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妙趣无需多言。
由于不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出牌,跨界者较少束缚,反而容易产生奇思妙想,不经意间出现佳作。
今天我想说说跨界人物姚育明,主题是“作家画猫”。
下图的这猫,煞有介事盘踞椅上,把一张普通的旧木椅子坐成“展红”——在《池来的爱》四人画展上,我看到几乎所有的观者都忍不住走近前去摸一摸,或围着它转一圈。
这就是作家姚育明的画,她常会冒出诸如此类的别出新意,洋溢着独特的趣味。
画展上的猫椅子
在人文历史丰厚的松江醉白池公园,今春推出四人画展:一是画鱼出神入化的油画家金柏松,二是青年油画家陈哲,三是国画家杨华,而姚育明被冠以“作家、油画家”之称实不虚夸——
姚育明退休前是《上海文学》的资深编辑,个人创作颇丰,已出版《另一种睡》《手托一只空碗》《心门》《姚育明作品专辑》等十数种作品集。于她而言,绘画是“野路子”:仅从不舍得洗掉女儿画剩的颜料开始,今天涂几笔,明天涂几笔,然后一发而不可收,敷衍成现今这个气象。
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眼熟,配图也眼熟——原来是我自己写的,图是姚育明画的。图文最初刊于《读者导报》,整版。掐指一算,十多年一晃过去,有点陌生有点吃惊:姚育明早就画那么好了?
尚记得,当时她的新书《手托一只空碗》出版发行,文坛大腕王蒙、陈忠实、冯骥才、史铁生、杨显惠等,都有专门述评与推荐。所以写她的文学创作成就,我想想还是算了;倒是她的“跨界”爱好更有意趣,在她的自写自画里,既有深刻透彻的人生感悟,又不乏奇思妙想盎然趣味。字画间透逸出的那份通达愉悦,我喜欢。
姚育明是一名“资深爱猫者”,她去年出版了关于流浪猫的散文集《猫眼》,我眼疾日甚,只随手翻翻,便被吸引住。读文字,写猫似写人,看配图,是猫也似人。可怜的流浪猫被她收养后,很快变成院猫,个个姿态鲜活性情生动。她写它们画它们,笔底涌动着深厚的悲悯与温情。
姚育明说,“它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着它们的尊严,这种尊严我们在安详时可以看清。” 这些话,只有深爱猫的她才能说得出。她由猫眼反观人心:“是否知足,是否感恩,是否慈悲……在人与这一只只跃动的小生命的相处中,究竟是谁成全了谁?”
这些“猫言猫语”,已然隐含了文学与哲学的意蕴,“猫道主义”的姚育明,人生境界已和我们凡夫俗子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猫眼》
籍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感同身受的共情力,姚育明的画别具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感染力生命力,一间房一棵树一片云,莫不是活泼泼的,自带旺盛的成长性。有位画家看她写生醉白池那棵老柳树,感慨说,我们当初学素描,学色彩,学了半天有什么用?大家画出来都一样,千篇一律,还是你这样好,有自己的风格又带点趣味。
此话无意间道出了“跨界”的独特优越性。为何看似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画,却能凸显形象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姚育明不用遵循“科班的刻板”,可以任由思绪飞扬,自由奔流。
说到风格和趣味,我想起俄裔法籍犹太艺术家马克·夏加尔——我曾经稀里糊涂弄丢了姚育明的一本马克·夏加尔作品集。虽然她洒脱大方地表示:书肯定是到了比我更喜欢的人手里,挺好的。我却依然有点内疚,因为知道那是她非常钟爱的。
我想说的是:她的喜欢是有道理的。我觉得她的画与夏加尔的作品似有某些共通之处。比如色彩的浓郁鲜明,比如多元素的组合,比如那种漂浮、浪漫、梦幻的感觉……
无题
巧的是,就在前几天,我看了一场夏加尔画展,在饱览数十幅珍贵真迹和审美满足之余,我有新的发现:夏加尔所有的自画像,神情总是腼腆温柔,而他与妻子贝拉在一起的画面,大多是妻子在高光处,他的形象却在次要的、略靠后的位置……
这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不管有意无意,我恍惚看到画家骨子里的低调和善良——对了,不由我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点,我从姚育明的文和画里读到的,似有着看不见的、内在气息的关联。可惜姚育明不画自画像,假如有一天一旦成画,她大抵也是低调地避开高光处吧?
姚育明的画,常常是多元素组合,我把它看作是故事性、叙事性的诉求和表达。也许因为她是作家,内心有很多话要说,于是情不自禁将太多的元素糅进一幅画面。我将它视为独特的绘画语言:当她将自己对信仰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理念乃至梦想的倾诉……以形象而不是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些画面自有其独特的视觉张力。
我要飞及草稿
画面的元素单一好还是丰富好?没有统一答案,要看如何表达。表达得体,都是好画,难分高下,两者间没有可比性。不过要将许多元素自然地铺陈在同一画面里,详略得当而不显庞杂,绝对需要功力。如果还能呈现丰富内涵,这更是一种境界。
有时姚育明在朋友圈发一幅刚完成的画,比如:“小练笔,蓝毗尼印象之一”。我看到会顺手留评:舒畅,喜悦,优雅。这快速的解读,是这幅画传达给我的第一眼印象。
有时她画“昨夜梦境”,漂浮的、失重的、红黄蓝等明亮色后面透着浓黑,缠绕牵绊。不知她梦见了什么?多半与猫有关吧。我能想到的是:这种毫无顾忌和章法的笔随心至,会使她的画风不知不觉走得更远。
蓝毗尼印象之一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一句流行语:“跳出舒适圈”。
依我看,让你舒适的“圈”,未必非要“跳出”;而让你义无反顾想要“跳入”的“圈”,一定不乏“舒适”的诱惑。完全苦行僧的干活,哪来不懈之动力?
“舒适”本多义,它包含精神的、物质的、身体的……各人侧重而已。你若看重、热爱,你就去追求。你年岁渐长感官衰退,不妨有意识维护对世界的好奇心,放任自己多角度探索尝试,讨自己欢心,绽放别样的生命力。
像姚育明那样去“跨界”,是绽放生命力的极佳方式。不一定要去养猫,不一定要去绘画,但她的生命方式里,暗藏着对我们生命意义的启迪。
作者简介:李澄香,曾任编辑记者。退休赋闲后,旅行成了喜欢的生活方式。希望在行走中扩大眼界,看见世间之美,体验不同文化和人生。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