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梁思成 |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2022-04-02 14:46:54


正定(真定),历史上风云际会、名人辈出。

秦汉之际,有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三国出名将常山赵子龙;北宋传太祖赵匡胤因在此得谶语“遇显即毁,遇宋即兴”,重铸千手观音、重建隆兴寺;而最近曾主政过这里的大人物,不妨自行搜索。

就现存历史遗迹而言,正定也堪称是河北省最重要的古城之一。

本文是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正定古建筑后写的纪略,将文中的时代局势、旅行经过、古城风貌与几年前自己访古的经历对比,颇有沧海桑田的感慨。

现将《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配以新老照片,梁先生原文如下:

绪言

今春四月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之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

除隆兴寺及四塔这外,更有阳和楼及县文庙两处重要的发现,计摄影或测量的建筑物十八处,详细测量者六处,略测者五处,其余则只摄影而已。

归来整理,觉得材料太多,非时半载不办,而且篇幅过大,非汇刊所能容,所以先作《纪略》,作为初步报告,所以称《纪略》者,因记而不考故曰“纪”,纪而不详故曰“略”。至于详细报告,则将俟诸日后,作《中国营造学社专刊》第五、六两集出版。

思成 志

二十二年八月

纪游

二十二年八月思成志纪游“榆关变后还不见有什么动静,滦东形势还不算紧张,要走还是趁这时候走,”朋友们总这样说,所以我带着绘图生莫宗江和一个仆人,于四月十六日由前门西站出发,向正定去。

平汉车本来就糟,七时十五分的平石通车更糟,加之以“战时”情形之下,其糟更不可言。沿途接触的都是些武装同志,全车上买票的只有我们,其余都是用免票“因公”乘车的健儿们。

车快要涿州,已经缓行,在铁路的西边五、六十米,忽见一堆若人注目的小建筑物。围墙之内在主要中线上;前面有耸起的塔,后面有高起的台基,上有出檐深远歇山的正殿;两山没有清式通用的山花板,而有悬鱼;塔之前有发券的三座门。我正在看得高兴,车已开过了这一堆可爱的小建筑,而在远处突然显出涿州的城墙,不到一分钟,车已进站停住,窗前只是停在那里的货车和车上的军需品。

回程未得在此停留,回来后在《畿辅通志》卷一七九翻得“普寿寺在州东三里,浮图高十丈。……”又曰“一名清凉寺,在城东北三里,地名北台,浮图石台俱存,……中有万历时碑记,传为宋太祖毓灵之所云。”


▲涿州老照片

车过保定,下去了许多军人,同时又上来了不少,其中有一位八十八师的下级军官,我们自然免不了谈些去年一二八的战事。

下午五时到正定,我和那位同座的军官告别下车。为工作便利计,我们雇了车直接向东门内的大佛寺去。离开了车站两三里,穿过站前的村落,又走过田野,我们已来到小北门外,洋车拉下了干枯的护城河,又复拉上,然后入门。

进城之后,依然是一样的田野,并没有丝毫都市模样。车在不平的路上,穿过青绿的菜田,渐渐地走近人烟比较稠密的部分。这些时左边已渐繁华,右边仍是菜圃。在东(左)边我们能看见远处高大的绿色玻璃庑殿顶;东南极远处有似了望台的高建筑物。

顺着地平由左向右看(由东而南而西)更有教堂的塔尖;八角表的塔(那是在照片里已瞻仰过的天宁寺木塔);绿色玻璃屋顶;和四方形的开元寺砖塔。

我因在进城后几分钟内所得到的印象,才恍然大悟正定城之大出乎意料之外。但是当时我却不知在我眼前这一大片连接栉比屋舍之中,还蕴藏着许多宝贝。


▲天宁寺塔老照片

在正定的街市上穿过时最惹我注目的有三样东西:

一,每个大门内照壁上的小神龛,白灰的照壁,青砖的小龛,左右还有不到一尺长的红纸对联;壁前一株夹竹桃或杨柳,将清凉的疏影斜晒在壁上,家家如此,好似在表明家家照壁后都有无限清幽的境界。

二,鼓镜特高的柱础;沿街两旁都有走廊,廊柱下石础上有八九寸高的鼓镜,高略如柱径;沿街铺廊的柱础都是如此,显然是当地的特征。

三,在铺廊或住宅大门檐下,檐檩与檐枋之间,都不用北平所常见的垫板,而用三杂荷叶或荷花垫托,非常可爱。此外在东西大街两旁的屋顶上,用砖砌成小墩,上面有遮过全街宽的凉棚架,令我想到他们夏天街上的清凉。

▲如今正定古城内

古民居大多不存

主干道中山东路、燕赵南大街

大多为仿古建筑

已无法感受梁先生说的古城特色

在一架又一架凉棚架下穿行了许久,我左右顾看高起的鼓镜和檩枋间的小垫块,忽然已到了敕建隆兴寺山门之前。

车未停留,匆匆过去,一瞥间,我只看见山门檐下斗拱结构非常不顺眼。车绕过了山门,向北顺着一道很长的墙根走,墙上免不了是“党权高于一切”,“三民主义……”一类的标语。

我们终于被拉到一个门前放下,把门的兵用山西口音问我来做什么。门上有陆军某师某旅某团机关枪连的标识。我对他们说明我们的任务,候了片刻,得了连长允许,被引到方丈去。


▲隆兴寺山门(2016)

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和尚出来招待我们,我告诉我们是来研究隆兴寺建筑的,并且表示愿在此借住,他因方丈不在家,不能作主,请我们在客堂等候。

到方丈纯三回来,安排停当之后,我们就以方丈的东厢房做工作的根据地。但因正定府城之在,使我们住在城东的,要到西门发封电信都感到极不方便。

在黄昏中,莫君与我开始我们初步的游览。由方丈穿过关帝庙,来到慈氏阁的北面,我们已在正院的边上;在这里我才知道刚才进小北门时所见类似了望台式的高建筑物,原来是纯三方丈所重修的大悲阁。

▲20世纪初的大悲阁

到梁先生一行考察时几乎已全部坍塌

图片来自《支那文化史迹》

在须弥座上,砌起十丈多高的半圆拱龛,类似罗马教堂宫苑中的大松球龛(NichofthePincCone),龛上更有三楹小殿,这时木匠正忙着在钉殿顶上的望板。

▲梁先生所见的大悲阁

宋代的灰塑、清代的巨阁

几乎坍塌殆尽

在大悲阁前,有转轮藏与慈氏阁两座显然相同的建筑相对而立。

我们先进慈氏阁看看内部的构架,下层向南的下檐已经全部毁坏,放入惨淡的暮色。殿内有弥勒佛立像,两旁有罗汉。

我们上楼,楼梯的最下几级已没有了,但好在还爬得上去。上层大部没有地板,我们战兢的看了一会儿,在几不可见的苍茫中,看出慈氏阁上檐斗拱没有挑起的后尾,于是大失所望的下楼。

我们越过院子,看了转轮藏殿的下部,与显然由别处搬来寄居的坦腹阿弥陀佛,不竟相对失笑,此后又凭吊了他背后破烂的转伦藏,却没有上楼。

慈氏阁转轮藏殿之间,略南有戒坛,显是盛清的形制。戒坛前面有一道小小的牌楼,形制甚为古劲。


▲牌坊背后从左到右分别是转轮藏殿、戒坛、慈氏阁

穿过牌楼门,庞大的摩尼殿整个横在前面。天已墨黑,殿里阻深,对面几不见人,只听到上面蝙蝠唧唧叫唤。在殿前我们向南望了六师殿的遗址,和山门的背面,然后加到方丈去晚斋。

豆芽、菠菜,粉丝,豆腐,面,大饼,馒头,窝窝头,我们竟然为研究古建筑而茹素,虽然一星期的斋戒,曾被荤浊的罐头宣威火腿破了几次。

晚上纯三方丈来谈,说起前几天燕京大学许地山,容希伯,顾颉刚诸先生的来游。我将由故宫摹得乾隆年间重修正定隆兴寺图与和尚看,感叹了行宫之变成天主教堂,并且得悉可贵的《隆兴寺志》已于民国十八年寺产被没收为国民党党部的失却,现在已无法寻找。(校注〔一〕《隆兴寺志》为乾隆十三年手抄本,解放后已找到,现存隆兴寺保管所)


▲如今教堂在二五六医院内

第二天早六时,被寺里钟声唤醒,昨日的疲乏顿然消失。这一天主要工作仍是将全寺详游一遍,以定工作的方针。

大悲阁的宋构已毁去什九,正由纯三重修拱形龛,龛顶上工作纷坛,在下面测画颇不便,所以我们盘恒一会儿,向转轮藏殿去。

大悲阁与藏殿之间,及大悲阁与慈氏阁之间,都有一座碑亭,完全是清式。转轮藏前的阿弥陀佛依然笑脸相迎,于是绕到轮藏之后,初次登楼。


▲1901年的大悲阁主体局部坍塌

但两侧御书楼、集庆阁大致完好

越过没有地板的梯台,再上大半没有地板的楼上,发现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

摩尼殿是隆兴寺现在诸建筑中最大最重要者。

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到者。

斗拱奇特:柱头铺作小而简单;补间铺作大而复杂,而且在正角内有四十五度的如意拱,都是后世所少见。殿内供释迦及二菩萨,有阿难迦叶二尊者,并天王侍立。


▲1933年梁先生拍摄摩尼殿

摩尼殿前有甬道,达大觉六师殿遗址,殿已坍塌,只剩一堆土邱,约高丈许。据说燕大诸先生将土邱发掘,曾得了些琉璃,惜未得见。

土邱东偏有高约七尺武装石坐像,雕刻粗劣,无美术价值,且时代也很晚,大概是清代遗物。这像本来已半身埋在土中,亦经他们掘出。

由土邱南望,正见山门之背。山门已很破,一部分屋顶已见天。东西间内供有四天王,并不高明。山门宋式斗拱之间,还夹有清式平身科(补间铺作),想为清代匠人重修时蛇足的增加,可谓极端愚蠢的表现。

▲梁先生说的宋清斗拱混合情况

山门之北,左右有钟楼鼓楼遗址,钟楼的四根角柱石还矗立在土堆中,铁钟卧倒在地上。但在乾隆重修图上,原来的钟鼓楼并不在此。也许是后来移此,也许是乾隆时并没有依图修理,都有可疑。

寺的主要部分,如此看了一遍。次步工作便须将全城各处先游一周。依遗物之多少,分配工作的时间。

稍息之后,我们带了摄影机和速写本出去“巡城”。我所知道的古建只有“四塔”和名胜一处——数百年来修葺多次的阳和楼。天宁寺木塔离大佛寺最近,所以我们就将它作第一个目标,然后再去看临济寺的青塔,广惠寺的花塔,开元寺的砖塔。

初夏天气,炎热已经迫人,我们顺着东大街西走,约有两里来到寺前空地。空地比寺低洼许多。塔的周围便是这空地和水塘,天宁寺全部仅存塔前小屋一院。塔前有明碑,一立一卧,字迹已不甚可辨。我勉强认读碑文,但此文于塔的已往并未有所记述。我们只将塔基平面测绘而已。


▲天宁寺塔老照片图片来自《支那文化史迹》

回到大街,过街南行,不到几步,又看见田野。正定城大人稀,城市部分只沿着主要的十字街。

临济寺的青塔,就在城东南部田野与住宅区相接处。青塔是四塔中之最小者,不似其他三塔之耸起,由形制上看来,也是其中之最新者。我们对青塔上的工作只是平面图的测量,和几张照片,不幸照片大部分走了光,只剩一张全影。


▲临济寺青塔老照片

图片来自《支那文化史迹》

我们走了许多路,天气又热,不竟觉渴,看路旁农人工作正忙,由井中提起一桶一桶的甘泉,决计过去就饮,但是因水里满是浮沉的微体,只得忍渴前行。

青塔南约里许,也在田野住宅边上,立着奇特的花塔。原来的广惠寺也是只余小殿三楹。且塔基部分破坏已甚。塔门已经堵塞,致我们不能入内参看。


▲广惠寺花塔老照片

图片来自《支那文化史迹》

我们看完这三座塔后,便向南大街走。沿南大街北行,不久便被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拦住去路。很高的砖台,上有七楹殿,额曰阳和楼,下有两门洞,将街分左右,由台下穿过。

全部的结构就象一座缩小的天安门。这就是《县志》里有多少篇重修记的名胜阳和楼;砖台之前有小小的关帝庙,庙前有台基和牌楼。

阳和楼的斗拱,自下仰视,虽有如隆兴寺的伟大,却比明清式样雄壮的多,虽然多少次重修,但仍得幸存原构,这是何等侥幸。

我私下里自语,“它是金元间的作品,殆无可疑,”但是这样重要的作品,东西学者到过正定的全未提到,我又觉得奇怪。

门是锁着的,不得而入,看楼人也寻不到,徘瞻仰了些时,已近日中时分,我们只得向北回大佛寺去。

▲阳和楼老照片

在南大街上有好几道石牌楼,都是纪念明太子太保梁梦龙的。中途在一个石牌楼下的茶馆里,竟打听到看楼人的住处。

开元寺俗称砖塔寺。下午再到阳和楼时,顺路先到此寺,才知现在是警察教练所。砖塔的平面是四方形,各层的高度也较平均,其形制显然是四塔中最古者,但是砖石新整,为后世重修,实际上又是四塔中最新的一个。

开元寺除塔而外,尚存一殿一钟楼,而后者却是我们意外的收获。钟楼的上层外檐已非原形,但是下檐的斗拱和内部的构架,赫然是宋初(或更古!)遗物。

楼上的大钟和地板上许多无头造像,都是有趣的东西。这钟楼现在显然是警察的食堂。开元寺正殿却是毫无趣味的清代作品。里面站在大船上的佛像,更是俗不可耐。


▲开元寺塔与钟楼老照片

离开开元寺,我们还向阳和楼去。在楼下路东一个民家里,寻到管理人。沿砖台东边拾级而登,台上可以了望全城。

台上有殿七楹,东西碑亭各一。殿身的梁拱斗拱,使我们心花怒放,知道这木构是宋式与明清式间紧要的过渡作品。这一下午的工作,就完全在平面和斗拱之测绘。


▲梁先生拍摄阳和楼

回到寺里,得到滦东紧急的新闻,似乎有第二天即刻回平之必要。虽然后来又得到缓和的消息,但是工作已不能十分的镇定。原定两星期工作的日程,赶紧缩短,同时等候更坏的消息,预备随时回平。

第三天游城北部,北门里的崇因寺和北门外的真武庙。崇因寺是万历年间创建,我们对它并没有多大的奢望。真武庙《县志》称始于宋元,但是现存者乃是当地的现代建筑。正脊垂脊和博风头上却有点有趣的雕饰。


▲正定古城门

回途到府文庙,现在的第七中学。在号房久候之后,蒙教务主任吴冶民先生领导参观。我们初次由小北门内远见的绿琉璃殿顶,原来就是大成殿,现在的“中山堂”;正脊虽短促,但柱高,斗拱小,出檐短,显然是明末作品。

前殿-图书馆-的斗拱却若人注意,可惜殿内斗拱的后尾,被白灰顶棚所遮藏,不得见其底细;记得进门时,在墙上仿佛见有“教育要艺术化”的标语,不知是否就如此解法。殿前泮水池上的石桥,雕工虽不精细而古雅,大概也是明以前物。

由府文庙出来,我们来到县政府,从前的正定府衙门。府衙门的大堂是一座庞大而无斗拱的古构,由规模上看来,或许也是明构。

府衙门和文庙前的牌楼,都用一种类似“偷心”华拱的板块代替斗拱,这个结构还是初次见到。府衙门之外,还有一座楼,现在改为民众图书馆,形式颇为丑怪。在回寺途中,路过镇台衙门,现在的七师附注,在门内看见一对精美绝伦的铁狮,座上有元至正二十八年年号,和铸铁匠人的名姓。

第三天的工作如此完结,我觉得我对正定的主要建筑物已大略看过一次,预备翌晨从隆兴寺起,做详测工作。

第四天棚匠已将转轮藏殿所需要用的架子搭妥。以后两天半一由早七时到晚八时,一完全在转轮藏殿慈氏阁,摩尼殿三建筑物上细测和摄影。

其中虽有一天的大雷雨雹,晚上骤冷,用报纸辅助薄被之不足,工作却还顺利。这几天之中,一面拼命赶着测量,在转轮藏平梁叉手之间,或摩尼殿替木襻间之下,手按着两三寸厚几十年的积尘,量着材梁拱斗,一面心里惦记着滦东危局,摧想北平被残暴的邻军炸成焦土,结果是详细之中仍多遗漏,不竟感叹“东亚和平之保护者”的厚赐。

第六天的下午在隆兴寺测量总平面,便匆匆将大佛寺做完。最后一天,重到阳和楼将梁架细量,以补前两次所遗漏。余半日,我忽想到还有县文庙不曾参看,不妨去碰碰运气。

▲梁先生在轮转藏殿斗拱下

县文庙前牌楼上高悬着正定女子乡村师范学校的匾额。我因记起前次在省立七中的久候,不敢再惹动号房,所以一直向里走,以防时间上不必需的耗失,预备如果建筑上没有可注意的,便立刻回头。

走进大门,迎面的前殿便大令人失望;我差不多回头不再前进了,忽想“即来之则看完之”比较是好态度,于是信步绕越前殿东边进去。

果然!好一座大成殿;雄壮古劲的五间,赫然现在眼前,正在雀跃高兴的时候,觉得后面有人在我背上一拍,不竟失惊回首。

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严重的向着我问来意,并且说这是女子学校其意若曰“你们青年男子,不宜越礼擅入”;经过解释之后,他自通姓名,说乃是校校长,半信半疑的引导着我们“参观;”我又解释我们只要看大成殿,并不愿参观其他;因为时间短促,我们匆匆便开始测绘大成殿一现在的食堂-平面。


▲梁先生发现的正定县文庙大殿

中国仅存几座五代木构建筑

校长起始耐性陪着,不久或许是感着枯燥,或许是看我们并无不轨行动,竟放心的回校长室去。可惜时间过短,断面及梁架均不暇细测。

完了之后,校长又引导我们看了几座古碑,除一座元碑外,多是明物。我告诉他,这大成殿也许是正定全城最古的一座建筑,请他保护不要擅改,以存原形。他当初的怀疑至是仿佛完全消失,还殷勤的送别我们。

下午八时由大佛寺向车站出发,等夜半的平汉特别快。因为九点闭城的缘故,我们不得不早出城。到站等候。

站上有整列的敞车,上面满载着没有炮的炮车,据说军队已开始向南撤退。全站的黑暗忽被渗白的水月电灯突破,几分钟后,我们便与正定告别北返。翌晨醒来,车已过长辛店了。


▲正定古城墙老照片

纪古建筑

一、隆兴寺

隆兴寺在正定县东部,旧名龙兴寺,俗称大佛寺,是河北重要大伽蓝之一(第一图),寺之创建,可以追溯到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著名的龙藏寺碑到如今还在大悲阁前直立着为这寺史做证据。

但是现存的建筑,最古者不过宋初。宋太祖因城西大悲寺大铜像被毁于契丹,所以在成内另铸大钢观音像于龙兴寺,建大悲阁。


▲龙藏寺碑拓片老照片

图片来自《支那文化史迹》

元明清间历代修葺,康熙乾隆朝,更建僧舍,佛庵于两旁,而在寺西建行宫。自康乾至今不过二百余年,后加的各部除现在的方丈外,差不多已全部毁坏,行宫也已变成天主教堂。

唯有寺正中原来古构,尚得勉强保存。现在颓败的隆兴寺,只余山门,摩尼殿,戒坛,转轮藏,慈氏阁,两座碑亭,大悲阁及其左右联建的集庆阁和御书楼,两旁的僧舍,廊,和后面的药师殿。

山门与摩尼殿之间,原有大觉六师殿,现在只有一土邱;六师殿两侧的钟鼓楼亦仅存遗址。戒坛是清建,其四周走廊,已被拆毁。大悲阁是全寺最重要的建筑物,现大已破坏到不可收拾,而纯三方丈已在须弥座上另建砖龛了。阁之原构。尚有少数的梁柱及斗拱可见,而东西两壁的塑壁,尤为可贵罕有的古雕塑。


▲20世纪初的隆兴寺全景

可见钟楼、摩尼殿、戒坛

转轮藏阁、集庆阁和大悲阁等建筑

甲 摩尼殿

寺中现存古构中,以摩尼殿为最大,最完整,最重要(第二,第三图)。在戒坛之前,六师殿之后,它在寺中所占的位置-尤其是在六师殿已经坍塌之后,极为重要。

平面阔七间,深七间;但侧面当心间旁的两次间,阔只及其他间之半;所以摩尼殿的平面是个近于正方的长方形。

四面的正中都有抱厦。殿全部立在一个大台基上;台基之前更有月台。四面的抱厦是殿四面出入的孔道,除此以外,四面都是砖墙,并没有窗牖,殿内所得些少的光线,都由上下两檐下拱眼间放进。

殿内有金柱内外两围,外围之上承托上层檐,内围之内包括的内糟九间是个大基坛,上供佛像;在坛之东西北三面,都有到顶的砖墙(第三图)。


▲摩尼殿平面图

断面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亦五间;但因其中两间进深较浅,所以实际进深只及面阔之四间。内外金柱上都有斗拱,内金柱斗拱上承有五架梁(宋称四椽伏,第四图),长如正中三间的进深。

梁架的结构较清式的轻巧,而各架交叠处的结构(第五图),叉手,驼峰,襻间等等的分配,多与《营造法式》符合。内外金柱斗拱之上有双步梁(宋称乳,第六图)。外金柱与檐柱间有下檐一周,即《法式》所称副阶。在四面正中都有歇山抱厦,为后世少见的结构法(第三图)。


▲摩尼殿明间横断面图?

立面重檐歇山的殿身,四面加歇山抱厦,而抱厦却以山面向着四面,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1940年左右日本人拍摄的摩尼殿

在无论那面,摩尼殿都有雄厚的墙,墙上并没有窗子,唯一的出入口就是抱厦,光线之大部分,也由抱厦放入,上下两层檐下,都有雄大的斗拱(第六,七,八,九,十图)。

我们若再细看,则见各面的檐柱,四角的都较居中的高,檐角的翘起线,在柱头上的阑额,也很和谐的响应一下,《营造法式》所谓“角柱生起”,此是一实证(第七图)。在蓟县独乐寺及宝坻广济寺也有同样的做法,惜去年研究时竟疏忽未特别加以注意,至今心中仍耿耿。

斗拱摩尼殿斗拱雄大,分部疏朗(第六至第十图)。上下两檐都是单抄单昂偷心造-第一跳跳头无横拱。

其最引人注意之点在补间铺作之特别雄大-柱头铺作只有华拱与下昂伸出,而补间铺作则有四十五度斜拱,如辽宁砖塔上所常见,清代所称“如意斗拱”的做法(第六图)。

至于斗拱的高度,则约合柱高之半:而材高21厘米,宽15~16厘米不等,都是明清所不见的权衡。柱头铺作上及转角铺作上耍头,亦斫成昂嘴形(第八图),呈重昂之状,大小亦相等。

我们若以此与独乐寺下檐的耍头比较,或许可以假定摩尼殿比观音阁更古,因为以两者相较,观音阁的弱小的耍头,的确像是由这种大耍头退化而成的。

塑像壁画内槽九间全是佛坛,高1米,上供释迦及二菩萨,有阿叶迦难及二天王侍立,塑工并不见如何高妙(校注〔三〕二天王像,解放前已毁。)

在内槽背壁之北面有山中的观音,四周有龙虎狮象等猛兽,而观音一足下垂,一足踞起的姿势,和身段的结构,显然是宋代原塑,虽然被后世涂改了不少,倒还保存一些本来面目(第十一图)。殿内每一面壁上,都有壁画,虽然也是经后世累次涂改重修,但有许多地方,较新的壁面剥脱后,原来的壁画竟又隐约呈见(第十二,十三图)。

▲20世纪初日本人拍摄

摩尼殿悬塑观音像

年代关于摩尼殿的纪录,在《县志》中竟无只字提到,颇令人诧异。寺内旧碑数十座,均未得细读,一时不能说其确实年代。

寺历代经过修葺,尤其是在清康熙朝隆二期,工程浩大,现在脊桁上有“大清道光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卯时上梁重修”的三寸大字,大概是最后一次大规模修葺的纪录;现在梁架最上部的木材,比别部分也新得许多,大概就是这次所换。

据《县志》卷十五载绍圣四年葛繁《真定府龙兴寺大悲阁记》有“……太祖皇帝开宝二年…诏遣中使相地于龙兴寺佛殿之北,将复建阁,……”之句;这佛殿若是指现在的摩尼殿言,则摩尼殿在开宝二年以前一定已经存在了。

从形制上看来,摩尼殿至少也是北宋原构,当再搜寻较可靠的文献做考证(校注〔四〕1978年摩尼殿大修时,于内槽阑额及斗拱构件上,多处发现墨书题记,证明摩尼殿建于北宋皇四年(公元1052年))。


▲现代修复的菩萨

面相神韵不进反退

乙 转轮藏殿

(校注〔五〕转轮藏殿及慈氏阁二建筑物,清代所加腰檐,于1954~1958年修理时,已被取消,外观恢复宋代面貌。)

在大悲阁之前,配置于东西两侧者为慈氏阁及转轮藏殿(第十四图),阁在东,藏殿在西。两者外形颇相类似,但大小各有小差,而结构法,在平面的布置,梁架之结构,斗拱之配用,则完全不同。二者之中,转轮藏殿之结构,尤为精巧,是木构建筑之杰作。

平面是个三间正方形,前面加有雨搭(第十六图)。正方形之中略偏后,有径约7米的转轮藏(第二十七图);藏旁两中柱,因容不下安轮藏的地位,各向左右让出,所以成一种特殊的平面配置。沿左右两壁下,列罗汉十六尊。在轮藏之后,有梯沿西墙由北向南,可达上层。


▲20世纪初转轮藏老照片

上层没有雨搭,只是九间;四周有平坐;正中一间供佛像,像前地板上有孔,轮藏转轴的顶由地板上伸出。

转轮藏殿梁架的结构,可以说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下层因前面两金柱之向左右移动,迫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第十七图)。

上层梁架因前后做法之不同,有大斜柱之应用(第十六及第十八图),而大斜柱与下平槫下襻间相交接点,交代得清清楚楚,毫不免强,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此外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第十九,二十图),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锐感。


▲梁先生手绘转轮藏殿断面图

立面由外表上看,藏殿和慈氏阁是相同的,都是三间正方,两层的楼;下层前有雨塔;上层有平坐,重檐歇山造,两山的山花板,是清代修葺时所加。二者唯一不同之点,只在上檐斗拱,若不仔细观摩,不容易看出来。

斗拱平坐及下层斗拱,藏殿与阁都完全一样。全部布置极为疏朗;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杂,梢间及山面皆只用一朵。

下层为五铺作计心单拱造(第二十三图),向外出两跳,第一跳跳头只有瓜子拱(清式称外拽瓜拱)而无慢拱(清式称万拱),第二跳令拱(清式称厢拱)之上有替木,而不用明清常用的挑檐枋。

雨搭斗拱(第二十一图)为四铺作单拱造,现在的令拱是清代修葺时所改造。平坐铺作(第二十二图)出三跳,单拱计心造,其特异之点在最外一跳跳头无(校注〔九〕阁内佛像,只余弥勒(慈氏)立像,其余于解放前毁掉。)

上层斗拱则与阁大大不同。头一样容易看出的,就在梢间补间铺作之偏置(第十四,十五图),因为昂尾须让出角昂后尾的位置来。

在本身的结构上说,藏殿上檐的斗拱是个罕见的做法;五铺作,单拱,出单杪,双下昂(第二十四,二十五图) 清式所谓五踩单翘重昂。

其特点在第二昂并不比第一昂长出一跳,只与令拱相交,其上便是耍头;两重昂同长的例,还以此处为初见。下层昂下有华头子承托,如《营造法式》之制(第二十四图)。昂尾方正无雕饰,简朴古劲得很(第二十六图)。

转轮藏藏殿的主人翁(第二十七图)。"转轮藏"这三个字虽然是佛寺里一切八角形藏经的书架的通用名称,但是实际会"转"的轮藏,实例甚少。

隆兴寺的转轮藏殿下层中央之全部。在殿下层地板上,有径约7米的圆池,池中有生铁的轴托(第二十八图),上有极大的中心柱,做藏的转轴。

藏是八角形,由八根内柱,八根外檐柱,和多数的横枋及斜木构成。外观是重檐的亭子形,下檐八角形,上檐则是圆形的。八面每面做成三间形,但当心间二平柱下不及地,只是垂莲柱。经屉及下部装饰都已毁坏无遗,只余斗拱及骨架。

其斗拱之分配,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梢间用一朵。斗拱上下层都是八铺作,重拱,出双抄三下昂,计心造。

最下层昂下有华头子承托。昂是古式真的斜昂,而不是清式之平置的翘而加以昂嘴者。各斗之欹(清式称斗底)皆略有(幽页)杀,非如清式斗底之板直。最外跳头上用撩檐枋,其断面作长方形,非圆径的挑檐桁。

此外角梁头的蝉肚(与清式霸王拳不同),椽子的卷杀,扁阔的普拍方(清式称平板枋),和卷杀的柱头,无一不与《营造法式》符合(第二十九图)。

不知关野先生何所根据而说它是清代所造?(见《支那建筑》上卷解说第六十一页)佛像一进藏殿,迎面便是笑脸的阿弥陀佛,塑工甚佳(第三十图),被贬坐在砖地上;原先也许是六师殿里的东西。

藏之两旁有十六罗汉,塑工并不高明。南墙边在楼梯之下,有三尊弃置的无头漆像,却都是极精的作品。上层正中间的一尊释迎两尊菩萨,保存的很好,由衣纹及面貌看来,至少也是宋初遗物(第三十一图)

丙 慈氏阁

在佛香阁之前,与转轮藏殿对立,而形式与之极相似者,为慈氏阁(第三十二图)。平面 也是个每面三间的正方形,前有雨搭(第三十三图)。但殿身内前面二金柱,则完全省却。殿内供女弥勒(?)立像,通上下二层,两侧有罗汉像。

大像座后有梯达上层。上层九间,周有回廊平座与藏殿同。正中一间则无地板,大佛像的头,由井中伸至二层楼板之上。


▲慈氏阁内的弥勒佛像

断面 梁架结构颇为简单。阁进深三间,每间椽分两步。其最可注意之点乃在前列内柱、如前所说、在下层完全省却,而在檐柱与后内柱间大梁上,在前内柱分位,安置大平盘斗,上立内柱,如侏儒柱(清式称童柱)之制(第三十四图)以上就是简单的横梁直柱,极其整洁(三十五,三十六图)。


▲重修的慈氏阁

立面外表与转轮藏殿极相似.唯一不同处只在上檐的斗拱。

斗拱下两层与藏殿完全相同。上层外观亦似藏殿,但结构法却完全两样。

慈式阁上檐斗拱,虽然也是单拱单抄双下昂,但是多一跳,所以多一层罗汉枋、多一跳拱。在正中线上的泥道拱(清式称正心瓜拱),却是重拱造(三十七,三十八图),不似藏殿之用泥道单拱。

下昂的做法,乃如明清式的昂,并不将后尾挑出,而是平置的华拱(清式称翘),在外斫成昂嘴形。这种做法,我一向以为是明清以后才有的,但由慈氏阁看来,其权衡雄大,布置疏朗,似宋代物,难道这就是明清式假昂的始祖?


▲慈氏阁老照片

图片来自《支那文化史迹》

佛像阁的主人翁是弥勒立像(第三十九图),像后有轮廓精美的背光。全部塑工颇似佛像阁的铜像,也许也是宋代原物。像颈上挂了一大串真的大念殊,既大且笨,权衡完全不合,不知是后世何人恶作剧。

大像左右有八尺来高的小菩萨像侍立,饶有宋风。大像座前更有送子观音,正抱着小娃娃不知送与谁家!俗劣殊甚。南北两壁下的罗汉像,平平无可述。

丁 其他

佛香阁及其中四十二臂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大铜像,其实是寺内最重要的的建筑及佛像。

宋太祖开宝四年七月(公元971年)始建阁铸像。像立在极大石须弥座上,《县志》称高73尺。阁面阔7间,深五间,前面另有雨搭。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惠演碑说是"拆卸九间讲堂"盖的。

现在的阁已破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屋顶已完全坍塌,观音像露天已数十年。但就现存的部分,还可以看见内部宋代原来的梁柱和斗拱,外部却完全是清式。


▲梁先生一行拍摄佛香阁新龛

现任持纯三和尚在须弥座上砌建砖龛,行将竣工(第四十二图),他保存古艺术的热忱,是很可佩服的。佛像高度与《志》所载大概少有不符,看来高不过60英尺左右。像身衣褶,尤其是腰部,甚为流畅,饶有当时作风,面目四肢(第四十,四十一图)则稍嫌呆板。

脚部的铜壳厚约10厘米;而右侧飘带下部的铜壳已经失去,只余木骨露出。这像大概是中国最大的铜佛像。像下须弥座上访上和壶门内,每格都有精美的刻像,而隔间版柱上的盘龙,也极生动有力(第四十三,四十四图)。

▲千手观音像老照片

图片来自《支那文化史迹》

阁内槽东西北三面壁上,都有精美的塑壁,为文殊,普贤,及多数的小像(第四十五,四十六图)。这部分大概都是宋代原物。

许地山先生说燕大诸君在北壁上还发现了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的题字。在塑壁上,有浮塑的建筑物雏型。其中有重层的阁(第四十七图),简直可以说是慈氏阁或藏殿的模型;有重层的八角阁(第四十八图),是后世所少见。


▲梁先生一行拍摄塑壁细节

此后大悲阁四周殿内的宋代塑壁全毁

在这两个小模型里下层墙壁都是在柱间用抹灰墙,而不用砖砌,是研究宋代建筑者所应特别注意的。更有三层多宝塔(第四十九图),不单是很有趣味,并且是饶有历史价值的。

现在阁的本身已毁,这塑壁的前途,的确是我们所不宜忽略的一件要事。至于阁的建筑,宋构已余无多,但是原来的柱础,有作宝装覆莲瓣的(第五十图),有作上小下大的圆板如《营造法式》所谓(木质)者(第五十一图),都是罕见的建筑遗物。


▲梁先生一行拍摄柱础

佛香阁两侧两耳殿,御书楼及集庆阁,外部都是清代重修。

在佛香阁坍塌以前,全部的布局,气魄的确是宏壮之极,现在大阁已毁,耳殿已失去它们的主人,但比较还完整没有多少损坏 。

▲清末民初大悲阁、集庆阁老照片

至梁先生考察时已几乎坍塌殆尽

山门是寺南门,门外有石桥,牌楼只剩下夹杆,隔街尚有大影壁,皆清代所建。

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两梢间有天王像。山门已极破烂,西北角屋顶已通天(第五十二图)。

最令人注目的是檐下斗拱,纤弱的清式平身科夹在雄大的宋式柱头铺作之间,滑稽得令人发噱(第五十三图);因为清代匠人既不知仿古,则凡不是清代的结构,也许都不是清代的东西,在我们鉴别古物时,可以免却许多怀疑。


▲梁先生一行拍摄山门

牌楼门在摩尼殿后,戒坛之前有个小珍品--牌楼门。门口阔一间,两旁有肥大的柱。

斗拱是六铺作出三抄,有华拱三跳。柱头铺作须有三面向外,是环着灯笼榫构造的。补间铺作两朵,每层每跳都有四十五度的斜拱,如后世所称如意斗拱之制。

椽子头有卷杀。由各方面看来,这小建筑物无疑的是一座很古的结构。(第五十四及五十五图)。

▲梁先生一行拍摄

戒坛紧在牌楼门之北有戒坛。坛高二层,正方形,是重叠的石砌须弥座。

戒坛的房子是一座五间正方三层檐的建筑物,是清代所创建(第五十六图)。戒坛的四周布有回廊,现已拆毁,旧址尚可辩。

二、阳和楼及关帝庙

阳和楼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平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第五十七,五十八图)。

(校注〔十二〕阳和楼于解放前被拆毁,关帝庙于1966年冬被拆毁。)


▲梁先生一行拍摄

平面极为简单,只是七楹长方形,檐柱之内,后半有内柱一列。此七楹外东西各有碑亭一间,并列的立在台上,台之东侧,有阶级为上下之道(第五十九图)。

砖台下穿两洞门,左右各一。两洞之间,在台之南,有关帝庙。庙前有牌楼及旗杆狮子,牌楼之内为大门,门内则为平面作丁字形的殿。


▲梁先生手绘

结构砖台是砖砌,但门券乃石砌,石券之上,又有砖券三层。砖台砌法如城墙,四面都有收分,但有门洞处则垂直。阳和楼的梁架结构最为精巧,襻间替木皆运用自如。

当心间及次梢间梁柱间之接合,各个不同(第六十,六十一,及六十二图);而两山的构成,更交代得清清楚楚(第六十三图),诚然是健康合理的结构;


▲梁先生一行拍摄

外貌七间大殿立在大砖台上,予人的印象,与天安门端门极相类似。

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在作风上着眼,值的注意的第一点是四角角柱之生起,非常显著(第六十四图),角柱头比平柱头商出约23厘米。

第二点是阑额上之刻作假月梁形(第六十五图);月梁的做法在北方极不多见,这一点的雏型,也算是我们一种的收获。

屋脊两端微微的翘起也是《营造法式》里的一种做法。此外最有特征的便是斗拱。


▲梁先生一行拍摄

斗拱阳和楼和斗拱(第六十五图),在分部上;本身各件的权衡上;与楼身之比例上;及与梁架之交接上,都有许多罕见的特征。

它虽没有宋式的古劲,但比清式斗拱却老成得多多。五铺作,单拱,出双下昂,计心造-单是单拱一项就非明清所有。

下层昂实是假昂嘴,但是上层昂及耍头都挑起后尾。据我所知,宋以前的昂多挑起后尾,明清溜金斗则假昂在下,而将耍头及撑头木加长挑起。


▲梁先生一行拍摄

此处所见则一昂是假,一昂是真挑起,同时耍头后尾也挑起(第六十六图)。这个或许可以说是晚宋初明前后两种过渡的式样。且可作昂的蝉递演变得实在的证例。

补间铺作第二昂下用华头子承托,本是宋制,但在柱头铺作,则用平置的假昂,而在昂下刻作假华头子(第六十七图),如北平智化寺斗拱之制。

当刘敦桢先生研究智化寺时,对此特殊的做法,尚未得其解,现在在阳和楼上得见真假华头子并列,其来源于是显然。直到清初作品中,我们还可以见到这做法。

▲梁先生一行拍摄

年代由上列诸点看来,这阳和楼之建造,当在《法式》刊行后至少数十年,但远在明之前。

《县志》杨俊民《重修阳和楼记》称楼在元年正十七年重修(公元1357年),猜想当时至少已离初次建造数十年,才到了需要重修的时候。所以我们假定阳和楼是金末(南宋)元初所建,或不致有大错误。

关帝庙阳和楼前的关帝庙,规模虽不甚大,设置却甚完备(第六十八图)。

最前有低低的月台多层,第一层的后半上有一对狮子一对旗杆;第二层上又一对石狮;第三层上有牌楼三间;


▲梁先生一行拍摄

牌楼之后,更有二层平台,两旁围着精美的石栏杆(第六十九图),前有阶级引上,然后达到庙的前门。

庙的本身虽未得进去,但平面是个丁字形,檐下斗拱的形制也呈示其年代的久远,就说与阳和楼本身同时建造,也属可能。

牌楼前的石狮,和它下面的须弥座,都显然是明以前物。

牌楼更可爱,小小的三间,顶着出檐深远的楼,边楼却只是一整个攒尖顶,放在一攒四方斗拱上,比北平常见“小头”的牌楼显得庄严得多。庙门之前立有铁狮子一对,塑工虽不见佳,却也是明代遗物。

三、天宁寺木塔

天宁寺《县志》称建于唐咸通初年(公元860年前后),位于隆兴寺之西,本是正定重要伽蓝之一,但现在只余木塔及小殿数楹而已。

塔高九级,平面作八角形(第七十,七十二图)。塔身下四层为砖造,下三层斗拱及第二,三四层塔身虽属砖造,但在角上则用砖砌成八角木柱形,门窗榻板,亦用砖砌出。


▲梁先生一行拍摄

塔上的斗拱,由下至顶都是四铺作出单抄,即清式所谓品字斗科;下三层砖砌部分每面有补间铺作三朵,上六层每面两朵;下三层大概是因材料的关系,斗拱的权衡颇嫌紧促,上六层则甚豪放。

塔身向上每层高度递减,而每层收分亦递加。塔顶金属刹,中大上下小;已歪斜有毁拆下坠的危险。

四、广惠寺华塔

(校注〔十三〕广惠寺华塔,于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73))

广惠寺在南门内南大街之东,俗呼花塔寺。《志》称唐贞元中建。现在的寺,除塔外,只余小殿三楹,实在是颓坏得可怜。


▲梁先生一行拍摄

若由形制上看来,这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第七十一图)。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样的奇特。平面第一层作八角形,但在其各隅面又另加扁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

在塔身的各正面及套室之外面,都有圆拱洞门;在套室之各斜面尚有假做的直棂窗子。各面转角处都有假柱,柱上有两层相去极远的阑额。

斗拱配置奇特,每面有一朵主要的补间铺作在正中,两旁另加两杂次要的补间铺作,都是很少见的做法。

第二层可算是华塔中最老实的一层;平正的八角形,每面三间;下有平坐,上有斗拱檐瓦。每面当心间是门,梢间是假方格棂窗。

斗拱是出两跳偷心造,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其最奇特处在两相接面阑额之安置,不是同高,而上下相错,也是极少见的做法。

第三层平坐甚大,但塔身则骤小;仍是八角形,四面是门,四面是假窗。斗拱皆用如意式。

第三层以上,便是一段圆锥形,其上依八面八角的垂线上有浮起的壁塑,狮像和单层塔相间错杂的排列着,其座之八角有力士承托保卫,八面有张嘴的狮头;圆锥之上是有斗拱的八角形檐顶,再上还有尖盖。

塔号称唐建,金大定,明景泰,宏治,嘉靖,万历,清乾隆,屡次重修,其确定年代甚为可疑。

五、临济寺青塔

临济宗的发祥地,原在城东南,唐咸通间移建城内。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85年),元至正三年,明正德十六年,清雍正四年,十二年,道光十年均曾重修。

现存的青塔(第七十三图),也许是大定间物。砖塔平面做八角形,立在四方的石坛上。八角形的塔基也是石砌。


▲梁先生一行拍摄

石基以上始是砖造;最下层为须弥座其上为平坐及栏杆;再上为莲座。莲座之上便是塔之初层;初层甚高,四面开门,四面有窗,角上有圆柱。

第二层以上的八级都极低,如北平天宁寺塔。平坐及初层檐的斗拱都出双抄,第二层以上则只出单抄;

在第二,四,六,八,层上,补间铺作用有斜拱的如意斗拱,而三,五,七,九诸层,则只用单纯的华拱,表示虽在致徽的斗拱布置上,也是经过一翻匠心的,只可惜这番苦心,七百余年来有几人注意过。

刹下有莲座,很残破,上有金属刹。这青塔在正定四塔中为最小一个,但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上品。


▲是否感受到梁先生说的匠心

六、开元寺砖塔及钟楼

开元寺砖塔(第七十四图)平面作正方形,高九级,砖砌,无斗拱,只有叠涩的檐,最下层有圆洞门,上八层有小窗。

就形制讲来,是正定四塔中之最古者,而实在的年纪,则明嘉靖四十一年修,怕是四塔中之最稚者。


▲梁先生一行拍摄

开元寺的钟楼(第七十五图),才是我们意外的收获。

钟《志》称唐物,但是钟上的字已完全磨去,无以为证。钟楼三间正方形,上层外部为后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的斗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


▲梁先生一行拍摄

虽然在结构上与我所见过的辽宋形制无甚差别,唯有更简单,尤其是在角拱上,且有修长替木。

而补间铺作只是浮雕刻拱,其风格与我已见到诸建筑迥然不同,古简粗壮无过于是。

内部四柱上有短而大的月梁,梁上又立柱,柱上再放梁,为悬钟之用。辽宋或更早?这个建筑物乃是金元以前钟楼的独一遗例。

因其上半为后来集旧料改建,下层飞檐因陈腐被削一节,所呈现状已成畸形,故其历史上价值远过于美术方面。楼上东南角罗列多尊无头石佛像,大概都是宋物。

七、府文庙

(校注〔十四〕府文庙大成殿及前殿于1966年冬被拆毁。)

府文庙大成殿的庑殿琉璃顶,的确很有点宋元风味,但是梁架斗栱则系明末作法,前殿——现在的省立七中图书馆——却是真正元代原构,小小的五间,深两间,悬山顶,真的单下昂,和别致的梁头,都足令人注意(第七十八图)。


▲梁先生一行拍摄

可惜内部白灰顶棚,遮蔽了原来的架构,令人闷损。庙内有元至正十七年碑,前殿或与碑为同时代物亦未可知。殿前石桥上雕刻雅有古致(第七十九图)。


▲梁先生一行拍摄

八、县文庙大成殿

在正定的最后一天,临行时无意中发现了县文庙的大成殿,由外表看来,一望即令人惊喜。五间大殿都那样翼翼的出檐,雄伟的斗拱,别处还未曾见过(第八十图)。


▲梁先生一行拍摄

殿平面(第八十一图)五楹,深三间,但内柱前后各向外移一步,使内槽加大,前后成围廊一样的宽度。

内柱之上用四椽伏(五架梁),梁架用简单的驼峰及斜柱构成(第八十二图)。四椽伏之下还有内额一道。内柱与檐柱之间,则用双重枋联络,自斗拱上搭过。


▲梁先生手绘断面图、平面图摄

斗拱五铺作,单拱,偷心造(第八十三图)。在柱头上只有两跳庞大的华拱,向外支出,第二跳上有令拱与耍头相交。

补间铺作并无华拱;只有柱头枋上浮雕刻拱,其下安侏儒柱;角拱及角梁后尾(第八十四图),则搭在单根的抹角梁上;建筑构架如此的简洁了当,如此的合理化,真是少见。

《县志》称县文庙为明洪武间建,但是这大成殿则绝非洪武间物,难道是将就原有古寺改建,而将佛殿改为大成殿的。

庙后的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残碑,文虽不可读,岁月尚可考。详细考据工作,将来当更有材料和机会。

以此殿外表与敦煌壁画中建筑物相比较,我很疑心它是唐末五代遗物。如果幸而得到确实佐证,则在正定所有古代建筑中,除亦甚可疑的开元寺钟楼外,当推此殿为最古。

附识

证定《调查纪略》因其关系建筑物多处,制图记载费时竟在意外,所以直至今秋始迟迟脱稿。又因当时被栾东战事所影响,缩短在正定实测期间,以致工作过于草率。归社绘图时,又常常发生疑难,疏漏过甚,令人怅惘。

近我又得重访正定的机会;匆匆出发,计留定旬日,得详细检正旧时图稿,并从新测绘当日所割爱而未细量的诸建筑物。虽然成图盈箧,但已不及对这份《初步纪略》有所增助了。如果这初搞中有特别疏漏或竟错误之处,我希望能在最近的将来里,由详纪图说中来纠正增补它。

二十二年十一月思成补记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

  • 艺术北京2010当代艺术博览会
    展览城市:北京展览时间:2010-04-03~2010-05-02主办单位: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北京艾特菲尔文化有限公司协办单位:北京翌术互动文化传播有限责
    2022-04-29
  • 来居然之家一站式全购齐
    瑞丰灯饰推出2010年倾力之笔,买断款2190-08(诺克帝沃丽品牌经典之作),美式乡村风格,全手工油彩制作,色彩自然流畅,清新舒适。瑞丰灯饰成立于1997年
    2022-04-29
  • 瓷版画尽展南粤风情
     深圳特区报上海4月27日电广东馆的“镇馆之宝”来自深圳观澜永丰源集团的一幅瓷版画。在广东馆的入口处,记者见到了这件大型陶瓷釉下雕花水晶玲珑瓷版画“南粤风情”
    2022-04-29
  • 梅墨生:近现代绘画里的金石趣味
    编者按: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思潮转变绕不开金石,绕不开金石的审美趣味,其雄强、刚健、粗犷、质朴、苍浑的美学特点,引入到绘画艺术之后,呈现了沧桑的历史感,与“慎终追远
    2019-06-25
  • 妙笔生辉:著名画家章秋华艺术欣赏
    生活与创作文 章秋华艺术需要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的积累,不贴近群众,不贴近生活,缺乏人民性,就不能有好的鼓舞人心的作品。综观文学艺术领域
    2019-06-25
  • 青年新锐东方表意主义艺术家许皓携《星际》亮相纽约
    近期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新一代东方表意主义新锐艺术家代表人物许皓携最新作品《INTERSTELLAR星际》亮相纽约艺术博览会。作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专业性艺术盛
    20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