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艺当随时代
——海上八友
“瓷语”交流展
开幕
2021年8月10日下午,由民革上海香山画院假座上海中心大厦宝库文化中心,邀请周长江、丁小方、陈明、陈琪、康青、李磊、庞飞、胡炜八位画家联合参展的:瓷艺当随时代——海上八友“瓷语”展正式开幕。
“瓷艺当随时代”既是本次展览的学术主题,也宣示了参展艺术家的学术进取方向。
尽管“海上八友”只是一个活动名号而非艺术家固定的结社,但大家在坚持打造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海派现代陶瓷艺术,推动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自觉为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去尽到艺术家应尽的责任方面,是有着共识的。
八位画家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出与前人不同的艺术成果以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同理,陶瓷艺术也必须像国画的“笔墨当随时代”那样,做到“瓷艺当随时代”,“瓷技与时俱进”,去创造出具有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面孔”和新瓷技,以争取在百年后的博物馆里,让我们的后代也赞美我们这个时代的陶瓷艺术家,没有在前朝的辉煌簿上“躺平”和“啃老”。
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必须的,但是,不是为了去再创造的学习,是没有进步意义的,为了保持成熟而惧怕去探索不成熟,本身就是不成熟的表现。
展品中,尽管没有现代城市的建筑和时尚的人物画面出现,但展品所散发出的文化气质和韵味,叙说的人文内涵,却是现代都市文化的审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八位艺术家以不同的文化个性,以原创的造像形式与语言,叙说着现代人文的思想和情感语境。
如果说海派文化某些醉人的特征就是贵在“存同求异”与婉约时尚的话,那在这些展品中,观众是能够感受得到的。
这次画家们所展出的瓷板画,尽管也是平面艺术,但参展者并没有习惯性地沿用纸本绘画的固有思维,去跟当下瓷艺界“国画瓷器”的行风,去偏颇地追求在瓷器上表现国画样式与笔墨技法的效果。相反,他们却以工匠精神不倦地去探索如何用瓷器专业的语言,在说好人文故事的同时,去表现出瓷器材料与技术那特有的美感。
不能因瓷技的不成熟而被束缚住瓷艺的表达能力,但也不能被太成熟的传统瓷技限制住瓷艺的创造力。
大家再度认为,新崛起的海派现代陶瓷艺术,不是传统意义上工匠制造的工艺品艺术,而是综合工艺的新美术表现形式,其成熟不但得益于上海优势的美术资源的滋养,最终也会反哺并推动上海现代美术的发展。
在世界和中国的楼宇之巅办展,是提醒我们须以开阔的视野和高度,去学习世界的先进文化和制定我们的进取目标,去创造属于中国新时代的文化与艺术。
开幕式由民革上海香山画院执行院长兼本次活动的策展人陈明主持,上海美协副主席陈琪代表参展画家讲话,宝库文化中心匠心馆馆长叶柏风代表馆方致贺辞。
本次活动得到了陈刚先生和上海宝库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借此感谢长期关注我们事业的新老朋友。
(展览地址:上海浦东新区上海中心大厦38层,展览至8月17号结束)
2021年8月10日
参展艺术家
ParticipatingArtists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原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终身教授。其抽象作品参加国内外艺术大展并展于上海世博会、G20峰会及金砖国家峰会领导人接待大厅、上海进口博览会等,获国家收藏。
瓷语:
“瓷语”是一个相当引人入胜的诱惑,然而“瓷”本是一高雅清贵的存在,任何添加都可能损其本体的完美,更不必细数人类与泥火生成的历代精美标高,因此对今天的创作者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怀着对前人的敬意,尾随时下高涨的画瓷热,忐忑请教、摸索、实验,试图以当代人的生命体验,面对新“瓷语”的未来!周长江《瓷感布势一》
周长江《瓷感布势二》
周长江《瓷感布势三》
周长江《瓷感布势四》
本名丁筱芳,字小方,斋名竹攸堂、紫逸阳轩、天圆地方,祖籍浙江绍兴,1957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觉群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华国学院特聘教授,上海文史馆书画研究社特聘研究员。
瓷语:丁小方《不负春华》
丁小方《秋实满枝》
丁小方《多福多子》
丁小方《笑口常开》
伏文彦、程十发入室弟子,意大利佩鲁贾国立美院终身院士兼驻华业务代表。现任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上海香山画院执行院长,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上海黄浦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香山现代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
瓷语:
要用陶瓷的专业语言去展示与发掘其材料和工艺的特殊美感,而不能错误地借用陶瓷器皿去表现纸本绘画的技法与效果。
上海未来的陶瓷艺术,是综合各类工艺技术的新美术表现形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工艺品。因瓷艺当随时代所产生的创新动力,将推动中国现代陶瓷艺和术的发展并开创出一个陶瓷美术史的新时代。
为打造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名片,丰富现代陶瓷文化理论体系,我将和道友们一起为之做出积极的奉献!
陈明《清气满书房》
陈明《不可居无石》
陈明《荒芜……》
陈明《暗香入窗来》
1958年8月生于浙江浦江。197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上海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久事美术馆艺委会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艺术品专家艺术委员会主任。
瓷语:
瓷感,对我来说是个新鲜的艺术名词。这是景德镇一位老艺人给我说的,说我的瓷器创作作品有瓷感。瓷感是对瓷器的感悟和理解,是作者在书画创作和瓷器创作上的语言转换,是瓷器创作的灵魂。
陈琪《菡萏发荷花》
陈琪《栗栗秋风绽》
陈琪《青草池塘处处蛙》
陈琪《一树梨花春带雨》
1965年10月8日生于上海市。现任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绘画专业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一级美术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瓷语:
瓷器是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造型艺术,在上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系统的材料、工艺、审美、象征等要素,我力求将传统的要素与我个人的艺术特点加以融合,尤其是诗的意境与韵律的加入,是瓷器成为纯精神的载体,因此,我把自己的作品叫做“诗瓷”。
李磊《荷风1》
李磊《荷风2》
李磊《荷风3》
李磊《荷风4》
李磊《荷风5》
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曾任教景德镇陶瓷学院,2001年短期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陶艺家协会理事。
瓷语:
每天的创作中我都在体验着植物自然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紧张关系。创作像是一个园丁在实验室看着植物长出来,我需要画面一遍一遍地生成,让我有时间去反应。随着一层层的堆积,通过不同层次的画面的连接,每一遍低温釉彩的添加,每一层颜色和形状的遮蔽和浮现,都使得画面通过由最底层到最上面一层的融合逐渐变得自然和丰富,在植物内部和外部表面形成不断流动着的画面。这个循环使画面开始有了匀称性和自己的性格。相对与植物的形象而言,画面具体形象开始弱化,但层次和时间痕迹逐渐浮现,并最终成为形的一种,这时的植物标本才成为一种反映我内心风景的形式。
康青《万花筒 006》
康青《万花筒 008》
康青《万花筒 009》
康青《标-本 025》
1973年生,陕西紫阳人,画家、策展人。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水墨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美展并有获奖。2017年创办是山雅集,2018年创办江南菖蒲大会。
瓷语:
水墨,是水与墨的偶然,瓷烧,是火与土的偶然,因为偶然,方得大自在,方得逍遥游,方得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方得超逸、幽秘、散淡、韵媚、端庄……物我幻化之间,借火涅槃,引瓷说话。
庞飞《无相》
庞飞《空山》
庞飞《月满》
庞飞《清品》
1972年生于上海。1998年华东师大艺术系硕士学位;2002年华东师大中文系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柏林洪堡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革中央画院常务理事,德国Humboldt-Forum国际顾问。
瓷语:
经过10年的陶瓷艺术积累,我更加坚定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兼收并蓄,以自己的内心领悟和实践来实现对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我要对陶瓷艺术的优秀传统抱有敬畏,但更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懈怠,失去挑战的勇气。
胡炜《栖台1》
胡炜《栖台2》
胡炜《栖台3》
胡炜《栖台4》
-END-
(设计制作: 陈优君)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