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识八大山人艺术思想兼赏其《芙蓉山石图》扇面
“四僧”中,朱耷的字号很多,但每个字号都藏着他心中的秘密。比如“八大山人”,应是他59岁弃僧还俗后一直沿用的字号。朱耷是明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满人入关时,他年纪还不大,但国破家亡的深仇大恨,却让他刻骨铭心。为了能保全性命,免受满人祸害,他也只能将家仇国恨埋藏心里。选择皈依佛门,也是为了躲避满人凶狠残忍的杀戮。可以看出,“八大山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的。
他画山水,敷色不多,多用水墨,偶染淡赭,皆用枯润笔墨为之,亦取冷逸荒寒之境。马远画“一角”残山剩水,至少南宋尚存“半壁江山”;而“八大山人”画“剩水残山”,几乎已是“国破家亡”了。因此,他们所取思想笔墨是不尽相同的。山河破碎,可叹“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八大山人胸中吐纳出对旧王朝的眷恋。读他的画,往往令人心生怀想:他轻轻展开洁白的宣纸,洁白的宣纸上,哪能看到山人下笔处的幽幽墨点,分明是他泪如雨下的仇视眼泪。
朱耷隐逸山林后,寄情于山水,让胸中郁闷慢慢得以释放。他对于文房纸笔的优劣,也是十分讲究的,认为“一幅好的书画,非良器不能佳也”。但此时,他已逃出破败的王府,过去的文房佳器,早已毁之一炬。幸好有逃出来分散在各处的亲友朋党,他们知道“小王爷”喜书画,爱佳纸好墨,便想办法通过一切艰难手段,冒着生命危险,时常给“小王爷”送过来。
“八大山人”名是还俗时给自己起的,名气很大,而且很容易被人记住。而这阶段的书画,多是他59岁至80岁所作,用的都是“八大山人”这个名,画得成熟冷逸,然颇具特色,用“人书俱老、人画俱老”来形容也并不为过。以前用的传綮、刃庵、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字号,在59岁后几乎不用了。
在王府期间,山人的确享受过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王府的名画收藏,非普通庶民能比。早年家藏晋唐宝迹有之,宋元名画有之。初喜董香光山水,再窥倪黄笔墨,时常把玩临摹。早年画的精工,加之悟性过人,故深得古法之妙。画“冷逸”,是受了“青藤白阳”的影响,“青藤白阳”思想笔墨的狂放不羁,的确震撼和丰富了“八大山人”的笔墨世界。《桐阴论画》云:“八大山人襟怀高旷,慷慨悲歌,隐于书画。所见卷册画幅数事,笔情纵恣,生趣油然。虽一枝一叶,逸气拂拂生指腕间,真所谓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者也。”另见眉批“画不论工致与写意,总要有逸气,方入三昧。”定其画为“神品”。可见画评公允,毫无俗格之气。“青藤白阳”扬“冷逸”笔墨而荡媚俗。“八大山人”深悟此法,认为“吾国历来绘画笔墨求工者众,然于水墨用笔之道则知之甚少。误此笔墨者,实难领悟其标新立异之境也”。宾老云:“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采”。宾老此言,合乎古法,颇有见地。
朱耷这幅《芙蓉山石图》扇面(见图),纸本水墨,尺寸16.2×50.6厘米,重庆博物馆藏。在朱耷绘画中,落“八大山人”书画款的名气最响,再就是落“个山”款的名气也不小,只是“个山”款声名多被“八大”款所掩。画是山人早期的作品,一般落“个山”款,都是山人46岁至59岁左右所作。扇画全墨笔,构图奇逸,笔致灵动,水墨交融而不拘成法。山人的书法,写的也超逸拔俗,应该说临的善本名迹很丰富,款字有山谷道人之风——我落“个山”款,就因为我特别喜欢自己一个人,呆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里,读书、抚琴、写字、作画、吟诗。“个有个,个无个”,我就是我,我就过着我“个山”仙风道骨的逍遥日子。画则另有所指,暗喻家国破败,石虽千疮百孔,但其依旧顽强地挺立着。芙蓉盛开向上之日,就是明天到来之时。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