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评价一位书法家是不是大家,主要有三个标准.
一是看他在书法创作上有没有形成强烈而独特的个人风格。
在书法领域,什么是个人风格呢?就是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不断涵养,最终形成的个性化的书法语言。这个书法语言既不同于历史上出现的书法名家的风格,又能跟同时代的书法名家的书写特征拉开较大距离,就如同个人的“品牌标签”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搭眼一看就知道出自谁之手。
二是看他在书法理论上有没有提出振聋发聩的见解。
真正的书法大家,他一定是一位“多面手”,在创作上和理论上是齐头并进的,既可以做到用创作践行理论,又反过来可以用理论来指导创作。
具备实用价值的书法理论,往往是书法家用毕生心血总结出来的创作经验,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理性思考,它们对创作极有帮助,就像汽车之于公路一样,有了公路的引导才不会让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跑偏。
三是看他有没有引领一个书法潮流,促使许多人学习和模仿他。
除过在创作和理论层面都很优秀之外,一名书法家要成为众人眼中的大家,还要看他有没有产生实际的贡献,对他人有没有帮助。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看他有多少学生。自己认为自己的书法很好,但没有或者很少有人认可,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这样的“好”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用以上三个标准来对比周慧珺的书法,就完全能得出她的书法究竟好在哪里。
首先,周慧珺的个人风格很强烈,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她就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作为自小在上海长大的书法家,周慧珺从小就面对的是“海派书法”,“海派书法”以“帖学”风格见长,把二王、米芾、赵子昂等人作为传统和正宗,旨在书法创作里建构妍媚、秀逸、灵动、纤巧的美学特征。
具体到书写行为上,她喜欢把帖学中的“圆笔”和碑学中的“方笔”结合起来写字,结字挺拔,结构疏朗,用笔洒脱,注重对整体气韵的营造,整体上给人行云流水的感觉。
在近现代,沈尹默、潘伯鹰等人无疑是“海派书法”的代表人物。实际上,周慧珺在年轻时,曾有幸得到这两位前辈的指导,对“海派书法”有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
可贵的是,在后来,周慧珺并没有把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囿于“海派书法”和“帖学”,她不断放宽视野,主动接受“碑学”的熏染,“碑学”书法那种雄健、凝重、庄严,并呈现出浩然之气的书风,又一次让她着迷。
她最终给自己定位:只有广收博取、熔铸南北,走碑帖结合的道路,才能求其大成。
这样的艺术信念,不断促使她在“帖学”和“碑学”之间寻找平衡点,最终,“碑学”的“刚”和“帖学”的“柔”被她融会贯通,以独特的风貌呈现在观者面前。
她的书法线条看起来凝重老辣,强悍霸道,力透纸背,让人很难想象到这是一位女书法家写出来的。然而,整体风格却兼备潇洒俊逸,奇正相生,率性自然的审美特征。
刚和柔,轻和重,虚与实,奇和正,壮丽和秀逸,凝重和空灵,这些看似矛盾的审美元素和艺术特征,被她相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形成强烈的个人风貌。这样的书法,从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上来评判,肯定是优秀的。
再者,周慧珺在书法理论方面的贡献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近些年,周慧珺推出了多期“周慧珺书法技法”视频节目,每期视频时长在1小时左右,周慧珺亲自示范,非常详细地教导书法爱好者怎么执笔、用笔、结字、布局。尤其在用笔的提按顿挫和笔法转换上,她以慢镜头特写的方式来展示,让观者看后受益匪浅。
可以说,初级书法爱好者一边观看周慧珺的教学视频,一边练字,坚持一段时间后,完全能入门,这比自学书法要少走很多弯路。
自1998年担任上海书协主席以来,周慧珺以书法编辑和出版人的身份,主持和编辑了由上海书协会员撰写的《宋代帖学研究》,《王羲之传论》,《康有为与清代碑学运动》,《书法技法通论》,《法度、观念、形式》等学术专著,这些专著极大地扩大了周慧珺的个人影响力,以及振兴了“海派书法”的活力,对当代书法的理论研究有很大贡献。
因此,在当代书法理论上,周慧珺占有重要一席。
最后,周慧珺的书法在当代有许多追随者。
周慧珺到底有多少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没有找到确切的数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的学生很多,名气较大的有亢一刀、李静等人,都是国内的实力派书法家,也带出了许多学生。
如果参观过由上海书协举办的书法展览,就不难发现,上海中青年书法家在用笔上模仿周慧珺的人很多,国内的书法爱好者购买周慧珺的书法字帖来自学书法的人也非常多,从侧面说明,周慧珺在上海,乃至全国书坛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这正是她的实力和人气的体现。
版权说明: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视为侵权。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