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史上,明代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尤为引人注目,其中以永乐和宣德两朝的造像为明代宫廷的造像典范。永宣宫廷造像不仅做工精细,风格成熟、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明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汉藏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场拍卖主推的明宣德金刚手菩萨像就是一尊具有典型宫廷风格的造像作品。
明宣德(1426~1435年) 金刚手菩萨像 铜镀金
成交价:977.5万元
尺寸:高26cm
北京2021春季拍卖会
“宫廷造像”这一称谓始于元代的“西天梵像”。元世祖忽必烈笃信藏传佛教,将其提到了“国教”的地位,在工部的“诸色人匠总管府”下特设“梵像提举司”、“出蜡局提举司”与”将作院”下的“佛像提举司”共同成为制作佛像的组织,“西天梵像”的名称就是由“梵像提举司”而来。这个佛像制作组织由尼泊尔人阿尼哥统领,造像风格兼具尼泊尔和西藏两地的审美情趣,也称为“尼泊尔—西藏”风格,这种造像由宫廷组织制作,受到皇家审美情趣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宫廷造像。尽管元代宫廷造像的主流是“尼藏风格”,但部分元代的宫廷造像已经开始凸显出了汉地艺术的特色,比如北京居庸关过街塔上的元代遗存雕塑中典型汉地风格的线条运用及汉化的天王、协侍,都是早期汉藏风格结合的见证。明代宫廷造像是在“西天梵像”的风格上,以尼泊尔、西藏造像元素为蓝本,吸收汉地传统表现手法,独出心裁地进行变革,在力求符合佛法原旨和仪轨的同时,构样翻新地创造出了具有“汉藏风格”的永宣宫廷造像。明成祖朱棣采用了“多封众建”的政策来治藏。他大量分封西藏各派宗教领袖,平衡西藏的地方势力。在众多僧俗领袖来朝领封时,皇家会施予他们丰厚的封赏物。这些封赏物中,除了常见的黄金、珠宝、织物、茶叶外,还有大量的佛教造像、法器和经书。永宣造像就是特指这些以“施”的方式,赏赐给藏传佛教地区领袖的造像。所以我们看永宣造像款识多是用的“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字样。
金刚手菩萨,也称为金刚菩萨等,因手持金刚杵得名。金刚杵的梵文是“Vajra”,原本指的是雷电,也称为因陀罗之雷,后引申为不可损坏或摧毁欲望的智慧,是佛教和印度教中经常表现的图像。在佛教传统中,金刚杵也用于象征摧毁外道,五股金刚杵象征五佛。藏传佛教中,金刚手为金刚部的上首菩萨,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与“烦恼即菩提”之妙理,以大勇大力为特征,具足度化众生的神通大能,是诸佛菩萨力量的总集。他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三大依怙主”,分别代表“力量、慈悲、智慧”三种特质,备受信徒尊崇。
此像头戴花冠,发髻高盘头顶,呈横圆柱形,余发垂于脑后,发丝清晰可见,耳侧饰扇形花结和U型翻转的缯带,耳下垂大圆环耳裆。面相方正饱满,白毫凸显,眉眼细长,神态沉静,嘴角显露一丝微笑。上身袒露,胸前饰多个U型联珠式璎珞,双肩搭帔帛,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腰带一周亦缀有多个U型联珠纹璎珞装饰。手腕、臂、腿、足部皆饰有钏镯。值得注意的是,永宣时期菩萨像的肚脐多以火焰形的简化纹样进行了刻画,笔者在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的造像上也发现同样的纹饰,如附图中所示,这件马拉王朝的释迦牟尼佛像火焰形的白毫与永宣菩萨肚脐的纹样十分相似,这也成为了永宣造像传承尼泊尔风格造像的一个例证,是辨识永宣风格造像的一个小细节。其全身衣物均以汉地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自然,生动表现了衣物的织物质感,尤其是小腿处衣裙对称的褶皱最为典型。整像躯体健硕,四肢肌肉饱满。左手于胸前结期克印,右手高举威力巨大的金刚杵,其能摧毁调伏内心最为微细的烦恼,是十方诸佛菩萨赐予威力灌顶的标志。端坐于莲台之上。双层束腰型莲台,造型规范,莲瓣修长、饱满,其尖端饰立体感极强的卷草纹装饰,上下边沿各饰一周联珠纹。莲台前方阴刻楷书“大明宣德年施”,字体隽秀,布局工整。其中“德”字里“心”字上少一横的写法,与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相同,应是宫廷器物书写的一种标准体例。此像最为珍贵是其封藏完好,封底以八个垛口固定,正中阴刻十字杵,底板朱砂封泥痕迹残存,十分难得。明代永宣宫廷制作的金刚手菩萨造像不同于藏传佛教中常见的金刚手菩萨立像或忿怒相的样式,而以坐姿的寂静相表现,十分耐人深思。
从艺术风格上看,此尊像在造型、衣纹、装饰各个方面均承袭了永宣时期的风格特征。然而通过细部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此件菩萨的面相方正,更加趋于男性化;挺拔的身躯略显修长;最为明显的变化在台座上,宣德时期台座上的莲瓣变得更加宽大,莲瓣尖端的卷草纹表现也更为繁缛,装饰性更强。这些变化都与尼泊尔的艺术风格渐行渐远,更多地体现了汉地的传统审美情趣。这也是明代宫廷造像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除此之外,宣德造像风格的转变,或与宣德帝朱瞻基本人的审美情趣有关。众所周知,朱瞻基在为君的同时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艺术家,他本人流传于世的诗、书、画作品的备受推崇。而帝王的审美对于宫廷作品的风格必然会产生影响,这也是宣德汉化风格加深的一个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此像做工精细、题材独特、风格典型,是汉藏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代表中国造像艺术史上最为巅峰的雕塑技艺,也体现了明代高超的冶炼和铸造工艺。由于宣德时期对于西藏僧俗封赐数量的骤减与其在位时间较短等原因,宫廷造像相对永乐造像来说,存世量极少,而如同此尊造型完美的精品更为珍贵。纵观此像的流传经历,其价值一直在不停上涨,可谓兼具艺术审美和投资收藏的双重价值。
明 铜鎏金药师佛像
成交价:3360万元
尺寸:高28cm
北京2011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尊螺发规整,肉髻高隆,宝珠顶严。宽额丰颐,弯眉长目,眼睑微垂,高鼻薄唇,妙相庄严。身着袒右式袈裟,衣缘錾刻缠枝莲纹。左手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作施胜印执诃子,金刚双跏趺端坐。台座上下饰有两道连珠,束腰内收呈锐角。仰覆莲瓣劲挺饱满,内层莲瓣饰卷草纹样,主瓣间露出下层莲瓣尖角,微微上翘。台座上镌刻“大明宣德年施”楷书阴识。颇具明宣德朝宫廷造像的艺术风格。
明永乐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成交价:952万元
尺寸:高26cm
北京2007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文殊是梵语“文殊师利”的简称,意译“妙德”或“妙吉祥”。 是集诸佛智慧为一身一位大菩萨。在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具有十分普遍的信仰,因为藏传佛教修行强调智能的功用,所以作为智能化身的文殊菩萨特别受到崇拜。其形象有多种,常见为一面二臂形象,经书和宝剑是其形象重要标识。此像菩萨装束,头戴花冠,身披帔帛,下着长裙,全身璎珞、珠宝严饰。肩花上的经与剑标示了菩萨的身份。其华丽精巧的装饰、优美动人的体态、流畅软柔的衣纹、绚丽沉稳的金色外表,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成熟之美。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此像保留了原有的封藏,封底可见封得十分严实的封底盖,封底盖上刻有精美的十字金刚杵图案,其周边可见均匀分布的剁刺和封护用的朱砂。
明 铜鎏金广目天王像
成交价:784万元
尺寸:高43.3cm
北京十五周年庆典艺术品拍卖会
广目天王为佛教的护法神,是护世四大天王之一,居住在须弥山西面的白银埵。其形象与其它天王一样,在历代佛典中的描述各有差异。
这尊明初的铜鎏金广目天王像,头戴宝冠,蹙眉瞋目,虬髯拂起,现忿怒相容。身着精美的甲胄,足登战靴,披帛顺肩绕臂飘垂体侧。其凛凛的威仪及武将装束,彰显了广目天王守护西牛贺洲、誓言护持正信佛教的威德。左手上扬,疑为拈持宝珠(已佚失);右手下伸直持一条象征龙族的蛇类,表示广目天王掌管龙族与毗舍阇(鬼类)。像身的造型与明代皇家法海寺壁画中的广目天王像极为近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像最精心别致之处,在于像主的眼神目光。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在天王的面部、眼珠及手持物等相互对应中,明显感受到其眼神以余光扫向手中龙族的避视神态。这究竟玄机何在呢?根据密续记载,具有眼光毒的西方广目天王,往昔凡有直视其目光的众生无不受其毒害,自从受佛陀调伏授记成为护法后,为表善意,他的眼神往往移视在手中所持的宝珠、佛塔或赤蛇,以示众生勿直视其眼光。正所谓造像贵不在精,贵乎传神,足见此像更胜在精湛工艺之外的传神之处。
据佛经记载,龙族于内能致生病苦毒害(尤为皮肤方面疾病),于外能兴风作浪,危害生灵,而广目天王掌管龙族,因此供奉此像,可得遮除疾病,福德增长,获天龙善神护佑,以及不可思议的增上顺缘。
明弘治四年(1491年) 观音菩萨比丘应身像 铜漆金
成交价:609.5万元
尺寸:高41.5cm
北京2021春季拍卖会
此像头无毛发,头顶圆隆,耳垂丰厚,双耳垂肩。面相饱满圆润,双眉弯曲,双目垂俯,鼻梁挺拔,小嘴微抿,嘴角略露笑意,下颌圆凸,面容圆满庄严。躯体浑厚,身着交领宽袍,外披袒右式袈裟,腰间系带并打结,袈裟上福田格隐约可见,左肩钩环生动写实,衣着轻柔贴体,衣纹流畅优美。右腿支起,左腿横盘,半跏趺坐姿,左手撑地,右手抚于右膝,姿态自在安闲,神情悠然自得。其内膛刻有题记:“金山朗碧天募缘□□信人□□铸造比丘相,本房永远供奉,大唐(弘治)四年五月庚寅吉辰。”通过对题记和造型特征分析研究,可以判定此像表现的是观音菩萨的比丘身形象,其制作年代为明弘治四年(1491年),由金山寺高僧朗碧天募缘所造。整体造型完美、法相庄严、技法娴熟、工艺精湛,是一尊带有明确纪年、产地、募缘造像人,具有标型器价值和意义的明中期汉传佛教造像。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重要的。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藏品征集(yelin10723 叶老师)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等;(钱币、邮票勿加,暂不征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