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机构 >

《转山·转山——林良丰山水画展》林良丰山水画赏析

2019-12-23 19:44:34

由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厦门佰翔海丝盛业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联合主办,厦门南普陀慈善会、厦门晓春艺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转山?转山——林良丰山水画展》,于12月12日在海丝艺术品中心羲缘楼艺年空间展厅举办。此次晓春艺苑作为协办,以新媒体方式特别策划了一场林良丰山水画学术研讨和赏析的对话,与广大爱好者共同分享。

中国山水画作为东方艺术最具代表性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角色,一向给人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诗情画意、咏物言志的超然之感。山水画已延续了千年,它如何具有时代性,如何在既定的框架规则里探索出新的面貌,深入浅出地演绎山水画的真谛,使更多中国山水画爱好者,除了传统绘画形式,有更多、更新、更具时代性的作品分享交流,这是当下的一个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林良丰的“转山?转山”里的艺术世界。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林良丰以国画教师、山水画家身份为人熟悉,到后来以山水画、佛造像绘画为人所知晓。此次“转山·转山——林良丰山画展”的举办,呈现了他近20年来对山水画的思考探索,让观者深切感受到他深厚的传统功底与大爱情怀。在这次展览中,我们摘录了有关学者、收藏家、艺术家对林良丰作品的观感,以新媒体的方式共同探讨交流,分享真知灼见。

许武扬

晓春艺苑联合创办人

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副秘书长

大家好,很荣幸作为协办单位参与海丝艺术品中心举办的“转山·转山——林良丰山水画展。良丰先生是张晓寒老师的得意门生,然先生的山水画得张老师之画境,而非承其技法。他的中国山水画于笔墨挥洒里见传统,于画中留白处显功夫。画面苍凉雄廓,赋色琉璃斑斓、境界寂静祥和,具有强烈的时代面貌和个人风格。一般看来,画中空山无人似苍凉宁静,然诗画结合通篇细品,可在其中窥见他对生活、对艺术的修行成就。

他有这么一段诗是这样写的,”草甸上的朵朵小花,满是露珠华光。泥泞的小路,穿行在古木森森的林间,架在险坡危崖的边缘。冒着雨,一步一趋在这一尘不染的海子间、在这冰峰环抱的神山间。衣冠已湿透,心身皆淸凉。”艺术源于生活,也体现于生活,幸福与满足总在不经意的刹那间。他在美国洛杉矶、纽约艺术联展期间,写下了这段“聆听着潮汐的声响,我把远方眺望,可否有吉祥的音讯传来?凝视着堆雪的浪涛,我把远方眺望,可否有宁息硝烟的良策?当从浩瀚的宇宙里把你赞颂,有谁知道这蔚蓝星球的居民竟也苦难深重!平等、自由、公正、人格、博爱,我们在一起。”家国情怀,鱼水交融,这一切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在他的题画诗里,我想这便是他的生活哲学和艺术思想。所以我认为“转山·转山”不仅仅是对山川的敬畏与膜拜,不仅是对艺术的思考与追求,更是独立人格之映射。

童赛玲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创作处副处长

林良丰的山水画墨色并重,以色为主,以墨为辅,并借用西方艺术语言,和谐、融洽地表现含蓄的东方艺术意境。其画作既抒情,又有张力;既有丰富色彩,又有生动墨韵;既有西方绘画强劲的视觉冲击力,又有东方绘画宁静的文化内蕴,创造了一个幽寂典雅、诗情禅境的山水世界。

乔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作为山水画家,林良丰同样面临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冲突,但是他有强烈的解决冲突的动机,从近年的作品看,林良丰的个人风格已形成。他自诩为行脚僧,他可以体验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情,洗涤在名利场沾染了一层灰尘的心灵。在今天,许多艺术家离生活的现实越来越远,心满意足于花样的游戏。林良丰能够主动地寻找,师造化,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他的创作意图显然不再过多纠缠于笔墨本身的情趣,他力图寻找最适合于自己内心情境的造型语言来完成自己的艺术表现。在色彩方面的突破尤为突出,突出色彩自身的造型魅力,象他这样用色的山水艺术家不多,用中国画去画这样的意境就是创新,而能够画好太不易了。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里说“身即山川而取之”。林良丰是一位具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他知道,作为山水画家,走进真实山水是个人艺术发展的必要。

赖勇军

龙岩学院教师

中国山水画的色彩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当代山水画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十年来引起不少画家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家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运用得好的却极少。要么象水彩,要么芜杂乱用,要么不伦不类极不自然。生宣受墨不受色,大量用色往往易平易灰,吃力不讨好。良丰用色却无此弊,画面丰富而统一,随意境不同而变化,大胆运用传统山水画很少用的白色,很少运用的复色调与重叠技法,不拘泥于国画色谱,不牵强、不生硬、不失笔墨韵味,确实难得!可以看出,他的用色是从自然中来,因为传统的“随类赋彩”在缤纷的大自然面前显得不够用了。良丰先生很善于从平常事物中见出意境,取材宽,没有沉重的哲学思考,没有突出的主题包袱,没有缜密的逻辑推理。笔调轻松率真,不卖弄技巧,一切看上去都那样自然,很象一首首抒情小诗,一支支浅唱低吟的小夜曲。在这禅境后面,我看到的是他对自然人生的诚挚热爱,对世间万物怀抱的广大的同情心。

陈墨

鉴藏家·厦门市巨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评说良丰兄的画,是一件既具挑战又极畅快的事儿!挑战在于,如果只是说画作,说技法,恐怕断然是盲人摸象,根本说不清全貌,更罔论说透。畅快在于,他的画实在是蕴籍丰富,里面的好多个点都可能触发我们对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等等主题的思考乃至争论,虽然,他本意可能并非如此。

西方的晢学,以及哲学决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及其方法论,都是二分法。即认为世界是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在艺术领域,也就自然地分化出独立的人格与画格。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之后,随着人本中心思想滥觞,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家,其扭曲的人格,与其罕见的画才,形成令人惊愕的并行存在与分裂。

东方的哲学,几千年来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世界与我,不是二,而是一。“境由心造",“心外无物"。因此,东方可以称之为伟大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在伟大的人格力量支配之下的精神创造,人品与作品是合二为一的,你的人品达到什么境界,你的艺品也就达到什么境界。对此,弘一法师“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是最为真切的心声披路。我们常常因为太多的关注良主兄的作品是如何如何的“美”,反而忽略了他的为人的“真”与“善”。

戴礼舜

鉴藏家 福美术馆馆长

他善于用恬美的色彩诠释大自然的壮美与肃穆,寓动于静,尺幅之中表现出造化的处处生机,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禅悦。如其作品《云影克孜尔》一图,纯用赭石与淡墨层层烘染出云影下的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静静的山崖空无一人,似乎在诉说那逝去的远古辉煌。《一弯新月醉鸣沙》则是用流动的笔触,抹出西风吹拂下黄沙的飘忽,当空的一弯月牙泉静静地嵌在无垠的沙漠中,鸣沙有声,新月无语,旷古的幽思折映出丝路的繁华。《北国春雪》,几何形的山峦纯用水墨扫出,横亘在画幅的中央位置,白石黑山。简练之极,一条解冻的蔚蓝色小溪,缓缓地流淌在画幅的下部份,透着春的息讯,带来大自然的无限生机,而《圣域祥云》那重重叠叠、无边无际的崇山峻岭,奔腾浩瀚的雅鲁藏布江水,映出高耸云端的绵延雪峰,更是山河优美、天地无私的回响。观赏林良丰的作品,你能体味到那鲜明色彩下所蕴育的东方文明的幽幽情愫、天人合一的意境。

甘晓

四川省博物院副院长

我跟林老师相交近30年,从林老师初学绘画的初期开始,一直到现在看着他慢慢的走过来。林老师是以中国西部的名山大川作为背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水墨赋彩相结合,使我们的山川显得非常的雄伟壮丽,同时又感觉到林老师的绘画非常的宁静,非常的儒雅,非常的干净。我们说从绘画可以看一个人,看一个画家。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林老师的绘画技法这种灵气,来源于自然,来源于他的努力。他几乎是跑遍了全中国,我知道他去西藏,去四川的甘孜阿坝,不知道有多少次,非常的艰辛。当时有一次我们一块在昆明,到昆明我们去了香格里拉,到了香格里拉林老师就跟我分手了,他说你们不要管我了,你们回家了,我要单独一个人走。攀梅里雪山,一直自己一个人一步一步的走,所以他今天的道路能够非常的宽广。

陈秀卿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良丰的画笔划简练,然意境清净,故画面旨趣较高,意本是人之意,属于主体的意识形态中的理想、情感、意志之类,良丰的“意”可在《心印》一画里品出。他追求的应是碧潭清皎洁的“意”,中国艺术强调意境,要言有尽而意无穷,强调心意与物意的想契合。“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一切有眼力的艺术家都应在艺术品深处求得更高的意蕴。

林峰

广西书画院副院长

我跟良丰认识也很久了,良丰是一个极具特点的画家,很有特点,他做人也很真诚,很豁达很善良。良丰的画我认为有三个特点是非常鲜明的:第一是真诚,你看它的山川,你看他的画里面没有我们传统的那种概念似的符号那么多,这点非常难得;第二就是他的画色彩很丰富,并且有一种宗教式的那种富丽感,这个是非常难得,这跟他长期笃信佛教,追求本心向善有很深的关系;第三就是大家看他的图示,他的图示大多数都是平阔的山川,也是他内心的写照。就像我的两位同道他们说的,一个灵气,一个是内心的干净。他的那种平阔的山川,没有过多的细节,但是他用很轻松的笔墨,艳丽的这种色彩,画出来的东西很纯净很苍润,非常难得。

李洪涛

原上海朵云轩副总经理

林良丰老师,我们已经神交20多年了,感觉林老师这些年在天地山川之间吸收了这么一种灵气,因为我自己从事这个行业有40余年,所以感觉林老师越来越有种灵气在里边。

张秋鸿

广西大盛行拍卖联合创始人

张晓寒美术研究会副会长

林老师作画时胸中锦绣,笔走龙蛇,用笔自由流动,富有韵律。常见他入纸时,逆笔推毫,摇曳起伏,信手游走于山间沟壑与流水草地间,如曲如诗,沉着痛快。皴擦点染亦全局兼顾,指东打西,笔未歇、眼已移,随处入画笔。观时亦心潮涌动,深受感染,如沐交响乐般地感染……

马文国

中国武术协会常委、著名演员

对于书画的品评我算不上专业,但还是从林老师的画作中感受到了一种空灵之气,或许正好与心中的那份禅意不谋而合,无论是山水还是佛像,色彩清淡而随心,笔法简洁生动,偶有书法之纤细笔毫熔铸其中,让山水和人物陡然有了一股升腾而起的活力与生机。他的山水画在空净之中善于留白,把让人浮想联翩的禅境展现的了无痕迹,无须多少刻意的笔墨,却在疏密轻重的自由转换里把山水的韵味勾勒的此起彼伏,让山水有了灵性,若人,若仙,若佛。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林老师游历山水之后的一种“再现”,一种对山水和人文精神的艺术“还原”,一种对自然的大爱,一种寄情山水和向往自由的写照,一种融入到灵与肉之间的痴迷和洒脱。

林良丰

著名画家

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会长

非常感谢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以及在幕后支持的朋友们,再次感谢他们为“转山·转山”山水画展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下面,就此次画展和中国山水画的关系,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

山水画自隋滥觞,其时人大于山,只作配景而已,及至唐分科独立,而后成为主流。两宋时期,山水画技法法度完备之鼎峰,入元水墨逸气直抒胸臆,文人画盛行。晚明四僧异军突出,吴浙天下。清承前启后,皆是无数高峰矗立艺坛,吾辈深陷承、破、立之困境,这也是每个时代画家的课题。既师古人之法,又不为古法所约束,不为古法所约束又创不离血脉因素的自我面目,千百法则,如何审视?佛教有言“命自我立,如何立命?”深入造化,尊受蒙养,一意孤行,以真情实意入画,则相去不远。

我执教美术院校23年,深知传播艺术法则、理念及激发个体艺术原则的重要性与前瞻性。艺术并不是个体的引力,而是兼具所处时代、审美等多个领域的思考。我赞美造化,因为我深深并由衷感觉到这是我的归宿,是我艺术的源泉。我向往自由之生活,亦向往自由之艺术,身心的自在,灵魂的不依附,乃至言行由衷。

中国山水画家,应有心包太虚之胸襟,有为造化代言之初心,有对山川膜拜之敬畏,这是山水画家首先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人生的境界有物质的、精神的、灵魂的,我认为这契合艺术的境界,当你尽其所能,描绘对象的形态时,便是物质的表现。而当你通过这一描绘,传达你的思想,这是精神的层面。而到了你笔随心使,物我相融相化,见山还是山的时候,这是灵魂的境界,如是跃上一个台阶,便是宗教的境界了。

我画山水,自由为第一要义,独立人格,情景相契,不为外因所惑;造化无违,心手相契,不为成法所困;专心致志,我自为我,不为时流所逐;毁誉由它,一任天真,不为名利所动,如此,可以自在矣!

最后,感谢主协办单位和朋友们对此次展览的支持,也非常感谢诸位朋友对我艺术创作的圈点和鼓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