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抛玉引“砖”
◆ 阴刻作品
我先前写了一篇文章,在讲如何扩大玉雕的概念。说实话,这是一个煎熬的过程,因为我想以一个95后的角度去谈谈怎么让玉雕年轻起来,但我每提出一个思路都会被自我否定。我查阅了好多名家的作品,再了解了什么样的雕工是出色的,什么样的材料是上乘的。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玉雕需要有创造力,但刻意的创新不可取。
先分享一个百度知道的提问,开心一下,哈哈。
再分享一个知乎上的问题——“离经叛道”的玉雕,你能接受吗?
我筛选了几个网友的回答:
>>> 网友A:如果让我诚实的回答,那就是不喜欢。因为女人爱珠宝首先是戴在身上,起到美好的装饰、点缀作用。手镯,耳环/耳钉,戒指,胸针,这些都可以成为美好的饰品,除了手镯,其余更是看重设计感。可是一个牌子,干嘛?揣兜里没事儿拿出来瞄两眼然后傻乎乎乐???抱歉,爱不起来。
>>> 网友B:能接受啊,不合主流审美,但是有些挺有意思啊。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和观念的转变,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雕刻风格,有可能会泯于历史不了了之,也有可能大方光彩,甚至跟传统风格分庭抗礼。
>>> 网友C:送我可以,让我掏钱我不要。
>>> 网友D:不能!感觉是对玉文化的一种侮辱!!!
我把“皮卡丘”们具象化一下: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有没有感觉耳目一新,有没有感觉跟先前印象里严肃的玉雕作品不一样?】
回答:的确。
【 那请亲爱的读者问问自己是否会接受这样的作品?】
笔者的观点与网友C相似。观赏可以,但要我掏钱为他买单可能有点难为人。理由呢,同网友A吧!(全凭个人的喜好,喜欢的话就大胆地去尝试。)
再看看一些名家的作品:
◆ 高俊华作品《青花烟雾缭绕》
◆ 王桂平作品
是不是马上觉得玉雕的意境回来了?
我喜欢这样的作品,用料上乘,雕刻精细入微,富有寓意。
在古代,玉石象征着权利。和氏璧的典故大家都不陌生,直接说明了美玉的价值——15座城池。就这蔺相如拿着和氏璧还不换,他觉得秦王是个言而无信的人。综上,和氏璧的价值等于15座城池加君主的诚信。
◆ 陈春荣作品《龙腾》
美玉难得,精巧的构思难得,神仙般的匠工更难得。三个难得加一块儿,使精致优秀的玉雕作品的出现难上加难!
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们把人格化的精神也赋予了玉雕作品。人们常说,温润如玉,玉与“和”的联系早就斩不断了,和即和谐。玉雕作品也要跟随时代的潮流。上面的名家作品就做了一些当今社会看不见的东西,展现了时代少有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感。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方红根作品《佛》
玉雕的题材很明显有一个扩展,不仅仅只有佛教一个宗教的制约。当受难的耶稣也能在玉雕上呈现时,就证实了玉雕的题材可以扩展得更大。艺术家们也能将具象化抽象,做成富有意象的作品。这样的“离经叛道”体现了作者的思考,体现了玉石的价值,体现了艺术与人文。
学院派艺术家们的作品打破了对形象的拘泥。有些看似内容幽默诙谐,但其内涵却是深刻的,赋予了玉雕不一样的生命力。
◆ 王一卜作品《逸》
学院派的艺术家们说:“要把包容性搞好,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来看这个事情。”
玉雕需要传统的思考,因为传统的东西经历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能将意象具体地呈现,包含着民族的哲学思想和美好寓意;玉雕也需要学院派的新思潮,抽象或具象地表达个人的情感。这种新思潮是活力旺盛的,对于玉雕的理解是不同的。
◆ 陈春荣作品——《人中之龙》
这个时代对玉雕来说很幸运。因为可以融合的东西多,可以改变人们对于玉雕艺术的刻板印象。
这个时代对玉雕来说又很不幸。快节奏的社会下,愿意为艺术买单的观众少了。艺术家重要,但懂得欣赏的,有新时代审美的君子更重要。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