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家 >

燕京胜迹: 曾作为道场的北京以及消逝的1000多座寺庙

2022-04-07 18:00:52


曾作为道场的北京

以及消逝的寺庙

北京曾经有多少座寺庙呢?

据统计,自1750年至1950年这二百年间,在北京内城——明永乐皇帝迁都后最早修建的城域,即旧城“凸”字形上端部分——不到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少曾经存在过1500座寺庙。

这意味着,平均每平方公里大约坐落着40座寺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站在当时北京内城的任意一点上,距离自己差不多150米的地方就会有一座庙。

一条常见的300-500米的胡同里,差不多应该有两三座庙。这个寺庙密度是非常可观的,即使是城中祭祀场所很多的罗马、巴黎、伦敦等,也无法与之相比。

那么问题来了,1950年离我们并不遥远,为什么在那之前需要那么多庙,人们用这些庙来做什么呢?

关于中国城市中寺庙的作用这一问题,最先进行研究的是具有外来视角的美国人。

学者霍姆斯·韦尔奇认为,“(中国)寺庙提供的三种公益功能:公园、旅舍和休养所,在西方是由世俗机构提供的。

另一位美国学者韩书瑞提出,寺庙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演剧、市场、慈善救济、士大夫讲会、外人投宿、节庆进香、藏书、出版、艺术与休闲等活动都在寺庙中进行,这些公共活动有助于北京构建共享的城市文化,最终有助于形成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共同认同的“北京市民”身份。

“我觉得这里是我的家”,这对于一个城市生命力的延续相当重要。

怎样有效化解城市中不同人群的利益和观念冲突,尽可能让所有人感到自己是这座城市的一份子,来共同热爱和建设它,中国古人有他们的解决之道。

具体来说,北京的寺庙曾经承担起市民公共生活的哪些重要功能呢?

首先,说说公园

1914年,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将社稷坛开辟成中央公园(1928年改称中山公园),被称为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

然而在此之前我们一直没有公园吗?并非如此。

法源寺的香雪海在每年丁香开放时会吸引多少人去赏花,至于大觉寺的玉兰、红螺寺的银杏树,一到观赏时节便引来游人如织,这些不就是公园吗?

根据时人记述,晚清光绪年间从正月到腊月,北京人出门游玩儿的目的地中很大一部分都与寺庙有关。

(清)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之“净业寿荷”

清代官员完颜麟庆(1791-1846)的“净业寿荷”图中所绘风景即在积水潭。

画家视点所处位置为德胜门城楼上,画面上距离观者较近的房屋是汇通祠,也就是现在的郭守敬纪念馆。

湖边绿树成荫,周围开着茶馆儿、商铺,当时的人们来此处大多就是为了消夏休闲,享受惬意时光。

(清)《点石斋画报》之“佛寺晒经”

寺庙也是图书馆。晚清《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佛寺晒经”图上为原宣武区善果寺六月初六日翻经节晒经,信众居民在这一天可到寺中随意翻阅经书。

另外,还有我们熟悉的庙会。同样在《点石斋画报》刊载的娘娘庙四月初八庙会热闹非凡。而我们现在的妙峰山庙会也办得很好,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上谈到的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寺庙。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转向我随意选择的北京内城一隅。

胡同中的庙

之前说到平均下来,每条胡同里至少有两到三座庙。它们和普通北京市民的公共生活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乾隆京城全图》(局部)西四地区

据《乾隆京城全图》显示,从今西四北头条到西四北五条这片9万平方米的区域内,能够找到八座寺庙(不含广济寺),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

观音庵

首先,我们来讲讲一座现在已经不存在的观音庵。

这个庵很有趣,它就建在今西四北大街路中间,这在老北京被称为“当街庙”,也叫“挡街庙”,如同影壁一样,意在挡住煞气。

《康熙帝万寿庆典图》(局部):图卷由宋俊业、王原祁、冷枚等人共同完成,记录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清圣祖玄烨六旬正诞,天下臣民为祝皇帝万寿的盛况。图卷画面起于西郊畅春园,止于紫禁城神武门,分上下两卷,每卷长39.39米,全图共表现人物18000余个。

在时人所绘《康熙帝万寿庆典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观音庵里供奉的观音像,当时它的庙门朝向西。

而在《乾隆京城全图》乃至晚清人崇彝所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的记载中,却显示庙门为朝北开。

为什么一座庙的朝向会从西转向北呢?这和当时的风水观念有关。

这座庙的修建是为了挡煞气,原本相当于西四北五条的影壁。因彼时的西四北大街本不繁华,只是一条供人通行的道路而已。

可是商业,尤其是小商贩事业的发展自有逐人逐利的规律。随着西四北大街临街的房屋都成为铺面房,这条繁华大街的价值也渐渐超过了胡同居住区的价值。

于是很快,这个寺庙就由北五条的影壁变成了北大街的影壁,它的格局也就变成了朝北开门。

这个时候,在庙的南边还加了座位和廊道,供人休息。在它的北侧则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公共广场,这里成为了此处居民共同认同的一个带有神圣意味的活动区域。

此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图上可以看出,庙中有一间房子的屋顶上是规格很高的筒瓦,另有一间则用板瓦。

筒瓦(右)与板瓦(左)示意图:筒瓦制作时为筒装,成坯为半,经烧制成瓦。器表饰较粗的绳纹,器内除素面外还有麻点纹、斜方格纹等纹饰,用于庙宇和宫殿等建筑。板瓦由筒型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瓦面较宽,弯曲度较小,用于普通民居等。

一座庙里有这两种规制不同的建筑,说明这个庙不仅供神,其中还有平民百姓在居住。

其实,在50年代以前,北京大小胡同里都有土地庙、观音庵、关帝庙等,这些庙里很多并没有长居出家人,取而代之的都是胡同里的鳏寡孤独,所以,这些小庙其实还担负着养老院的功能。

在“就地养老”和安置无家可归者方面,中国古代城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隆长寺

隆长寺位于今西四北三条胡同3号。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建,原为汉经厂外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

接下来我们来看隆长寺。这个寺的“等级”很高,它是戒台寺的下院,和当时上层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不仅是戒台寺,据说全国各大宝刹名寺的高僧来到北京多会在此处落脚。

隆长寺距今的最后一次大修由乾隆皇帝亲自下令,传说这位皇帝甚至还在这里做过寿。

隆长寺奉千佛围绕毗卢佛造像

那么,这样“高级”的寺庙是否就和普通人没有关系了呢?

事实上,从最辉煌的乾隆朝开始,隆长寺就会把寺中的多余房屋拿出来做庙寓,供外来人或贫家租住。

不仅如此,这座寺中收藏了很多文物字画,俨然一个小型博物馆。逢初一、十五开庙门时,普通市民可进入参观,这里就自然成为了一个绝佳的艺术教育场所。

隆长寺所藏书画文物统计(部分)

隆长寺固然是“上流社会俱乐部”,但是,这个“上层会所”会主动向下层社会敞开大门,这里的空间和财富可以说是由全社会共享的。

双关帝庙

西四双关帝庙今昔对比:双关帝庙在北京共有两处,一处在西四,一处在原崇文区茶食胡同。百姓称双关帝庙,是因为在庙中供奉的除关老爷之外,还有岳飞的塑像。

位于西四北大街的双关帝庙始建于元代,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1324年,是北京内城内最古老的的寺庙之一,同时也是一座长期由市民自行筹资修建的庙。

民国时,档案中双关帝庙在册僧人只有3位。

但实际上,在这里候着的僧人多达十几位,他们就是所谓的“假和尚”,以做法事为职业。

双关帝庙和周边寺庙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一个庙应下法事,其他寺庙的僧人都会来参与。以这些和尚为中心,还聚集起一大批民俗行业,如杠房、冥衣铺、家伙座儿铺(出租婚丧仪典所需用品的店铺)、彩局(扎彩行)等等,他们都分布在白塔寺一带,和寺庙保持稳定的“共生”关系。

有社会史学者说中国是一个“超稳定社会”。

拿北京举例,就是因为存在以上这类大量的熟人经济联盟体,尽管人们普遍贫困,但依然可以通过相互扶持共同生存下去,由此大大增强普通人抵御社会动荡和命运无常的能力。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一般来说,做丧事的寺庙也可用于停灵,而同时生活在这些寺庙里的人并不会觉得和棺材“住”在一起有什么可怕的。

生者和死者共享一个城市空间,这和当代的城市规划观念完全不同。

它折射出北京内城的胡同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世界,人们自打出生就要去土地庙“报道”,然后一辈子和这里的老街坊交往,死去以后,便安身在离家不远的地方。

这意味着,“我”的一生都在这里,“我”的祖祖辈辈和“我”的根就在这里。

社会关系造就了建筑形态与城市状态。

在旧时的北京,寺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它把人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

透过寺庙这样一个公共空间,我们发现老北京城市生活的三个特点:

其一,旧时北京以胡同为基本社区单元,胡同是生活空间、商业空间,也是行政空间,它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在这里,和职员与家庭主妇不同的商人,特别是中小商人在基层社会中扮演了勾连人际关系的核心角色。

其二,围绕寺庙所形成的社区共同体具有相当程度的主体性和自治性。不同行业形成的联盟可以实现良好的自主管理。

最后,胡同是人的空间,一个人往往就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爱,在这里死,它为人的政治诉求、经济诉求和文化教育提供了空间,也构成了一个核心纽带。

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人情感、审美和超越的需要。

它和我们的现代化公共机构的根本不同在于,胡同是一个多义性空间,它直接面对活生生的、整体的人,而不是人的某一个方面。

附:

100年前北平老照片



来源公众号:北经

胡适作序推荐,慈禧太后御用女官德龄公主撰文的中国摄影代表作。2009年,《燕京胜迹》在华辰影像拍卖中以10万元成交。12张手工上色照片首次展现了中国宫殿庙宇华丽的色彩。

作者简介

赵省伟:《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2011 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

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Herbert Clarence White,1896—1962):1896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4岁时跟随父母回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活。祖父母是著名的时兆出版集团的创始人,受他们的影响,很早就接触到了出版和摄影。1922年秋,他来到中国,与孪生弟弟詹姆斯·亨利·怀特一起在北京一所语言学校学习,被民国总统引为座上宾。后至上海,在家族企业——时兆出版社任艺术总监,并成立怀特兄弟艺术公司,指导和培训中国的艺术家。在华期间,他与弟弟一起,拍摄了4000余张展现中国建筑与风景的照片,先后出版了《燕京胜迹》(1927年)、《美哉中国》(1930年)两本摄影集。

詹姆斯·亨利·怀特(James Henry White,1896—1954):早期经历同哥哥一样。他于1921年来到中国,离开北京后,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同样任职于上海时兆出版社。他和妻子一起在北京、上海生活了8年。

赵阳: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主要从事英汉翻译工作。

于洋洋: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现就职于沈阳音乐学院。

全书由《燕京胜迹》《美哉中国》与附录三部分组成。

《燕京胜迹》初版于1927年,由胡适作序,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德龄公主参与撰文。共收录北京建筑风景照片70张,其中手工上色照片12张,首次展现出中国宫殿庙宇华丽的色彩。在2009年的华辰影像拍卖中,本书以10万元的高价成交,堪称20世纪20年代最精美的摄影集之一。

《美哉中国》初版于1930年,共收录中国各地最具艺术性的照片42张。其中一张天空映衬下的竹叶照片,显示出摄影师的功力完全不亚于欧洲任何一位大师。

附录部分包含《天坛》和《常见之华人容貌》两本相册。《天坛》共收录27张天坛主题的照片,其中袁世凯祭天的数张照片十分珍贵。作者约翰·詹布鲁恩为袁世凯祭天大典的官方摄影师。《常见之华人容貌》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收录了摄影师卡特的24张中国人肖像照,记录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

目录

燕京胜迹

北京的门神(铜狮)002

致谢003

序004

前言008

长城上的晨光(万里长城)010

北京雄伟的城墙(东南城角的狐仙楼)012

颐和园(云辉玉宇坊)014

北海(堆云积翠坊)016

前门——北京的大门(正阳门城楼)018

北京万塔之最(玉泉山圣缘寺琉璃塔)020

铜制观测仪器(中国国家观象台方位仪)022

紫禁城(禁城全景)024

皇家大门(端门)026

失去了灵魂的宫殿(圆明园遗址)028

皇家陵园(明陵石牌坊)030

皇家的别业(颐和园)032

暮鼓晨钟(钟楼与鼓楼)034

皇帝的冬宫(南海瀛台)036

被遗弃的佛塔(五塔寺)038

天生的艺术家(颐和园长廊)040

班禅喇嘛塔(西黄寺清净化城塔)042

紫禁城的正门(午门)044

道教圣地(东岳庙)046

皇家御苑(西山御苑宝塔)048

大成殿(孔庙)050

门前的守卫(颐和园铜狮)052

祈年殿(天坛)054

北海公园(九龙壁)056

站在院子里的喇嘛(雍和宫香炉)058

尘土飞扬的路(北京的骆驼)060

铜制品(铜鹤)062

铜墙铁壁之万里长城(长城的低处)064

祭天(天坛皇穹宇)066

北京的喇嘛(喇嘛唪经)068

中国龙(铜龙)070

天坛祭坛(天坛的围墙)072

颐和园的盛会(颐和园皇家清晏舫)074

皇城的正门(天安门)076

西山的寺庙(碧云寺)078

紫禁城内部(太和殿前的御河桥)080

金光闪闪的神龛(皇天上帝牌位)082

如画亭桥(清晏舫附近的荇桥)084

北京生活(骆驼背上的旅客)086

驼拱桥(颐和园玉带桥)088

观象台(浑天仪)090

碧云寺(碧云寺近景)092

北京的“靓丽山峰”(景山)094

至高无上的宫殿(太和殿)096

南湖岛——南湖上的明珠(自昆明湖岛中遥望)098

菩萨殿的观音(西山碧云寺)100

北京的公园(紫禁城的便门)102

天坛全景(祈年殿)104

城关(自城阙望长城)106

皇帝宝座(龙椅)108

昆明湖岸边(十七孔桥)110

太后御寝(慈禧太后的寝宫)112

玉泉山之塔(华藏塔和玉峰塔)114

黄寺(黄寺石塔上的雕刻)116

孔子纪念坊(国子监琉璃牌坊)118

祭天最高台(天坛祭坛圜丘坛)120

龙(观象台天文仪器上的铜龙)122

登顶佛香阁(颐和园西部全景)124

龙的传说(清代宦官)126

北京最古老的山间寺庙(卧佛寺的卧佛)128

北京的塔楼(西便门)130

祈雨(颐和园铜鹿)132

最古老的中央大学(国子监)134

太后御殿(瀛台)136

每年的祭天仪式(祈年殿)138

祭天(从中央公园望午门)140

一口大钟的故事(钟楼)142

卧佛寺屋脊(卧佛寺之钟)144

铜器与石台(颐和园之铜器与石台)146

喇嘛寺诵经(喇嘛教的上师)148

美哉中国

怀特兄弟在孔林152

前言153

午门(北平,紫禁城)156

九龙壁(北平,北海公园)158

骆驼(北平,哈德门大街)160

孔庙石阶(北平,孔庙大成殿)162

活佛庙宇内的大香炉(北平,雍和宫)164

祈祷中的喇嘛寺住持(北平,喇嘛寺)166

雪园内的亭台(北平,中央公园)168

供奉着无名神的庙宇(北平,天坛祈年殿)170

祈祷丰年的庙宇(北平,天坛)172

祭坛(北平,天坛)174

春天盛开的海棠(北平,颐和园太后寝宫)176

桥横碧波(北平,颐和园)178

颐和园的明珠——玉带桥(北平,颐和园)180

玉带桥(北平,颐和园)182

万寿山(北平,颐和园)184

千步廊——御用长廊(北平,颐和园)186

童话般的中国花园(北平,颐和园牡丹园)188

守卫者——牌楼和铜狮(北平,颐和园)190

御苑胜景(北平,颐和园)192

倒影(北平,颐和园)194

石桥(北平,颐和园)196

古寺鼓楼(北平,西山戒台寺)198

戒台寺住持(北平,西山戒台寺卧松台)200

孤独的守卫——西山御苑塔(北平,西山)202

磬唤僧来(北平,西山)204

玄门胜地(北平,西山碧云寺)206

牌楼下的驼队(北平,玉泉山)208

玉泉公园内的月亮门(北平,玉泉山)210

玉峰塔——皇城近郊的守卫者(北平,玉泉山)212

万里长城(北平,南口关附近)214

长城的朝阳(北平,南口关附近)216

圣山上的苍松(山东,泰山)218

中国至圣先师的庙宇——孔庙龙柱(山东,曲阜)220

天堂河景——东方威尼斯(江苏,苏州)222

冷泉亭(杭州,灵隐寺)224

华夏胜景(浙江,浙南雁荡山)226

温州河畔岩壁上的洞穴(浙江,浙南)228

曲径通幽——山谷中的庙宇(浙江,浙南雁荡山)230

南阁溪谷(浙江,浙南雁荡山)232

天柱峰旁灵岩寺内的一名僧人(浙江,浙南雁荡山)234

闽江上的帆船(福建,福州城郊)236

后记238

附录

天坛240

常见之华人容貌262

本文选自《西洋镜:燕京胜迹》,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

为你发现了一个品质好货 西洋镜:燕京胜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

  • 艺术北京2010当代艺术博览会
    展览城市:北京展览时间:2010-04-03~2010-05-02主办单位: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北京艾特菲尔文化有限公司协办单位:北京翌术互动文化传播有限责
    2022-04-29
  • 来居然之家一站式全购齐
    瑞丰灯饰推出2010年倾力之笔,买断款2190-08(诺克帝沃丽品牌经典之作),美式乡村风格,全手工油彩制作,色彩自然流畅,清新舒适。瑞丰灯饰成立于1997年
    2022-04-29
  • 瓷版画尽展南粤风情
     深圳特区报上海4月27日电广东馆的“镇馆之宝”来自深圳观澜永丰源集团的一幅瓷版画。在广东馆的入口处,记者见到了这件大型陶瓷釉下雕花水晶玲珑瓷版画“南粤风情”
    2022-04-29
  • 梅墨生:近现代绘画里的金石趣味
    编者按: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思潮转变绕不开金石,绕不开金石的审美趣味,其雄强、刚健、粗犷、质朴、苍浑的美学特点,引入到绘画艺术之后,呈现了沧桑的历史感,与“慎终追远
    2019-06-25
  • 妙笔生辉:著名画家章秋华艺术欣赏
    生活与创作文 章秋华艺术需要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的积累,不贴近群众,不贴近生活,缺乏人民性,就不能有好的鼓舞人心的作品。综观文学艺术领域
    2019-06-25
  • 青年新锐东方表意主义艺术家许皓携《星际》亮相纽约
    近期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新一代东方表意主义新锐艺术家代表人物许皓携最新作品《INTERSTELLAR星际》亮相纽约艺术博览会。作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专业性艺术盛
    20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