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263期美术新闻
电影自1895年问世以来,其第一目标就是带有娱乐和商业属性的。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出现了以戈达尔为代表的“拍电影,就是写作”的“作家电影”新浪潮,电影开始走向了抽象表达和严肃思考。另外,电影以视觉和听觉为主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其面向大众的特性,视听语言作为自然语言的属性,不管老幼,接受起来都没有障碍,与生俱来具有大众性,形象的、直观的东西总是更能被人们所接受、所理解。
正如以经典文学为主的“课外阅读”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延展,经典电影从内容到形式都能成为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优秀影片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价值。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提出一个古老的问题: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人类带着这个疑问,尝试用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等学问来解答这个问题,然而每门学问给我们带来启迪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困惑。最终,像《人类简史》中提到的,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正是人类学会了虚构故事,才成为万物之王。故事,让我们创造出了不存在的现实,也让我们相信不存在的事物的力量,人类才在追寻意义的虚无里找到了坐标。而电影自诞生之初就是从虚构的故事里酝酿出来的,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从一个好的剧本、好的故事出发的。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里提出电影的本质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是虚构的真实。电影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我们可以借由电影中创造的“物质现实”回到过去,穿梭到未来,甚至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一个人一生的历程,和电影中的人物共同经历喜怒哀乐,在一部电影的短暂时刻里,我们可以游离于另外一个时空,我们可以旁观电影中的世界,可以用电影中的世界作为自己的观照,提供人生成长历程中的重要参照。
电影作为20世纪人类创造的最大奇迹之一,不仅是科技与叙事艺术的偶然结合,还几乎覆盖了几乎一切传统艺术,不管是戏剧、小说、美术、音乐甚至建筑等领域。我们可以从故事中引发思辨。比如,看《肖申克的救赎》,感悟自由的本质;从《辛德勒的名单》中看到人性的光辉,感受道德何以必要;甚至从《死亡诗社》中,看教育何以让人成为更好的人的本质。同时,我们可以从电影的视听语言中感受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视听语言作为电影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从视觉和听觉上的综合形式,是有其独特“语法”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视听语言的解读,从更细微的层面深入欣赏其艺术之美。
戴锦华在《电影评论》一书中提到,“影院几乎成了最辉煌的尘世‘教堂’:人们在影院中获得教益,获得日常生活的信念和价值……”因此,电影作为价值观培养和审美体验的重要载体,尤其在中小学美育教育中,亟待受到正视和重视。探索出面向不同阶段学生需求的影片教案也迫在眉睫。■
编辑| 李振伟
制作|冯雅颖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