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主题展”正在展出:272位中外艺术家、500多件作品、超强大策展团、7万余平艺术空间,这场盛大的艺术嘉年华分八大版块,从全球与在地、城市与精神、观念与技术、青春与创造、生态与美学、传统与前卫、民族与文明等多重议题切入,通过综合艺术展览的形式实现跨领域、多维度、高层次的超级融合与联通,呈现出中国乃至世界璀璨的当代文化。
双年展是国际当代视觉艺术最高级别的展示活动,是推出世界各国新艺术成就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一座城市文化风貌的的高度浓缩,此次2021成都双年展有哪些不容错过的艺术家及作品,99艺术网将分上(第1–4版块)下(第5–8版块)两期为你解读。
版块1
多态共生:多样态文化的共同体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苏新平-行走的人
徐冰-背后的故事:泼彩夏山
曾梵志-无题
何多苓-鸟飞绝
来自12个国家39位艺术家用装置、影像、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探讨哲学、社会、生命、媒介、信息、时空等多元话题,建构了一个多态混融的共生场域。文化的多元并存、和谐共生;强调从艺术的角度践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也是这届双年展核心探讨的命题。“多态”是各个国家、民族、地域无限丰富的艺术形态,也代表持续更迭和转换。“共生”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融、共通与互依的价值观念与全局视野。不同文化背景下多样的艺术类型,在这一版块形成交融共生、相互对话的视觉景观,促进艺术思想的高层次互动。
推荐艺术家
周春芽
周春芽一直以来都在自己的创作中思考如何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继承的同时能有所突破,从多年前周春芽便在心中勾勒起了一个登山、观水,游寺的宏大计划。他对现场高度重视,对于古代山水原作,他从不轻信逸笔草草之说。当然,对于那些逸笔草草的作品,他似乎也并没有多大兴趣。从现场回到画室,一边翻阅古代资料,一边比对现场照片和影像,但他不是想如何表现一处古迹,而是在投入自己的想象:如何能营造出一个超越前人的视觉奇观。大自然奇峰秀水已经存在几百上千年,今人仍能再观其雄,登高体会古人眼中的景色,在周春芽看来实为大幸,但今天这个地方该怎么画,这是周春芽的思考所在,周春芽说他最关注的是自己绘画中的精神性。
周春芽/丹臺春曉/布面油画/300x180cm/2021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多态共生”版块展出)
从两年前周春芽在龙美术馆的个展《东南形胜》上,人们便有机会一睹画家与古人对话的作品。从物象形态、笔触和色彩来看,与他90年代“中国经验展“的那组山水作品有一定程度的呼应,但书写性更为纯粹,更富有细节层次,画面场景更为充实。强化了形感和结构秩序,巧妙地借鉴了古典青绿山水的色泽感,气质显得古雅、内敛。细审笔致,处处轻松率真。
周春芽/生紫煙/布面油画/300x180cm/2021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多态共生”版块展出)
但他始终清楚作为一个当代的艺术家,好古但不可习古,如何独出机杼,怎么借题抒己,这才是周春芽的高明之处,“几百年了,外在的风景没有变,大自然的修复能力让我惊叹”,但周春芽说,更让他感怀的却是人性内在的东西也没有变。他一直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和传统有联系,但表现语言又完全不同,吸收传统,但不能被传统左右。
周春芽/指雲相贈/布面油画/300x180cm/2021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多态共生”版块展出)
此次参加成都双年展的三件作品《丹臺春曉》、《生紫煙》、《指雲相贈》都是周春芽2021年的最新作品,也是周春芽对自己绘画语言全新的探索和研究,带有强烈的实验性,作品标题很传统,但用笔着色却很当代,周春芽曾说过“我的生活造就了我的色彩,我的色彩造就了我的艺术。”他眼中色彩本身也是绘画的内容,也是绘画的思想。周春芽留学德国,很早便知晓西方绘画,但他却借鉴传统题材去研究当代绘画,他说无论如何,艺术家最终要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面貌,这才是最根本的。
展览现场
正如熟悉周春芽的漆澜所言:“周春芽越来越相信书写对图像的统驭力和超越性,这是他从古代诗文与绘画的辨证关系中的顿悟,更是他长期对书写用笔不断折解、选择、否定之后所凝聚的强大手感——那是一种单刀直入,挺戈而取的大将风度。”
推荐艺术家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这位1954年出生的英裔印度雕塑家自然是不应在双年展中缺席的,安尼施·卡普尔擅长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被认为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自 1995 年以来,他一直在研究抛光不锈钢的高反射表面。这些作品像镜子一样,反射或扭曲了观看者和周围环境。最为人称道的公共雕塑作品《云门》(Cloud Gate)(又被称为“豆子”),以及《天空之镜》,均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创作植根于古印度哲学思想,将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与西方文化的现代象征结合起来,在材料媒介与文化隐喻之间、在自足形态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起独特的关联。
《云门》,2001–2004 不锈钢,25 x 15 x 12 m 千禧公园,芝加哥,纽约
芝加哥的城市景观投射到这颗巨大的不锈钢豆子上,豆子的弧度,凹凸,和图像的反射将人的感受引领到另外一个空间。柔和的幅度在与周围景象产生了一种超然的力量。
《天空之境》(Sky Mirror)是和《云门》创作意图类似的作品,一面直径为35英尺的凹面镜悬挂在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它像是这个城市的一只眼睛,将城市里的景观收藏又投射到天空的幕布之上。
浅绿间红苹果 混合之二 不锈钢,涂漆 135×135×18cm 2018
图 | 源Dave Morgan, London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多态共生”版块展出)
随机三角镜 不锈钢,树脂 180×180cm 2013
图 | 源Dave Morgan, London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多态共生”版块展出)
展览现场
此次成都双年展展出的两件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浅绿间红苹果》和《随机三角镜》,均是他的镜面系列作品,一件在镜面上使用红绿互补色,一件在镜面上制造出无数不规则凸面,观众将面对一个垂直的、多方向的反射。艺术家使用色彩和反射切割了你所在的具象世界,制造出一种带有陌生感的神秘精神空间。卡普尔曾说到,“我对‘非物体’或‘非物质’十分感兴趣。我制作了一些物体,在这些物体中,事物并不是它们最初看起来的那样。一块石头可能会失去它的重量,或者一个镜像物体可能会在其周围环境中伪装自己,以至于看起来像空间中的一个洞。”
推荐艺术家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是艺术界一颗超硬核巨星,他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地方作展览,且作品往往花销巨大。他通过使用各种科技元素,将带有理性温度的艺术理念传播出来,引发大家对环境的思考。
《绿河》1998–2001
1998年, 奥拉维尔发现尿素无毒且易得,若倾入河中,可以将整条河流染成诡异的荧光绿。 于是,在1998年柏林双年展期间,奥拉维尔在施普雷河上进行了一次试验,他从博物馆岛附近的一座桥上洒下了一捧尿素粉末。 随后,他在没有事先提示的情况下,在挪威莫斯 (1998年)、不来梅(1998年)、洛杉矶(1999年)、斯德哥尔摩(2000年)和东京(2001年)等地的河流中均加入了这种无毒但高度着色的荧光素钠的粉末,用偶发型艺术的方式表达一种与环境的新关系。
2016年的《瀑布》是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为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和花园制作的众多装置作品之一。从正面角度观看,一条从天而降的水柱令人惊叹,瀑布的背后实则由桁架装置固定。
你正发生的、已经发生、即将发生 卤素灯、色效过滤玻璃(黄、绿、蓝)/铝/变压器/尺寸可变/2020
Photo: Kazuo Fukunaga
展览现场
七盏彩色聚光灯对准了一面墙,组成了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你正发生的,已经发生,即将发生》,这是一个围绕光、阴影、颜色以及它们与观众形式的互动的装置。卤素灯每隔一段时间排成一条直线,由作品和它们发出的彩色光组成,放置在一个等待激活的空间中。当参观者进入装置时,这种激活就产生了——他们从多个角度部分阻挡了光线,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在曾经空白的对面墙壁上。观众的影子在墙上以7个剪影的排列形式出现。这些精确的轮廓会随着观察者的移动,产生颜色强度和比例的变化。他一直强调“现实取决于观看方式”,观众一旦沉浸到他的叙事逻辑,就会改变对“现实”的定义。
推荐艺术家
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
被称为“条纹人”的巴黎艺术家丹尼尔·布伦,是当今最杰出的概念艺术家之一。出生于1938年的丹尼尔·布伦可谓是当代艺术领域的常青树,而他最重要的贡献可能就是他对于“在场”(On-site)概念的独特解读——在他的艺术里,作品不是以物的形式得以保存,而是作为空间的一部分。
巴黎皇宫的双重舞台
红色拱门
丹尼尔·布伦的条纹非常好辨认,统一的8.7厘米宽,白色与其他色彩相间排列。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与他的极限艺术团体BMPT,曾举办了一系列主题不断重复的集体创作:四人分别不断绘制直线、横线、小点及圆圈。如杜尚的小便池一般,这种做法在当时引发了“是否为艺术”的激烈争论,但透过这样集体创作的形式,丹尼尔开始重新检讨、评断现代艺术外在形态的极限,及艺术中隐含的政治及文化等内在意涵。
找到“条纹”之后,丹尼尔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他发现自己完全不需要工作室,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他的画室。 条纹开始从画廊、美术馆、建筑空间的内部蔓延到地铁和街头,丹尼尔 ·布伦渐渐用条纹改变了这个世界。城市的公共空间也是他的创作对象,当他用条纹覆盖原来的表面时,空间的肌理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其实也是他对博物馆或美术馆保守观念提出的一种反思。
丹尼尔·布伦 被弯曲的蓝色 尺寸可变 蓝色胶粘剂乙烯基 2013
摄影/Isabella Matheus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多态共生”版块展出)
此次展出的作品《被弯曲的蓝色》显现了潜在理念的影响:一个倾斜的正方形走出了墙的限制,跨越到地板上。布伦再一次跨过给定的正方形,在正方形旋转后,找到了条纹的完美垂直性。
版块2
家园共栖:艺术对我们居住之地的改变
生态学家们发现: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叫做“共栖”。
在今天,家园更多地用来指代全人类共享的世界、乃至人类与所有生命所共栖的星球。在这个范畴上的家园,是地球生命建构的一种共生关系。
“家园共栖”版块的关注点从城市遗产保护到城市更新, 从社区文化到景观建筑, 从城市功能到智慧生活的问题,邀请了41位/组艺术家与设计师,通过90件/组作品,聚焦于建筑设计、艺术与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系。展览中既有建筑模型,又有丰富的影像,结合项目说明给观众呈现当下建筑的最新面貌。
推荐艺术家
刘家琨
刘家琨,生于1956年,国籍中国,现工作居住于成都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刘家琨的建筑实践关注社会现实、尊重地域文脉、融入现场环境、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共生。
二郎镇/刘家琨/2020
(该作品相关资料在2021成都双年展“家园共栖”版块展出)
该项目用地位于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的赤水河畔,天宝峰下的峭壁中段。峭壁上储藏郎酒的天宝洞、地宝洞以及人和洞,是全球最大的天然藏酒洞群。
山涧中的亭台楼阁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向往的栖息之地,刘家琨以此为基本原型,运用当代手法,采用文学叙事的组织方式,将多个空间功能节点的内容串联形成连续的空间剧情,根据场地的位置、高差、情态,组织变换空间的明暗、开合、隐现,使整体流线张弛有度,跌宕起伏,。建筑基本功能区采用清水混凝土和本地石材浇筑砌叠,融入山川地貌。橙红色耐候钢架构悬挑于基座之上,亭台楼阁,轻盈飞扬,传达出栖居于山水的东方古典想象。建筑群落交织了沉积与飘然两种性格,既融入场地,又跳脱山水。
文里·松阳/刘家琨/2017–2020
(该作品相关资料在2021成都双年展“家园共栖”版块展出)
文庙城隍庙街区位于松阳县城正中,自古便是松阳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与精神中心,历经百年变迁,遗存有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各色建筑。但数十年来,这一曾经的精神文化中心日渐衰落,环境杂乱,业态凋敝,缺乏活力。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令昔日的精神文化中心重新链接当代生活,成为设计重点。
设计中对现存建筑进行细致评估和分级保护,力图呈现完整连续的历史断层,使不同时空的物质遗存与场所记忆,此外,设计着重释放两庙前的公共空间,并打通街区与周边社区连通的巷道“孔隙” 。
在梳理后的基地内植入更新系统——一个蜿蜒连续的深红色耐候钢廊道。廊道对于现状树木和保留遗存进行了审慎退让。窄处为廊,串联保留老建筑;宽处为房,容纳新增业态。整体营造出一个既公共开放又富于传统情致的当代园林。
推荐艺术家
MAD建筑事务
MAD建筑事务所由中国建筑师马岩松于2004年创立,并由马岩松(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国际院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客座教授)、党群(爱荷华州公立大学助理教授,普瑞特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早野洋介(早稻田艺术大学客座教授、东京大学客座教授)领导。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将东方思想带入建筑实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天地对话的氛围与意境,探索建筑文化实践。
乐成四合院幼儿园/MAD/2020–2017
(该作品相关资料在2021成都双年展“家园共栖”版块展出)
位于北京的乐成四合院幼儿园,原址上有一座三进四合院,一座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仿四合院及一栋现代四层建筑。“我回想小时候上的幼儿园,和后面看到的幼儿园,都在想孩子们最心心念念的是什么。”马岩松说,“我想是自由与大爱。幼儿园不一定要在硬件上有多大的给予性,但必须让孩子们感受到自由与爱——它们让孩子们的发展有无限的可能性。”
MAD选择将原址上古四合院外的仿古四合院拆除,取而代之新建一处将四合院“捧在手心”、与四合院相望、连通的新建空间。
新建空间以低矮平缓的姿态展开,环绕着四合院。古四合院严然的布局秩序与新建空间的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来自不同时间维度的两者,新不盖旧,古不越今,相互的张力让建筑产生新生命力。
将原本各不相关的场地整合成一体的是新建的“漂浮的屋顶”。这处二层户外平台让人仿佛进入到全新的境地。在老北京,除了紫禁城的红墙黄瓦,胡同巷里几乎尽是青砖灰瓦。在这里,二层屋顶平台色彩斑斓,像是火星表面,颜色鲜艳、温暖,仿佛充满了“魔力”。MAD尝试带着人们跳出北京、甚至地球的背景,从另一个时空客观观看、想象眼前的历史长河。
海口云洞图书馆/MAD/2021–2019
(该作品相关资料在2021成都双年展“家园共栖”版块展出)
这座一体成型的混凝土建筑,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2021年最期待建成的建筑作品”,一体成型的”云洞图书馆”像是多维的时空隧道,连接了城市与海岸、现实与想象。这是一个复合图书馆和滨海步道驿站功能的公共空间,人们可在其中休憩、阅读、放空、看海,周边还可以举行中型的户外演出和音乐会。
MAD采取“反材料”的方式,避免有意表现结构、构造,从而消解材料本身固有的文化意义,让空间感受本身成为主体。混凝土是液态材料,流动、柔软多变的结构形态即是它最大的特点。
建筑里外的孔洞,像极了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洞”,让建筑与自然的边界逐渐消隐。大小不一的孔洞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同时也实现了自然通风,为身处在常年炎热环境的建筑“降温”。人们通过孔洞看天、望海,像是透过时空的通道再去察看身边本已熟悉的世界。建筑里不同氛围、不同尺度的笔触与人的活动触碰,产生生活仪式感。
结构形态形成的多个半室外空间和平台,也是人们阅读和望海的绝佳空间。为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建筑外围的回廊灰空间采用了悬挑设计,通过物理遮阳降低热辐射,实现建筑节能。
“森林中的火车站”/MAD /2021–2019
(该作品相关资料在2021成都双年展“家园共栖”版块展出)
“中国的火车站一个比一个大,像城市中一个个高大的宫殿,人在其中却感到非常渺小,周边通常是大马路、高架桥、和没有人去的大广场。我想,城市中的火车站有没有可能不追求宏大的纪念性,而具有优美的环境,舒适宜人的尺度,和便捷、人性的交通与城市功能?成为让人们不只是奔波,而是愿意停留、放松的城市公共空间?”
——马岩松
MAD负责规划和改造设计的片区包含嘉兴火车站、车站南北广场以及“人民公园”。改造前的火车站已达到吞吐量上限;周边片区交通混乱、配套不完善、公共设施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火车站周边发展受阻、产业结构低端。MAD充分考虑嘉兴的历史和人文特点:遵循历史资料对老站房进行1:1复原;主要交通和商业功能收置于地下,新站房引入自然光,明亮高效,尺度宜人舒适;地面腾出大量的公共空间,将自然还给市民和旅客,给嘉兴带来一个绿色的城市中心,一个“森林中的火车站”。
从公园沿着中轴线向南,可以看到复建的老站房与新站房的“漂浮”金属屋顶在树林间若隐若现。新站房进出站平台和候车大厅都在地下,地上仅一层高度,尊重老站房的尺度,并谦虚呼应。
新建站房的屋顶全部使用太阳能光伏板,为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推荐艺术家
众建筑
众建筑由何哲、沈海恩和臧峰于2010年在北京创立,团队成员来自海内外,包括建筑师、工程师、产品设计师和规划师,以“设计为大众”为原则,在城市、建筑、产品等多个领域中通过设计产生影响力。众建筑是亚洲首家获得B Corp认证的建筑设计机构,成为社会创新的一个范本。
管·住/众建筑/2015
(该作品相关资料在2021成都双年展“家园共栖”版块展出)
建筑中的通风管道和机械结构,为我们提供和保障了舒适、现代的生活环境。众建筑受此启发,将建筑内部的这些大型金属管道外露出来,构筑成一个未来的管状居住空间。这是关于未来生活的探索。
其中有的管可作为超大的扬声器,有的管可作为家具使用。竖直的管塔在空中水平分叉,形成悬浮管状空间,通过管内旋转楼梯到达。
标准化的管件在工厂加工,现场组装,它们粗糙、工业化的外表与高档零售店的室内形成强烈的反差。“管·住”是一个跨穿多层的大型空间装置,如潜望镜一般,让人们可以在不同的高度俯瞰整个商店。
插件家/众建筑/2018
(该作品相关资料在2021成都双年展“家园共栖”版块展出)
“插件家”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住房概念:可以轻松搭建组装,也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技术性,在当代城市场景中展示了一种更小、更可持续的生活可能性,可以将常用建房成本降低一半,成为人们可负担的经济适用住房。
“插件家”亦被引入到哈佛大学,没有设计和建造经验的学生在六小时内,使用一个工具在哈佛院子里建造了“插件家”。作为哈佛大学Art First艺术节的最吸睛项目,“插件家”将设计与艺术、文化相结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为哈佛校园中心区域带来有趣的活动,澎湃的活力与好奇的观众。 艺术节结束之后,“插件家”被快速拆卸,并迅速在波士顿市政厅重新搭建。 整个搬迁过程需要几天时间,无需更换任何零件。
上围插件家/众建筑/2018
(该作品相关资料在2021成都双年展“家园共栖”版块展出)
上围插件家是一个客家老宅活化项目,这些房屋经历数百年风雨,却由于村庄近几十年的经济衰退,一直处于闲置和废弃当中。 深圳周边的快速城镇化导致像上围这样的村庄被吞没,逐渐变成了城中村,或是被新兴发展浪潮包围的乡村孤岛。村民为了在邻近地区寻求更好的生活而纷纷离开,上围村的一半房产因此被遗弃。
插件家是保留原始结构,在现有房屋内部增加一个新的结构。插采用模块化预制面板结构,结构连接件内置于面板内部,非专业人员使用简单工具即可在一天之内搭建完成。工业化生产可使用高品质材料以提高能效,规模经济使得插件家价格低廉。
尽管插件面板采用批量生产,但每个插件家都可以根据其场地特点进行定制。黄氏插件家适合15㎡的小型空间。由于原始房屋的部分屋顶仍然存在,内置的插件家同时作为结构加固和保护措施,以解决老宅可能存在的任何结构问题。为了增加额外的空间,卧室位于夹层,角窗伸出倒塌的墙壁上方,从室内可一览村庄全景。天窗设置在原屋顶处,增加自然光的投射面积。方氏插件家面积略大,约为20㎡,天窗可将朝南的阳光引入后方的卧室。在这两处房屋中,插件家系统通过添加可供加热和冷却的高效迷你分体单元,现代厨房和独立的堆肥厕所来提高生活品质。
版块3
智能共振:身体与宇宙的对话
艺术创作与高新科技的深度融合,产生了大量新形态艺术作品。在人工智能、混合现实、脑科学、新材料、计算机视觉、机器人交互界面、算法图像和数据电影等领域的创新构成了艺术发展最前沿的探索。汇集了科技艺术领域来自中国、瑞士、德国、奥地利、美国、澳大利亚等国32位(组)艺术家的作品。按照“身体”、“生态”、“信号”、“宇宙”的叙事逻辑,分布在天府美术馆二层的四个展厅。
推荐艺术家
利亚姆·杨 Liam Young
利亚姆·杨,生于1979年,澳大利亚电影导演和建筑师。杨的作品位于设计小说和批判性设计领域。他的作品探索了电影、小说、设计和讲故事之间日益模糊的界限,目标是对城市的未来进行原型设计和想象。使用推测性设计、电影和想象中的城市的可视化,他开启了质疑城市存在的对话,提出了关于建筑和娱乐角色的挑衅性问题。
利亚姆·杨/行星城市/16mins/电影装置/2021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多态共生”版块展出)
《行星城市》(plant city)既是一种虚拟现实体验,也是一个16分钟时长的电影装置:地球上的所有人口都可以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而其只占有地球表面很小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释放其他土地,重新用于植树造林。艺术家虚构的星球城市提出了一个超密集、自给自足的可容纳100亿人口的大都市构想。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城市将占据星球表面积的0.02%,所占面积大约相当于美国一个普通州的面积。这座城市将作为一个封闭的循环运作,不产生任何废物。Young的动画短片挑衅性地探讨了“几个世纪以来的殖民化、全球化和永无止境的经济榨取和扩张主义”如何被扭转,从而解决气候变化和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利亚姆·杨/机器人天空/影像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智能共振”版块展出)
在影片《机器人天空》中,政府侦察无人机通过两个字符穿越未来的伦敦公共住房区的塔楼。通过飞行相机的眼睛观看,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用无人机传递情书给困在对面的塔中的男友的故事。《机器人天空》与比利时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实验室的合作,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通过无人驾驶飞机进行叙事拍摄的电影,这部电影将无人机作为一种文化客体进行探索,它不仅是一种新的视觉叙事工具,还是一种新的城市亚文化集合的催化剂。
利亚姆·杨/首尔城市机器/影像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智能共振”版块展出)
当城市装满传感器,建筑空间可以获得“看”的全部能力时会发生什么?
《首尔城市机器》是来自明日城市景观的城市交响曲。这部影片是城市操作系统)给它所管理的市民的情书,由智能城市数据集训练的AI客服机器人叙述和书写。影片描绘了一个机器和科技占据主要空间的城市。为了养育数据模型并优化我们的体验,这里有大量的城市之眼,我们被它无数的传感器、激光、相机和人造卫星无止境地扫描。我们的城市向导是来自城市管理软件的虚拟声音。文字和对白通过和真实的人工智能客服机器人交流产生。我们似乎听到城市机器诉说自己的故事并把自己介绍给它的市民。
推荐艺术家
吉姆·坎贝尔Jim Campbell
被称为“媒体艺术先驱者”的吉姆·坎贝尔,1956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他以LED光影作品而闻名全球。 坎贝尔的艺术生涯最早从电影制作开始,后于1990年转向电子雕塑,并于2000年开始创造他标志性的LED矩阵。 他最新的作品结合了电影,声音和LED灯泡装置。这些作品装置看似唯美简单,却能够唤起共鸣、引人入胜,吸引着观众去探索、去理解。他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源于多变的手法和工艺流程。
吉姆·坎贝尔/《散射12(华盛顿妇女游行)》,2017年,定制电子元件,432块LED,处理过的有机玻璃 47 x 64 x 3 英寸 版数3
12个正方形大方格里面,细密分布着432块LED,有机玻璃里面呈现出了看似更具随机性的视觉效果,艺术家通过LED亮暗的不断变化描绘出了华盛顿妇女游行的画面,图像和展示面板之间特意空出来的空隙正是为我们预留出的想象的空间。
吉姆·坎贝尔/第26版(云南之塔)/39×58×7cm/低像素影像装置:特制电子配件、384 LED灯、特质有机玻璃/2018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智能共振”版块展出)
坎贝尔的作品涉及用 L.E.D.s 网格矩阵式创建的像素化表示,其感知分辨率低到难以理解。通过探索表征和抽象之间的界限,坎贝尔探索了人类解释信息和“填补空白”的能力,以创造一个完整的想法。他对模拟世界及其数字表示之间区别的探索,比喻性地将诗意的理解或“知识”与“数据”的数学之间的区别相提并论。
在这个低分辨率的作品中,有机玻璃后面的亮色池变形和脉冲。标题引用了中国云南省的一个景点,这也是追溯其图像来源的唯一线索。佛教经幡在风中飘扬的形象逐渐放大为彩色旗帜的抽象特写。每次当图像缓慢放大时,它都会在图像的不同局部结束。
推荐艺术家
陈抱阳
陈抱阳是一位工作在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创作者。他与2016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他的艺术创作来源于他对于科技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段的思考——科技如今之于艺术家更像合作者。他经常对现有科技进行修改,不将它们置于产品经理预设的应用场景里,而是将其与自己的创作思维结合。他对于“作为作者的科技”有写作与研究。通过对科技本体论的研究,探寻科技与艺术家及大众之间的关系。
陈抱阳/反·反向传播/尺寸可变/人工智能装置/2021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智能共振”版块展出)
这件作品基于人工智能领域中“多对象欺骗”(Multi-agent deception)的研究展开,由一个正在进化的四足机器人,与一个会欺骗的智能环境构成,讲述智能之间的欺骗。反向传播是指人工智能依据数据集进行训练的过程。在四足机器人训练的通常情况下,AI会不断收集周围环境的数据,在失败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推演从而完成“进化”。
陈抱阳,《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 VR装置, 声音, 玻璃迷宫, 尺寸可变, 2017
但是,在这件作品中除去正在进化的四足机器人之外,还有一组由放置在物流机械平台上的投影仪、电视、音响构成的智能环境。在四足机器人进化的过程中,这个智能环境会适时的给出误导信息,从而破坏四足机器人所收集的数据集,进化中断甚至使其退化。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本试图探索艺术与科技之间微妙的脐带,探索VR技术的本体论。通过将玻璃单面镜构成的迷宫与VR虚拟空间错置,观众将佩戴VR眼镜在物理空间中的单面镜迷宫中行走。VR空间内的设置是开放的,与物理迷宫是不同的,观众将会被物理迷宫限制移动的可能性,从而放大并研究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裂痕。佩戴VR眼镜在迷宫中摸索前进的观众与迷宫本身构成一种景观。通过观看与被观察中,揭示数字技术VR技术中暗喻的阶级与权力。
版块4
时潮共燃:潮流、设计与艺术
现代城市繁荣的商业与消费环境,是彰显时尚潮流和设计的舞台,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沃土。该版块将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相互交融的理念出发,呈现艺术家最敏感的思考和最具活力的创意。艺术在时尚和设计的语境中重生并焕发新的活力,共同呈现了全球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面向。28位国内外艺术家的观念影像、时装、插图、概念设计、绘画、装置、雕塑,呈现出当代艺术、时尚和设计之间交杂互动、共生共融的一种状态,艺术在时尚和设计的语境中重生并焕发新的活力,这也是全球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面向。
推荐艺术家
考斯Kaws/KAWS
考斯(Kaws/KAWS),原名布莱恩·唐纳利(Brian Donnelly),1974年生于美国新泽西。美国艺术家,设计师,是当代街头涂鸦艺术的代表之一。1996年毕业于纽约的视觉艺术学院。毕业后曾在迪士尼做过动画师。
无题/182.9×132.1cm/布面丙烯/2016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展出)
KAWS没什么含义,就是我喜欢的几个字母。我开始在广告上画画的时候,突然觉得广告其实给了作品一个时间框架。你只是看一面墙的话,不容易看出是80年代还是90年代,但是广告可以,尤其是我的那些电话亭系列。更多的,它变成了一种交流,能产生对话(和原创作者以及观众),有些摄影师我其实很欣赏的(某种意义上,你在与他们合作),他们“被迫”与我合作了。
——考斯Interview Magazine采访
在考斯创作的涂鸦形象中,圆润的骷髅大头、豆荚一样的大双耳、没有嘴却有4颗暴露的大牙、双××的双眼略显对世界的蔑视,没有表情和眼神的刻画给该形象多了几分神秘,让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这种新奇的造型成为考斯的独创,奠定了诙谐的创作画风。
推荐艺术家
亚力克斯·达·科尔特Alex Da Corte
亚力克斯·达·科尔特,生于1980年,现工作居住于美国。其主要从事绘画、雕塑、装置和影像艺术。在他的实践中经常使用超现实主义的意象和日常用品,并探索消费主义、流行文化、神话和文学的思想。他的作品跨越不同媒介领域,包括影像、表演、装置、绘画和雕塑。他经常将这些元素融为一体,创造出奇幻而生动鲜明的沉浸式体验,也就是“整体艺术”作品。他的作品深受流行艺术和超现实主义影响,常常结合雅俗共赏的美国文化意象,比如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以此探索和求证个人和文化政治、异化和人类经验的心理参数。
亚力克斯·达·科尔特/橡胶铅笔恶魔/275×275×275cm/影像装置/2018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展出)
展览现场
《橡胶铅笔恶魔》最初构思于2018年,由序幕和57个章节组成,是一部高度风格化的循环影像,时长2小时40分钟,呈现为沉浸式的视频装置。其创作灵感源于大量图像和文化素材,例如虚拟复古电视和20世纪动画,奇特人物形象和美式坎普文化。作为一件“整体艺术”作品,它结合了视频、声音、表演和建筑,使之彼此融合并传达出一种雅俗共赏的美感。在充满符号和指向性的世界里,艺术家将自己化身为各类标志性的角色,他时而是“粉红豹”,时而是“罗杰斯先生”,时而又是一个“恶魔”。这是一个色彩饱满的超现实主义世界,来自当代和20世纪流行文化中的知名人物所表演的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剧目。
As Long as the Sun Lasts /2021
Da Corte的雕塑也非常受欢迎,他收集现成的材料,注重细节里的抽象。为迎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21年屋顶花园装置艺术”计划,Alex da Corte创作了一座8米的动感雕塑,名为“只要太阳还在”(As Long as the Sun Lasts), 整个装置是玩转《芝麻街》的灵魂角色大鸟独自坐着,望着纽约的天际线,看起来有些忧郁和哀伤,象是在思考疫情时代的生活意义。当微风吹来,整个装置会缓慢的旋转起来,这只大鸟是由不锈钢制成,上面覆盖的羽毛是Alex da Corte用7000块激光切割的铝瓦手工制成,这样的材质能抵御恶劣的天气。
他为St. Vincent 打造的《New York》MV,短短3分钟的MV里,St. Vincent在10个场景换了10套造型,以夸张的服饰配衬着纽约的特色雕塑,在Da Corte的手笔下,这些本来平淡的艺术品顿时活泼起来,Da Corte已不是第一次和歌手合作,早前他也曾为英国歌手Blood Orange创作Play Your Stripes等的MV,影片同样充满Da Corte的风格。
推荐艺术家
曹斐
曹斐的影像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发展的变化。她用影像镜头、戏剧舞台、技术媒介和文本创作构筑了一系列逐步演变的项目,以此直面、介入并最终记录了非凡时代巨变中涌现出的全新自我认知、主体性和多元性的归属。
曹斐 /人类几乎/2019/单频高清影像/16:9/彩色/有声/1分30秒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展出)
《人类几乎》是曹斐携手Prada推出的一个特别项目,邀请艺人蔡徐坤担纲主演。影片设定在一座未来人类博物馆,讲述了作为参观者的蔡徐坤偶遇与自己长相相同的完美人造人标本的故事。
展览现场
在未来人类博物馆里,陈列着古往今来的后人类际进化样本,其中有一款来自第七宙的人造人KUN,他是一款距今约120年前的人造人。KUN代表着第七宙时期的经典和完美,既保有古典绝美的同时混合人工智能的大脑,堪称第七宙的超级进化者。借由这次相遇,曹斐意在提岀人造人所面临的科技伦理问题,同时探讨肖像学、偶像崇拜和粉丝文化在当今超级媒体时代的意义。
曹斐/新星/2019/单频高清影像/2.35:1/彩色/5.1声音/ 97分13秒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展出)
2015年,曹斐因原工作室拆迁而机缘巧合地租下了位于北京东北四环外的一处年久失修的电影院——红霞影剧院作为工作室,由此打开了一个尘封历史的魔盒。她随后围绕着红霞影剧院以及周围的红霞社区展开了广泛调查。她和工作室的伙伴们走遍资料馆,翻阅旧档案,走访居民,了解到红霞影剧院背后的苏联援建历史、中国早期电子科技发展史和整个社区的兴衰起落,其成果是大型研究型艺术项目“红霞”。
展览现场
该项目以一部科幻长片《新星》和纪录片《红霞》为主体,并囊括两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作品,以及一系列的文献与装置,多层次地展现了这片社区的前世今生和不定的未来,融合现实、历史与科幻,刻画出个人乃至集体的时空遭际。
科幻影片《新星》是整个“红霞”项目的核心作品,曹斐在片中虚构了一座糅合了未来感与怀旧感的科技城市“新星”。故事发生在位于该城市的新星电子计算机有限公司,在苏联专家组的技术支援下,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项秘密的HX项目,大规模把人类转换成电子信息的摄取者,以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技术大跃进战略。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外国专家的撤离,只留下科学家李霞作为项目的技术领导者继续研究。他亲手把自己的儿子作为红霞项目的试验品送进实验室,但却因项目失败,儿子被困在时空乱流中,只能如同一个电子孤魂在数码废墟里不断游荡,不断寻找父亲与归家之路。
推荐艺术家
徐震
徐震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标志人物,他的创作媒介非常广泛,包括现场行为、摄影、装置及影像,徐震常常非常直接地使用“身体”——艺术家自己的或社会的——作为象征性的素材,以一种想要挑战权威的恶作剧情绪,把艺术家个人的独特体验和中国社会政治的姿态反映在其作品中。从早年间站在上海街头突然发出一声大喊,并拍摄下路人反应——以此作品参加了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到成立个人品牌,徐震一直很会玩儿。
徐震/天下-2022TV1903/180×250×15cm/布面油画/2019
(该作品在2021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展出)
展览现场
艺术家将油画颜料置于奶油裱花袋中,依循奶油蛋糕裱装程序制作而成。“天下”系列油画作品既保有了真实奶油滑腻甜美的感官联想,又因为视觉的密集、尺寸的夸张而呈现出虚假迷幻的景观。
在让人五色目迷、口舌生津的密集奶油花之间,“天下”透露出一种材料与载体之间的微妙构成关系,层次和空间在此被巧妙的融入到绘画和行动的思考当中。作者以乐观主义的态度,折射出全球化享乐主义浪潮下的感官狂欢。
徐震/徐震超市
《徐震超市》是徐震的经典之作,作品重现一间便利商店的配置,旨在讽刺消费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徐震超市》的前身作品《香格纳超市》,于2007年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上首度登场,随后巡回世界各地展出。2016年,徐震把概念进一步升级,《徐震超市》随之诞生。
《徐震超市》既幽默亦富颠覆意味。超市内的货架摆满商品,从高露洁牙膏到贵州茅台酒瓶,琳琅满目。但每件商品的内部却被清空,仅存包装空壳。店内收款机运作如常,参观者受邀以正常价格购买空无一物的产品包装。每一个购买或拒绝购买之举动,以及背后的思索和抉择过程,颠覆了看似无害的日常消费行为,并对包装推广、消费文化,以至全球资本主义作出诙谐却尖刻的反思与批判。
2018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举行,作为亚洲首件艺术概念拍品的《徐震超市》拍出了200万港币的价格,同时也开创了亚洲拍卖界先河。
徐震/没顶曲项瓶/清乾隆炉钧釉莲蓬瓶/龙美术馆
徐震/永生/天龙山石窟菩萨半跏像/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2014
徐震/永生/克奈陀斯的阿佛洛狄特/唐朝坐佛/2014
“永生”系列取材于全球各个博物馆里的中西方的无头雕塑,徐震将它们重新翻制,创作成新的艺术品。在这些原本残缺的雕塑作品缺失的头部,嫁接了同样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无头而又残破的雕塑。徐震把这些永存于艺术史的、中西方古典雕塑重新创作和组合,创造出一种比观众早已习以为常的“古典雕像残缺美”更为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它不仅指涉令人敬畏的艺术史,象征了人类巴别塔式的、似乎永远不可调和的分歧,更显示出一种东方智慧下的包容的情怀。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