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一)思想的妙悟性
在南宗禅学中强调妙悟,倡导人们凭借自身灵性觉悟来洞察自然、体验生活,以从中获得人生真谛,其是禅学中的精髓。董其昌在禅学妙悟的熏陶下,基于妙悟观点丰富了他的绘画美学思想,提出了“南北分宗”的绘画理论,在禅宗“悟”的基础上重点推崇“虚和萧散、笔意渲淡”的南宗文人画,只因南宗绘画与禅宗所倡导的妙悟精神追求一致,能够让人从画作中感受到简远与畅神。禅宗的“妙悟”精神令董其昌致力追求绘画的不断“变法”,他尊重与学习传统绘画的师法、技法,但他还提倡以自身“觉悟”来实现绘画创作的“变法”。董其昌认为只有摆脱传统中不必要的束缚,通过自身觉悟来把握占人绘画中的神韵,参透自然中的蕴藏禅机,以禅宗“顿悟”的方式来实现绘画创作的高度发展及创新。董其昌的水墨山水画正是掌握了禅宗“妙悟”精髓的最佳表现,在其《山水图册》的水墨画系列中我们能感受到画作中禅悟的审美意趣,画中笔润墨净、清秀古拙、萧散空灵,在平淡之境中见变化,富有禅宗思想的妙悟性。
(二)形式的简淡性
禅宗一向强调以心传心、简洁直人、淡中有味之道,“见性立佛”、“一切都在平淡中漫游”,这种简洁性、平淡性是禅宗美学的精神追求,而“简淡”禅宗思想对董其吕的绘面美学思想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董其昌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强调形式的简淡性,取自然之精华、以小见大,于平淡之中蕴藏着深远意境,表现的简洁性与意趣的平淡性是董其昌禅宗美学思想下绘画艺术的追求效果,这种简淡性的艺术效果在董其昌山水画作中处处可见。如在《仿古山水册》的山水画系列中,寥寥几笔的山峦中疏放苍润的勾勒了几颗小树,画面构图简单明了、生动而富有灵气,淡雅中寓意平和、简静的意境。又如在《山水小景图》中,构图简单,淡墨点缀,虽然景色简单,却将江南山水美景形象充实的呈现于画纸之上。如此可见,董其昌深谙禅宗之道,以简洁、平淡的手法来表现自然山水,这种简淡的禅宗美学绘画思想表现了宇宙的无限之意,而简易笔墨、画淡意远之风也成为董其昌山水画的独特审美魅力。
(三)境界的空灵性
超越时空,探究宇宙的本来状态,禅悟万物本体空灵,万物皆空、万物皆有灵,这是佛教禅宗的深层次哲学境界。禅宗所强调的空灵境界是中国传统画家们神往的高度,他们往往利用灵动的笔墨、精妙的留白来体现禅悟中的“空”,同样在禅宗空灵的影响下董其昌的山水画创作讲究境界的空灵性。具备深厚禅宗美学思想的董其昌擅长运用他手中灵动的笔墨来展现自然、宇宙中的空灵性,在画作的空寂中表现世界天地的华丽与韵味,以精妙的留白来表达画面的空灵之境,使欣赏者领悟画作永恒静穆中令人回味无穷的“空”。如在《山水册·木叶微脱》的山水画作中,画面近处湖面平地上是一片丛树,远处的峰岛、山色清晰的倒映在湖中,除此之外湖面与天空表现出精妙的留白,这不着一笔的留白反而令整幅画面充满了空灵之气,给人一种“悟后空空无大干”的审美感受。又如在画作《传衣图》中,董其昌运用灵动的笔墨来展现空谷中的幽兰,画面其他之处虽然不着一笔,却营造出了一个空灵妙境,使得整个画面灵气氤氲流动。
(四)表现的圆融性
董其昌极其赞同禅宗南宗五家之一曹洞宗“体用俱泯”的禅学境界,其强调的“浑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的禅宗思想同样渗透在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当中,其山水画作中表现的圆融性就是对曹洞宗“圆融”禅宗思想的最好体现。正是曹洞宗“圆融”禅宗思想的启示,董其昌逐渐参透了圆融之美的奥妙,于是在其山水绘画艺术中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圆融”美学的最高境界。在禅宗思想中,圆融是一种左右逢源、彼此兼有的最完美境界,董其昌在这种圆融性的禅学美学观影响下,他反对过多刻画真实景物,在山水绘画过程中因虚实互用,讲究绘画的抽象性、写意性,从而达到“似与不似”的审美性。同时,董其昌还提倡绘画时的自然流露,合理把握对事物的真实认识,追求平淡天真、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圆融之美、圆融之境。禅宗的“圆融”即是佛教中的“中道”,禅悟了这种思想的董其昌在山水画中表现出简洁、平淡之风,映射出妙悟、空灵之感,彰显出圆融、圆熟之美。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