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年展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于11月6日至 2022年4月6日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府艺术公园内的成都市美术馆举办。作为后疫情时代规模最大、学术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之一,2021成都双年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展人,著名艺术史学家吕澎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与18位联合策展人、1个学术委员会共同携手策划,展览由 8 个主题展版块、1个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展版块组成,共邀请了海内外272位艺术家参与,覆盖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
双年展第四版块“时潮共燃”由28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构成,共同呈现年轻态的当代艺术、时尚、设计、潮艺术之间交融互动共生共融的状态,探讨艺术如何在时尚设计潮流的意境中重生焕发一种新的活力。
接下来,“凤凰艺术”将与您一起走进“时潮共燃”版块,向大家介绍“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中的两位当代艺术家曹斐、柳迪及他们的作品。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现代城市繁荣的商业与消费环境,是彰显时尚潮流、设计的舞台,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沃土。从立体主义开始,艺术家在思考与实践上就展开了与商业艺术和大众文化的互动,波普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更是肯定了时尚与设计语言在当代艺术中的生命力。在一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一切窠臼与凝固注定烟消云散。
作为资本的技术,如果说“商业”是现代性的一部分,那么“消费”就是后现代性的主要成因。而资本的视觉表征就是大众文化和商业艺术,时尚、设计、潮流文化和当代艺术中的一部分大可囊括其中。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尽管时尚与设计总是不断的想以先锋的姿态突破潮流,但新的时尚和设计理念的成立却往往以成为潮流为前提。而当代艺术在努力挣脱固有的疆界和局限时,又总是要回到艺术的精神所拒斥的物质环境和消费社会的土壤。或许,最深刻的内省恰恰存在于最普遍的生活之中。
▲ 2021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展览现场
“时潮共燃”版块由28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构成,观念影像、时装、插图、概念设计、绘画、装置、雕塑所要呈现的是当代艺术、时尚和设计之间交杂互动、共生共融的一种状态,艺术在时尚和设计的语境中重生并焕发新的活力,这也是全球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面向。
▲ 2021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
4aC Design
曹斐
陈粉丸
[英] Helen Marten
何翔宇
简策
蒋睿莹
焦洋
[美]Kaws
[日]Teppei Kaneuji
李洋画梦
柳迪
陆亮
陆扬
马秋莎
庞凡
宋琨
孙博
田晓磊
汪晓芙
王昶
温凌
邬建安
吴哲仁
徐震、
Xander Zhou
[美]Alex Da Corte
邹游
本篇中,将会向大家介绍“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中的当代艺术家曹斐、柳迪及他们的作品。
曹斐
曹斐,生于1978年,现工作居住于北京,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广州时代美术馆学术委员。曹斐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发展的变化。
曹斐于2010年获得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雨果·博斯奖(Hugo Boss Prize)”提名;于2016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的“最佳艺术家奖”;并于2021年获得“德意志交易所摄影基金会奖”提名。她的近期展览包括:纽约现代美术馆分馆MoMA PS1个展“曹斐”,2016年;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展览“单手拍掌”,2018年;香港大馆美术馆个展“在过满的世界挖一个洞”,2018年;德国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个人回顾展,2018年;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个展“HX”,2019年;伦敦蛇形画廊个展“蓝图”,2020年;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个展“时代舞台”,2021年;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美术馆MAXXI个展“超新星”,2021年。
参展作品|《人类几乎》
▲ 曹斐,《人类几乎》,2021年,六频高清影像装置,尺寸可变,作品由Prada委任,蔡徐坤主演,2019年。
在未来人类博物馆里,陈列着古往今来的后人类际进化样本,其中有一款来自第七宙的人造人KUN,对于这所未来人类博物馆,他是一款距今约120年前的人造人。KUN代表着第七宙时期的经典和完美,那种古典绝美同时混合人工智能的大脑,堪称第七宙的超级进化者。
▲ 《人类几乎》作品剧照
参展作品|《新星》
▲ 曹斐,《新星》,2019年,单频高清影像,2.35:1,彩色,5.1声音,97分13秒,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 及 Sprüth Magers。
在一座叫“新星”的城市里,有一所新星电子计算机有限公司,在外国专家组的技术支援下,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项秘密的HX项目,大规模地把人类转换成电子信息的摄取者,以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技术大跃进战略,而父亲作为项目的技术领导者,亲手把自己儿子作为HX项目的试验品,但却因项目失败,儿子成为了不断往返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往返于梦境、现实和寓言的电子孤魂……
▲ 《新星》作品剧照
2015年,曹斐因原工作室拆迁而机缘巧合地租下了一处年久失修的电影院作为工作室,由此打开了一个尘封历史的魔盒。她随后围绕着红霞影剧院以及周围的红霞社区展开了广泛调查。她和工作室的伙伴们走遍资料馆,翻阅旧档案,走访居民,了解到红霞影剧院背后的苏联援建历史、中国早期电子科技发展史和整个社区的兴衰起落,其成果是大型研究型艺术项目“红霞”。该项目以一部科幻长片《新星》和纪录片《红霞》为主体,并囊括两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作品,以及一系列的文献与装置,多层次地展现了这片社区的前世今生和不定的未来,融合现实、历史与科幻,刻画出个人乃至集体的时空遭际。
▲ 曹斐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个展“曹斐:时代舞台”展览现场中复制的红霞影剧院。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Stefen Chow。
柳迪
柳迪,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家,导演,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柳迪的作品跨越摄影、影像与数字艺术。他的视觉作品长期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冲突。这些作品总能在给予人们强烈视觉冲击感的同时,带给你有关现状的思考。
2010年凭借《动物规则》(Animal Regulation)系列,柳迪获得了由Lacoste品牌颁发的LACOSTE ELYSEE PRIZE 金奖。作品被瑞士爱丽舍摄影博物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IC-United数字艺术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他的近期展览包括:顽固而持久的幻觉:个展,候鸟空间(柏林),德国,2021年;脱离传统智慧: 个展,北京艺门画廊(香港),香港、中国,2017年;边缘与中心:中国当代摄影与影像展 , 以色列,2017年;我这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橙县现代美术馆,美国,2015年;青年图语:法兰克福新闻报大楼,法兰克福,2015年。
艺术家作品|Works
▲ 柳迪作为视频导演,与总导演张艺谋和视效总监王志鸥共同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过年好》节目环节。
▲ 柳迪,《animal regulation》
乒乓球碰到墙壁会反弹回来,时间直线向前不会倒流,一个人不会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生物会长大但到了某个阶段会停下。
这种理性认知帮助我们生存并且进化。但反过来,这些规则是不容解释的:不知道是谁制定,但就是这样。
这很可疑,且有趣。
所以我想在这个理性的存在中制造一点非理性的“裂缝”,这样我们就可以重新欣赏理性的有趣之处,也包括非理性的美。这系列中,“动物的出现”这件事就是我所谓的“裂缝”。只不过,“很大的动物”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裂缝,而“很大的人”是关于“存在”本身的“裂缝”。后面的裂缝更大一些。
▲ 柳迪,《wonderland》
参展作品|系列作品
▲ 2021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柳迪系列作品展览现场
现代社会是一个如此复杂与精密的结构,它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如果一旦你进入它的内部生存,它便会轻易吸干你所有的注意力,基本上这就是一个卡夫卡预言过的世界。这种日常的复杂性带来了某种焦虑,而我之前的创作多少来自于这种焦虑。用创作的方式超越日常,这并不是一个解决焦虑的终极方法,而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慰藉。我想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更勇敢的潜入更深的日常之海,与之战斗并打算赢取海底的宝藏。但对我而言,我只想浅浅的呆在海面下的某个地方,并且时不时浮出海面透口气。
《顽固而持久的幻觉》
这个作品是关于衰老,关于如何对抗时间,关于使用短暂的肉体追寻永恒之真理是否可以作为对抗衰老与意识消逝的方法。作品题目来自爱因斯坦,他在一位朋友去世以后写道:“像我们这样熟悉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不过是顽固而持久的幻觉。”
泳池场景最初的来源是一张NASA网站上的重力实验室的照片,而最后它变成了一个泡在泳池里的老人和一个结合了阿拉伯浴室建筑风格和某一时期社会主义审美趣味的泳池。
《自我的重量》
“我们每个人自我的重量
取决于地球上人口的数量,
因此德谟克利特
相当于人类四亿分之一的重量,
勃拉姆斯相当于十亿分之一的重量,
贡布罗维奇本人则
相当于二十亿分之一的重量。
人类的总重量恒定不变,
所以当人口越来越多,
则每个个体变得越来越轻。”
------贡布罗维奇
《自我的重量》的名字来自于贡布罗维奇的一个哲学思考,大概意思是:我们每个人“自我”的重量取决于地球上人口的数量。全人类“自我”的重量是一个恒量,每个人“自我”的重量约等于他那个时代人口数量分之一。
也就是说当人类的数量越来越大时,每个人“自我”的重量会越来越轻。柏拉图那个时代人类的“自我”会更重一些,而我们相比过去的人类,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了。
《模式》
▲ 柳迪,《模式》,投影,可变尺寸,2020年。
在考虑如何表达“民族”的时候,我想到关于人类遗传学上的一些东西:人类是“智人”,但在人类身体里也有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序列。很清晰的,“智人”是基因的一种模式,“尼安德特人”是另一种。我理解的“民族”,在基因上的表达就是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基因测试时,是可以检测出少数民族血统的。在文化上也是同样,民族各自进化出不同的文明与审美,同样是一种“文明模式”。这是我对“民族”内向化的理解,在表象上,一些民族特有的的“图案”也是这次一直在短片中出现的东西。
我感兴趣的部分是,“未来民族”其实就是“未来人类”,但又很微妙。民族是某种意义上的追溯,对古老基因的追溯,对古老文明的追溯。体现未来人类中的“民族”,也是在表达未来与过去的联系。如果我有什么要表达,就是这种过去与未来的联系吧。所以我会觉得,没有一种未来是与过去无关的,如果有,那也是一个失败的未来。
《L.E.M》
▲ 柳迪,《L.E.M》,投影,可变尺寸,2019年。
作品的名字来自于阿瑟卡拉克的一本小说,小说情节中出现了一个比人类更高级的文明,它们来到地球并制作了许多物种标本带回自己的星系,在那里,它们有一个展厅用来陈列从全宇宙收集来的物种。这其实是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对应。
如果宇宙的建立来自某个意志,初始说明书上应该写着:活着的东西才有躯壳,死掉的东西腐烂。但标本是一种例外,它是一种不自然,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都不自然。
人类本身脱胎于自然,然后通过创造来反对自然。如果人类被创造出来有什么目的,应该是那个意志想通过让人类创造不自然来定义自然。
作品里装满动物标本的人体雕塑来自于这样一个念头:人类的身体和其他生物一样来源于自然,这让“人类意识”可以理解这个世界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
“时潮共燃”版块策展人
纪玉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部主任/总监,博士,副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虚拟策展实验室设计顾问。她主要从事展览设计、当代设计策展研究及展览策划。曾独立策划“转换——六个面向”青年艺术群展(2019),参与策划“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2021)”、“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2020)”及“第十四届库里蒂巴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金砖国家联展:转换的创造——中国当代艺术专题展(2019)”等。出版专著:《变革与趋向——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设计展策展研究》(2020)。出版译著:《创造力与幼儿美术》(2020)。
周博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设计史、艺术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出版专著《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2014)、《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2018)等3部,译著《运动中的视觉》(2016)、《为真实的世界设计》(2013,2020)等5部。曾策划“传统的激进: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诞生”(2016)、“为新中国造型”(2019)等重要艺术设计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新中国设计史研究”。获奖包括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0)、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2014)等。
关于展览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6日—2022年4月6日
开幕时间:2021年11月6日
展览地点:中国成都当代美术馆、天府美术馆
总策展人:范迪安
学术委员会主任:吕 澎
展览学术委员会(按姓氏笔划排序):王明贤、王春辰、王绍强、王璜生、吕品晶、刘家琨、张子康、苏新平、吴洪亮、何桂彦、宋协伟、杨卫、范迪安、周春芽、邱志杰、冀少峰
专题策展人:
多态共生:范迪安、吕澎、邱志杰、张子康、杨卫、冀少峰
家园共栖:方振宁、韩涛
智能共振:邱志杰、Jeffery Shaw
时潮共燃:纪玉洁、周博
生态共度:王绍强、贾蕴博
意匠共鸣:何桂彦、李珂珂
民族共情:吴洪亮、薛江
美育共线:吕澎、王春辰
未然共思:张子康、高高
(凤凰艺术成都报道 资料整理/郭璎萱 编辑/李晶晶责编/李晶晶)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