“绝唱”。
对于宾虹先生总结的“七墨”,即:浓、淡、破、泼、渍、焦、宿。看似属于“技”“术”的范畴,但当他升华到一定程度,就是一个“道”的问题。
明清以来,以“白干淡”称为正墨,把“黑湿浓”称为副墨,即清代布颜图的“墨分六彩”之说。而宾虹先生将“君臣”互换,即“黑”指焦墨、宿墨。“湿”指渍墨、破墨、泼墨,而浓墨自然是“正墨”。可见宾虹先生将自己的“七墨”中的六墨上升为正墨。并认为,“宋元名迹,笔酣墨饱,兴会淋漓”,“好山幽绝处,全借墨华浓”。
然而,对“黑湿浓”的笔性,也如同对“五笔”的笔性一样,要求很高,否则,仅凭“黑湿浓”显然也成画,但在美感上就是有天壤之别。所谓墨性,就是“七墨”内美的表现。即,浓墨要黑而深沉,还要亮;淡墨要平淡天真,出没掩映;破墨要浓破淡,方显层次鲜活,气象变换;积墨由淡渐浓,虚实爽朗,墨中有墨;泼墨应手随意,但要见笔气;焦墨贵润,干而不燥,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宿墨要清华,要有墨晕,以“晕”代笔,是更高层次。
以上所讲,仅是一般作画而言。黑密厚重,浑厚华滋,也是积墨、积线、积气。这还不够,还要有墨的水渍感觉,笔迹墨痕,墨华鲜美,跃然纸上,最后呈现一派化境、化机,这才是积墨的最高内美。
三、浑厚华滋之内美
浑厚华滋,是一个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核心概念,是审美思想,生命追求和最高艺术境界的概念。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概念。宾虹先生讲:“山川浑厚,有民族性”。浑厚华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恢弘阔大之气。
北宋有荆浩、范宽之深厚,董源、巨然之苍润,二米之自然天成。这如同一泓清泉,宾虹先生由此总结“画宗北宋,浑厚华滋”。并且认为,只有浑厚华滋之道,才能深言笔墨趣味。笔墨趣味,根于浑厚华滋,而“笔墨重在变字,只有变才能达到浑厚华滋”。“画当以浑厚华滋为宗,一落轻薄促弱,便不足观”(宾虹语)。
“浑厚华滋,画生气韵。然非真力弥满不易至”。(宾虹语)。所谓“真力”,是“笔底金刚杵”、“锥画沙”是内隐之力,举重若轻,是一种浑涵内蕴,潜气内转的力的形式;不是表面的笔力雄放,墨彩纵逸,而须精神的含弘广大,虚静浑脱,从而达到万物皆备于我,浑然与万物同体的境界。
而“华滋”是潜气内转,是“刚健”中所含之“婀娜”, 是虚浑的精神颐养和浑涵笔墨所呈现的境界。
四、苍润之内美
苍润出于明代方孝孺《中山草堂记》:“台城中有小山特立,圆秀苍润,远望之如人之弁冠”。明,宋濂《看松庵记》:“庵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苍润空翠,沉沉扑人”。而形容绘画苍润,有清代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此盖借意成之,而墨法在有无之间,居然苍润”。
清代黄钺《二十四画品》:“气韵、神妙、高古、苍润……”,将苍润放于二十四之前四,认为“气厚乃苍,神和乃润”。
宾虹先生讲“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
所谓“笔力”,宾虹先生讲:“如挽强弓,如举九鼎。力有一分不足,即是勉强,不能自然。自然是活,勉强即死”。
金刚杵、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虫啮木、枯藤、坠石等等都是笔力表现的形式,这些表现形式的用墨,无论浓淡、干湿、枯竭,因笔力上纸,力透纸背,故而产生墨的变化,由墨变彩,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内美而生。所以“画”之神妙全在用笔(宾虹语)。用笔之美,全在苍润。
五、笔墨虚实之内美
笔墨虚实之内美,仍然属于哲学宇宙观的高度。庄子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孟子则认为“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最终归于《易经》的阴阳结合。
所谓绘画中的虚实,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中讲:“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处,别构一种灵奇。或肆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此语说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实,“心源”是虚,外在山水是“实”,画家主观笔墨、生命情调和想象是“虚”。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笔墨虚实,不在有无,在笔墨所呈现的精神、生命,甚至灵魂的状态。所谓山水风景,是画家的精神、激情、生命甚至灵魂状态;或是一个哲学高度、宇宙观念;或是比自然风景更深邃、更迷人的圣贤气象。
笔墨的虚实,五笔的“平留圆重变”,墨色的“黑湿浓”“白干淡”,通过虚实的变化、升华自然风景,便是董玄宰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呈现。如宾虹先生所言,“画之为学,包涵广大,圣经贤传,诸子百家,九流杂技,无不相通,日月经天,江河流地,以及立身处世,一事一物之微,莫不有画”。
评论文章(二)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