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机构 >

扬州非遗丨高志明:四十年如一日,小方寸里打造大天地

2019-10-13 16:06:04

用毛笔写字、画画不是稀罕事,用刻刀篆刻印章也很常见,可你能想象用刻刀在竹板、牙板上刻出山水画、古诗文,而且韵味十足、层次分明吗?走进非遗,传承文化,本期的“扬州非遗”,我们就来了解了解这种刻在竹板、象牙板上独具风采的“扬州浅刻”。

高志明

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竹刻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来到高志明的工作室时,他正在指导徒弟朱学芳。师父讲得耐心细致,徒弟听得认真专注。朱学芳说,绘画是她的业余爱好,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高志明,惊叹于他能以竹为纸,以刀为笔,书写绘画,所以决心拜师。一年多学习下来,朱学芳感觉自己离入门还有不小的距离。朱学芳说,难的地方就是刀法,要能够体现出深浅的变化,绘画难在构图方面,书法方面也很有讲究,在竹子上刻这么小的字,要把书法的韵味体现出来,这需要一定的功底。

扬州浅刻,扬州八刻技法之一。在象牙板和竹板上进行浅刻,所呈现出的画面全凭手上的刻刀。刻刀的宽窄、深浅、粗细、长短、浓淡等,对应着绘画上的皴、擦、点、染、抹等手法,墨色干湿、浓淡变化都可以通过刻刀表现出来。65岁的高志明已经和浅刻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四十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师父的浅刻作品时也非常惊叹。那时,中学毕业的高志明进入扬州工艺美术厂当学徒。因为有一定的书画基础,厂里便将他推荐给了扬州浅刻名家黄汉侯。高志明说,从学字开始,一笔一划,一点一横,每天都临摹四张纸,大概两百个字,对于用笔结构、用墨用水,老师都一一和大家传授。

高志明回忆,最初师父没有急着让他学习浅刻,而是要求他先练好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练习后,师父才正式传授他浅刻的技法。高志明告诉记者,师父首先给大家一把四棱刀,刻书法的时候,虚实浓淡、转折,都能很自如的像毛笔一样的表现在竹板和牙板上。一个字刻的有没有精神,就通过刀、手、指,到腕、肘以及腰部发力来表现。

高志明感叹,想要真正的做到以刀代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说,一般刻字,要四毫米以下,一厘米刻两个字就已经很大了。那个时候刻竹板子要一个礼拜,刻坏了就继续练,一遍、二遍、三遍、四遍……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有字的地方都刻上去。

四年的时间,高志明不厌其烦地在一块块竹板上练习刻字。1976年,黄汉侯因病逝世。厂里安排让他跟吴南敏继续学艺。高志明说,吴南敏老师除了刻字以外也擅长刻山水、梅兰竹菊,但更多的是刻山水画。

高志明坦言,要将中国画从宣纸移植到竹板和牙板上,难度极大。他说,笔是软毫,宣纸也是软的,软的对软的,硬的对硬的,有本质的区别。特别是表现水的感觉,难度比较大,因为宣纸有自然晕开的过程,竹板和牙板就没有自然晕开,但是要追求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就必须要追求水的趣味,水的趣味需要通过不同的技法以及刀的深浅、力度、角度来表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浅刻中的刀极为重要。除了恩师黄汉侯赠送的一把刻刀,高志明的每一把刻刀,都是自己亲手打造的。高志明说,有些刻刀就是用来刻线,表现一些建筑,如亭台楼阁等,还有些刻刀用来表现大面积的山石的皴法,因为书法和绘画里有中锋和侧锋。

有了好的刀具,再配上精湛的技艺,高志明的浅刻之路越走越宽。1988年,他的牙刻作品《维扬古渡》一经问世,就赢得圈内一致好评。2010年,牙板插屏《虹飞天堑》入选上海世博会。在很多人看来,象牙质地细腻,牙刻作品相较于竹刻作品更为精美、华贵。可在高志明眼中,竹刻更具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近些年,象牙制品被禁止交易后,高志明更是一头扎进了竹刻的世界里。高志明说,竹子原料带有微微弧形,弧形可以拼接起来,因此可以刻比较大的场景,同时竹子有微微的发红,对章法比较好表现。

扬州浅刻,一直都是着色的,高志明则思考如何用原料的本色来替代后加的颜料。除此之外,他还尝试利用手中的刀锋,在竹片或牙板上刻出细微如毫的线条来。通过几十年的琢磨研究,高志明终于能利用刻刀力量的变化,不着墨色,尽显水墨韵味。数十年功力于一技,高志明为此种刻法取名“清刻”。高志明告诉记者,清刻更高雅、高洁,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其实里面已经刻了很多的书法和绘画。

小小的竹板、牙板上凝聚着高志明太多的心血。令他欣慰的是,自己当初称之为“神技”的这门浅刻技艺,如今正被像朱学芳这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并学习。为了让他们能够尽快上手,高志明费了不少心思。高志明说,每个人的角度和切入点不一样,有的从书法开始,有的从篆刻开始,有的从绘画开始,总体来说就是一个中心,为牙刻竹刻服务。

高志明坦言,浅刻这门技艺需要扎实的书法和绘画功底,更需要勤学苦练。短期内是看不到经济回报的。他说,年轻人要为生计奔波,不知道能不能像他这样坚持下去,因为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高志明说,刻竹可修心,能够修出一种淡泊名利的心境来,还能从中体味各种情趣。他认为,这也正是浅刻的魅力之一。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这样的传统技艺。

来源 | 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 | 朱蒋慧、蒋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