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谈美》,是在中华民族国难当头的1931年写就的。诚如他在该书开场话中所言,“刺耳痛心的新闻不断地传到我这里来”,中国实在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了。而偏偏在这种时候,如此危急存亡的年头,朱光潜先生思来想去,决定写下这么一本小册子,只谈美。
这不免使人诧异,如此境遇何以还“谈风月”?朱光潜先生回答到:“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言下之意是,艺术并非酒足饭饱之后的无足轻重的消遣,恰恰相反,它事关我们的人生。偏偏是在紧迫、危难的时机,我们反而需要艺术,来实现一种超脱,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
01
叔本华哲学中的艺术观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与朱光潜先生的看法不谋而合。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用其睿智洞穿了人生的苦难本质,这种苦难几乎无法摆脱,艺术是为数不多的一条出路。
叔本华本人是悲观的,同时又是富有艺术性的,音乐大师瓦格纳,特地将自己的音乐名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了叔本华,而文学家卡夫卡这样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该无条件地阅读他的著作了。”毋宁说,艺术是叔本华为悲观的人生寻求的一条出路。
在叔本华眼中的人生,到底是如何悲观的?而艺术,又如何帮我们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这种悲观中解脱出来呢?
02
叔本华的悲观:作为意志的奴隶的人
叔本华认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其实并不是理性的,而是受意志(wille /will)驱动的。意志才是人真正的本质。
什么是意志呢?可以说,意志就是一股强烈而盲目的欲望。叔本华这样比喻过,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瘸子,背负着一个能为它指路的亮眼瞎子”。这个亮眼瞎子,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它本身是孱弱无力的,需要被意志带着跑。
只要我们仔细反省一下我们的种种行为,我们就能察觉叔本华的智慧。比如,我们总是有了想买某件东西的欲望,然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欲望寻找合适的理由;我们总是一眼就爱上了一个人,再用一生思考自己为什么爱他;我们也总是不由自主地熬夜,然后再为熬夜找借口……
可以看到,意志永远是先斩后奏的,而理性永远是意志的马后炮。我们以为我们的行为都是有理有据的,但这其实是假象,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不知不觉成为了意志的奴隶。
意志是不知疲惫的,也永远无法满足的,叔本华称之为“生命意志”(willezum Leben),一旦人被意志所奴役,人生就将陷入“欲壑难填”的境地,生命的痛苦与悲观也就由此而来。
叔本华曾经将意志比喻为“伊克西翁之轮”:伊克西翁是古希腊的一位国王,因为追求天后赫拉,惹怒了天神宙斯,而被绑在一个轮子上,万劫不复地旋转。这个比喻的意思是:人仿佛伊克西翁一般,被绑在了意志的轮子上,被永不满足的意志绑架着,被迫一生不停地旋转。
当意志无法满足时,人就陷入一种求之不得的痛苦中,如同《诗经》中描写的,追求心上人而不得的描写那般:“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而即使意志偶尔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也只能让人陷入无聊的境地中,如同失去新鲜感,囿于日常琐事中的老夫老妻般,不免要感叹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运动”。他说:“人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当人们把一切痛苦归于地狱,那么剩下来属于天国的只有倦怠。”
可见,只要为意志所奴役,人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于是,叔本华说:“意志必须以自身喂饱自己的馋吻。人世的追逐,焦虑和苦难都是从这里来的。”
03
艺术之为出路:解除意志的奴役状态
被意志所奴役的人,归根到底有两个特点:一是眼界狭小,狭小到只能注意到自己身上的强烈欲望;二是功利性强,于是始终疲惫不堪地追逐着名利,计较着利益得失。
眼界狭小和功利性强,是人生的境界太低的表现。当人的眼界拓宽时,眼里便不再有自己,而有了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当人收起功利心时,便可以在追逐的路上,欣赏路旁的无限美景。这是一种摆脱了意志的奴役的更高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只有艺术才可以达到。
朱光潜先生美学理论的核心,便是“人生的艺术化”,唯有如此,人生才能幸福。
叔本华在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对艺术的作用做了集中的探讨。在审美体验中,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区分便被扬弃了,人暂时地失去了时间感和空间感,甚至失去了自我,而专注地沉浸在纯粹的美的体验中。
孔子曾因为沉浸在音乐中而“三月不知肉味”;贾岛曾因沉浸在诗词中、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而冲撞了韩愈的马车;宋濂也曾因沉浸于文学,感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正是艺术,使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儒几乎忘记自身的存在,也摆脱了欲望的囚笼。
可以这么理解,如同一滴水滴落进了大海,水滴仿佛失去了自己,但与此同时,仿佛整个大海都是水滴本身。在这种状态中,人生的境界就被极大地拓展与提升了,人于是超脱了自身的“小我”,超脱了欲望,也超脱了意志。也就是说,破除了“我执”,达到了中国哲学中所讲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不会再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会再计较利害得失,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因为艺术是纯粹的,正如康德所讲,是一种“无利害的愉悦”,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者如叔本华自己所讲:艺术就是非功利的绝对静观。
正是因为艺术的这种属性,生命的境界才得以提升,从永无止境的“伊克西翁之轮”和“人生的钟摆”中解脱出来,可以心怀宇宙与苍生,有条不紊地安排好自己的人生,甚至将世界和人生当成艺术品。
叔本华的艺术观,被后来的伟大哲学家尼采继承。尼采受了叔本华的启发,将审美提到了极高的艺术地位。在这里,艺术和哲学汇聚在一起。可以说,艺术是人摆脱意志奴役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整个作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的最高境界,也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04
开启自在之门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的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朱光潜先生谈到的这种“俗”,在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在一切都变得“快餐化”的当今,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现代人的物质诚然较先前丰富了许多,但“丧”文化反而盛行,抑郁症患者的数量反而有增无减,这无非是越来越多的人被捆在了“伊克西翁之轮”上,陷入了“人生的钟摆”中。
比起追逐经济发展速度,追求物质丰盛,用艺术来提高生命的境界,让人过上幸福的人生,或许更为紧迫一些。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