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像那穿过菩提叶隙斜斜照射的阳光

2022-06-29 00:25:39

4月8日,林怀民携带云门舞集到广州大剧院演出他17年前的作品《流浪者之歌》。这是一部关于修行的舞蹈,在舞蹈中,流浪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漂泊的人,而是指苦行僧。在我看来,林怀民就是一位精神的流浪者,也是一位在路上的“苦行僧”,不同的是他用舞蹈来修行,用舞蹈来完成自我。他说过,他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的舞蹈带给更多的人分享,在人类历史上,实现财富的均分是很难的,但精神的均分应该可以吧。作为一位编舞大师,具有他这样感召力的人,实在太少了。

人世间有一些美妙的事情,它的诞生总是匪夷所思。林怀民最初没想到会做这个题材,但生命历程出现的种种迹象每一次都感动着他。他在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广告上看到一句:印度,它是圣土。他就想到了菩提树,去了印度的菩提伽耶。菩提伽耶,这个印度的能量场,让林怀民遭遇到更多,也看到更多。

夏日的印度,打坐是保持宁静的最好方式。林怀民在菩提树下,看到一个缅甸僧人手捧野花念着经,每过一会儿,他就往铁栅栏围着的菩提树下投进一朵花。天黑下来,人们在菩提树下点起蜡烛,烛光越来越多,闪烁着一个宁静的夜晚。僧人还在往菩提树下投进花朵,直到关门才离去。

林怀民总是忘不了这一形象,他就把他所看到的编进舞蹈中。在《流浪者之歌》中,在舞台的左前方,一位僧人低眉颔首,双手合十,金黄色的稻谷从舞台的上方源源不断落下,像光中的雨点又如星星在他的头顶上飞溅。僧人的扮演者一站就是70分钟。这一出舞的动机除了手捧鲜花的缅甸僧人给林怀民触动外,德国作家郝尔曼·黑塞的《流浪者之歌》中的悉达多也是他的舞蹈中的原型。悉达多想出家,他的父亲不应许。悉达多就站在门口,头顶星光。他的父亲睡不着,起身,看到星星在飞,儿子还站在那里;黎明到来,父亲在曙光中看到悉达多还站在那里。黑塞的小说给了林怀民有价值的启发,他通过自身的力量获得启蒙,获得内心的觉醒。这与他在印度悟到的是一样的:一日,他在菩提树下打坐,时间流逝,慢慢失去其框定的概念。许久,他感到眉心温热,睁开眼睛,才发现是由树隙透过来的阳光,一瞬间,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喜悦和宁静漫过身心。

这样的体验,我相信来自林怀民生命困顿之时的冥思,他把所悟到的全部放进舞台上,他通过舞蹈认识自己。荒芜路上的衣衫褴褛的修行者,他们在历经自然的千山万水和人生的生老病死后,顿悟到生命的欣喜。一时,整个舞台下起金黄色的稻谷雨,这样的果实像黄金在天上舞蹈,也是河流站起来舞蹈,它纯净的火焰般的冲击力直指心灵。此时,是奔涌的泪水,是启悟的芳香,是酣畅快意的共鸣。

大师的作品总是在停顿的地方再出发。在演出谢幕后还有25分钟的演出:一个舞者拿着耙,在金黄的稻谷上以异常缓慢的动作画出一个同心圆,它既是圆满,也是一切又回到原点上来,生命又从终点走向一个新的起点。此时的流浪者,他的智慧达到了圆成,与世界合二为一。

在世界各地演绎了一千七百多场的《流浪者之歌》,它本身有着不容置疑的美感,比如灯光的设计。灯光从一束光斜斜照亮从舞台上方匀速倾泻下来的稻谷开始,到结束时一束光斜斜铺满由稻谷画出的同心圆,它始终保持着神秘的氛围,它是黎明的曙光,也是黄昏的夕阳。优秀的灯光师总是在你没有觉察到时已悄然制造变化,在你凝神之际已照进心灵。

林怀民说,他常想起菩提伽耶的阳光。那阳光是他的钥匙,他打开自我的通道,这道路原来是他的,后来成为他人的。他说:“有时候我会想,我如果只能留下一部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希望它在喧嚣的时代里,继续带给观众安慰与宁静,像那穿过菩提叶隙,斜斜照射的阳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