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的抽象艺术在西方绘画中诞生之后,世界绘画艺术形式就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当然包括了一向讲究“笔墨文化”的中国画及中国书法,20世纪之前的绘画都注重传统画法,艺术家的画作也是精益求精,然而,抽象艺术扰乱了整个绘画生态,问题来了:如何让自己的绘画雅而不俗?
让自己的绘画雅而不俗
我们是要承认抽象派绘画也属于艺术,用现在的话来讲,艺术就是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现为艺术的东西,就是人的创作技能,抽象派绘画也是人的创作技能的体现,即便是这样,一幅画作也是要注重艺术内涵底蕴的,就好比那句“人要脸,树要皮”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只能高雅,,而不能低俗,简言之,雅而不俗,这样才有欣赏意义价值,雅而不俗的作品才具备感染力,那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绘画作品雅而不俗呢?这是每一个绘画爱好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绘画不只是用手、用眼,还要用心、用脑,
要让自己的绘画雅而不俗,首先:正确合理构图,很大程度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的作品与平淡的作品之间的区别在于构图,要创作出高雅的作品,首先必须要重视构图,构图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上对作者所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从而实现绘画者的表现意图,
简单来说,构图就是为了让画面主题更明了,这样观者才容易明白画作里所要表达的内容,当然了,光会构图还不够,其次,要会写生,写生是一门艺术,在写生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懂得如何取景,学会发现借鉴其他优秀的绘画作品,理解领悟绘画艺术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辟见解,以大自然为师,而不是固执呆板的临摹已有画作,也不是任性亳无章法的“创新”,雅而不俗的绘画作品,是不会脱离生活的,所以,那些伟大的画家,都是一个写生高手。
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自古以来就是雅俗不分。何谓雅?何谓俗?
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俗即大雅,大雅即大俗,视其情境而定,因而雅俗之别并无明确的界限。雅俗从来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身份,甚至不同的人物,都会有不同的雅俗观。雅俗是一组反义词。
雅与俗虽然是一组反义词,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却往往是“雅=俗,俗=雅”,也就是说,雅不一定就是好,俗也不一定就是不好。
绘画作品的雅俗不是用题材、内容、技法来划分。而多指作品的意境、内涵。既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而且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的欣赏眼里也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譬如:同样画山水画的陈子庄和黄宾虹比较,他们的风格、审美情趣完全不一样,谁雅谁俗呢?又如同样画人物画的何家英与朱新建,又是谁雅谁俗。或者都不雅、都不俗?
雅而不俗很容易,但何为雅?何为俗?俗又为何不可?
而且应该要做到“三俗”:雅而不俗,雅俗共赏,大雅大俗。
首先说流传已久的雅俗共赏,大雅既大俗等等,就说明雅俗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尤其绘画艺术中,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情景,都可以表现出雅,或者是诗情画意般的文雅,或者是意境高远的风雅,或者是阳春白雪的清雅,或者是下里巴人的拙雅。
当然,既然有雅俗的不同词语,那么也肯定有雅俗含义之别,俗的含义不止一种,有趣味不高的低俗,也有流行的大众化的通行的通俗,其实俗的本意从人从谷,先民多穴居山谷,形成出习俗。
又俗谓土地所生习也,俗谓常所行与所恶也。汉地理志曰: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
当我们了解了俗的不同含义,也就有的放矢,也才能更好的解决如何让自己绘画雅而不俗,其实这样并不全面,应该说如何让自己的绘画可以有
“三俗”:雅而不俗,雅俗共赏,大雅大俗。
一如何雅而不俗?
这里的俗应该是第一个俗,趣味不高的俗,这应该是首先要解决或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其实这也应该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只要能有正确的三观,能够保持对艺术的敬畏,能够保证对观者的尊重,不过分的追名逐利,也就是常常讲的画如其人,解决自己品行的问题,自然就雅而不俗。
二如何雅俗共赏?
这可能就需要下一番功夫,首先应该学习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能习得一二就可受用不尽,对于古人的名画更要细细揣摩,无论是技法还是意境都是最直接的受益,也应该不忘风土人情,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风俗风格又多样又独特,这是我们天然的优势。
三如何大雅大俗?
说实话,这应该是最难做到的,每个人又会有不同理解,自己虽也心向往之,但也不敢多言,只能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精研画技参悟修行,不过有一个人虽不是画家,却是自己理解的大雅大俗,不知各位是否有同感。
雅和俗的概念本来也没有什么标准,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很多时候就是欣赏者自己的感觉。雅的东西不一定都好,俗的东西也不一定都不好,还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追求高雅艺术是大多数艺术家的创作方向,还是值得探讨一下的。
古人说:文以载道,画见其心。文化底蕴是决定绘画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现在画坛乱象丛生的关键所在。
陈履生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艺术家读书是天经地义的简单事情,怎么就成了问题了呢?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艺术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责任是缺失的。我们只是把画家当作一种职业、一份工作、一个仅仅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劳动者。这种价值判断的标准,毫无疑问是偏离艺术本体的。”
这就是当前太多的绘画作品俗不可耐,高雅缺失的直接原因。
确切地说,急功近利的思想正侵蚀着太多艺术家的创作方向。传统功力不容易训练,学问更需要时间的积累。尽管董其昌的人品问题存在着诸多争议,但是他对艺术研究的表述还是很值得借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可以这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让绘画作品从低俗走向高雅的必经之路。古人最为注重的东西,现在的艺术家却迷失了方向。
不客气地说,现在的很多国画作品也被素描式的皴擦代替了中国画笔墨的线性和墨与色的韵味,徒留描摹的粗俗鄙陋。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不能再盲目吹捧了,应该适时地当头棒喝才行。
画家简介: 张大悲居士,俗名张运发,为号戏墨草堂堂主,幼时遭母遗弃,由祖母抚养成人,十多岁到阳朔腾姣庵出家,法名大悲.初中时手绘人民币乱真,为此受到拘三日,曾在粤东东方红艺术学校学习油画,精通书法.现为专职画家,有国家颁发的画家职业资格证书,早年参加过多次画展并获奖,张先生因摒弃世俗虚名,视证书为垃圾弃之,不复存焉,实属憾事。
自古以来,收藏字画就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有生活,有品位,有艺术涵养的人才会收藏字画,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有价值才去收藏的,极少的一部分纯粹是附庸风雅而已。收藏家也可以通过经常学习、研究,与别人交流经验从而成为一个鉴赏家,鉴赏家能够了解书画的价值如何——书画家是否具有思想和人生境界。书画是需要内外兼修的,透过字画可以观其行、观其性,这种比较高深的鉴赏能力并不是许多人能够达到的。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