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包裹凯旋门》
《包裹凯旋门》(The Arc de Triomphe, Wapped)创作手稿
其实早在20年前,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便与我国著名建筑师、艺术家米丘相识,并受邀来到上海参加“上海城市雕塑国际研讨会”。为纪念这一段友谊,米丘先生特此撰文,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难忘的往事。
去东方 去西方 去西方 去东方
纪念我的朋友克里斯托、珍妮和皮尔
文 米丘
1987年我被邀请去北欧挪威奥斯陆大学作访问学者。同时,受邀以伟大的雕塑家古斯塔夫 维格兰(Gustav Vigeland)名字命名建立的著名维格兰博物馆(The Vigeland Museum)作我第一个在欧洲的个人展览。期间认识了欧洲最著名的海涅·昂斯塔的艺术中心(Heine-Onstad Art Centre)馆长皮尔·霍夫得拿克(Per Hovdenakk)。皮尔在七十、八十及之后的九十年代,他一直是现当代艺术的前沿人物。他一直和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家保持着紧密合作,同时和来自东欧的、东方的,包括当时最为活跃的作家米兰·昆德拉、哈维尔,艺术家克里斯托、小野洋子等杰出艺术家们合作,同时亦都成了挚友。他也是我来到欧洲遇见的最重要的,并真正影响我去了解西方,使我开始独自潜心艺术的人。之后我不仅参加了皮尔·霍夫得拿克策划和组织的若干活动,我有幸被邀请成为海涅·昂斯塔的艺术中心的研究员。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有了我1993年在海涅·昂斯塔艺术中心的《Fax行动》,卑尔根美术馆(The Bergen Art Museun)的《5000只气球》,芬兰托尼博物馆(The Torni Museum)《芬兰1993Shaman之夏》个人展、1996年在香港大会堂的《米丘?马格纳Y Project》,我在海涅·昂斯塔的艺术中心工作期间作为艺术总监还与他直接合作策划了1995年在欧洲的中国大型展览《中国艺术5000年》、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型展览《从蒙克到今天》等巨大影响力的展览,包括1996年我在上海建立的“米丘现代艺术工作室”。
皮尔(中间)、米丘(右一)与时任文化部官员靳静女士(左一),中国京剧团文化活动。
皮尔(前排右一),米丘(前排左二)、挪威大使(前排右四),北海石油代表(前排右五),上海大学及美院领导代表及各界参加米丘现代艺术工作室成立仪式。
若干年后皮尔在对我的评论中写道:“米丘是中国第一代完全了解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当然,这是他对我的鼓励。我回想欧洲的生活,皮尔不仅成了我在挪威的长者也成了挚友,皮尔给我带来了毕生的影响。我们还共同建立了“中欧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了二十多项文化艺术活动。有中国艺术家、作家和来自欧洲的文化交流。之后,他也成为众多中国艺术家们共同熟悉并尊重着的长者和朋友。在欧洲期间,在皮尔的介绍下,我有幸认识了克里斯托和珍妮(Christo&Jeanne-Claude),并一同参加由皮尔主持的策划活动。
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右一)与皮尔
艺术家方力钧(左一)与皮尔
与克里斯托和珍妮的认识,对当时的我来说完全是认识了一位英雄(Big shot),八十年代及之后的九十年代,他们完全成了全球艺术界炙手可热的明星,他们的作品影响力受到了媒体、大众和各大博物馆的追捧。我到了欧洲也一直很关注并学习研究克里斯托和珍妮的工作。当然,作为皮尔的好友,皮尔又多次策划了他们的展览和活动。皮尔在不同的场合介绍和评价克里斯托和珍妮的工作。也使我从不同角度更深的了解了他们的具体工作与艺术精神。直到去年皮尔的儿子纳维(Narve Hovdenakk)专程来到上海和我见面时又回忆当时他刚开始参加艺术中心的工作时,清晰的聊起当时我们众多朋友在皮尔组织的活动,当然克里斯托和珍妮的特殊工作状态尤为让人感动,仿佛是昨天的事,历历在目。
克里斯托、珍妮与米丘
很多媒体把克里斯托和珍妮评价为大地艺术家,而他们是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始终认为其作品和艺术家个人有关、与人有关。他们对自己的作品、陈述以及始终强调自己的作品及艺术行为的独立性,他拒绝“外界”对其作品的任何影响,甚至拒绝对他们项目(project)活动的资助。在过去的50年中,他从保加利亚到捷克、维也纳来到巴黎,他们的艺术工作一直保持着苦行僧般的行为状态,克里斯托和珍妮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克里斯托认为“挥霍时间让我感到气愤,我倒宁愿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终其一生他们计划了47个项目,23件得到了实施。他曾告诉我,他的每个项目(project)都是以近万杯的咖啡数量计算换来的,因为所有的项目(project)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对话、谈判得以争取和实现的。这样的工作过程也就是他们的日常“行为艺术”。所有的这些艺术项目都有共同、基本的“工作特征”;策划、计划、草图、效果、材料研究、结构研究,全面的工程完善计划,漫长的听证会,整个工作是错综复杂交汇而成的,这个工作的复杂是由艺术家发起,由他们组织材料、技术、生物、生态、律师等专家们综合专业共同合作完成。在完成的23件作品中,有1970年《峡谷帷幕》、1983年《包围岛屿》、2014年《漂浮码头》等。无不体现了克里斯托和珍妮式的特殊工作形式后的呈现。
1970年《峡谷帷幕》,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的大峡谷之间
1983年《包围岛屿》,美国迈阿密比斯坎湾
2014年《漂浮码头》,意大利伊塞奥湖
来到巴黎第一次见到凯旋门时即决定居住在与其毗邻的地方,巴黎的凯旋门是他们的梦,也许也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宿命”。“包裹巴黎凯旋门”计划于今年9月18日完成,成为了他们人生最后一件完成的作品。从开始又回到了原点,有计划的、有始有终的精神。
2021年《包裹凯旋门》,法国巴黎
清晰的记得,在一次我们共同参加的活动之后,皮尔、克里斯托和珍妮与我随意聊起了我们各自的出生地、童年和少年经历对成长的影响、东西方文化对作品的影响。基于我们过去生活的相同和差异,皮尔提议我们应互访彼此的出生地,在这般不经意又热情洋溢的建议下,我们信守彼此承诺“约定”,我们中无论谁先回国就邀请对方和皮尔一起做客、访问。
这里我还想说的是,克里斯托和珍妮从不吝啬对年轻艺术家的鼓励,我们每次相遇他始终大加赞赏我。也许他年轻时的经历、社会背景,他与我有着一定的相似,也许作为年龄上的长者他们有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也许他们有太多未来想完成的作品,对未来有太多的向往。他们在纽约时,总是一有空就约年轻艺术家见面,聚在一起吃饭,每次都由他们请客。后来,来到中国也一定不忘让我来组织年轻艺术家和他们见面。
克里斯托和珍妮与艺术家交流(左起:丁乙、米丘、梁伟洲、陈巧巧、克里斯托、陈强、珍妮、曲丰国、濮洪康、薛松、周铁海、张恩利。)
近十年之后我终于有了机会,我兑现了我的诺言,我邀请克里斯托和珍妮首次来到中国上海,当然也邀请了皮尔作为组织者来到中国(在此之前,皮尔已有几次工作原因来到中国)。由我发起,并由皮尔和章永浩、金董建萍共同组织策划,特别组织了“上海城市雕塑国际研讨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我还邀请了法国艺术家让?彼埃?雷诺(Jean-Pierre Raynaud)、贝纳?维尼(Bernar Venet)、英国艺术家菲利普?金(Philip King),德国艺术家鲁格?盖得斯(Ludger Gerdes),等十几个重要艺术家一同来到上海。这次研讨会是全球化的艺术学术活动,也是全球优秀艺术家们真正意义上在中国的第一次聚会。这次研讨会被当时担任组委会主任的韩正总结为:“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性的也是最高级别的城市雕塑专题研讨会。”这次来访中国也是克里斯托四十年后第一次回到社会主义国家。克里斯托和珍妮终于又从西方回到了东方,这次中国的访问让他们留恋忘返、念念不忘。
克里斯托和珍妮在上海城市雕塑国际研讨会上演讲
上海城市雕塑国际研讨会主要代表在浦东陆家嘴合影留念
之后他们始终提起当时他们在中国的旅行,这次中国之行对他们而言是意义非凡的,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殊对照和反差,也应该是另一种共鸣。在这之前或之后,很多重要的领导,包括当时参加“研讨会”的各界人士一再希望,克里斯托和珍妮能在中国做作品,以至于问及包裹长城、包裹黄浦江……短暂的七天,他们已对上海表示出由衷的喜爱。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说:“我的所有作品都与我生活的地方、生活的经历有关。”不知上海是不是他们的遗憾。
克里斯托和珍妮与米丘游览浦江
克里斯托和珍妮始终在展览或展览行为的过程中,他们的展览始终以最辉煌的形式呈现。他们一开始就在从事和其他艺术家不同的工作,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工作,但又每每都引起全球的关注和产生巨大的反应。经典的像是1995年《包裹德国柏林国会大厦》项目project,象征着强烈的他们自有的经历与色彩,24年的漫长创作过程中伴随着无穷无尽的问题、冲突与斗争,这是一件带有政治和社会创伤意义的作品,展览现场在2周内达到500多万如节日般欢庆的全球参观者,引起了摇滚歌手般的狂热风波,场面壮观。
1995年《包裹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德国柏林
是他们,也只有他们俩最懂怎么做了。
克里斯托和珍妮在上海合影留念
从东方到西方,又从西方相约到了东方,这段充满浪漫和童真的游戏般的“约定”,让我们后来的每次联系和见面时都会被重复说起……
为纪念我的朋友克里斯托、珍妮和皮尔而写。
米丘,上海
2021年9月21日,中秋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