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柳青和她创作的布贴画。
绘制好布贴画模板后,每个图案都要剪下来分别制作。
屠柳青将制作好的布贴画部件拼贴在一起。
几块小布头,通过剪、裁、粘贴,一双灵巧的双手便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年近古稀的河北省民协民间艺术家屠柳青,一位布贴画达人,退休后偶然的机会迷上了这种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没想到就如痴如醉了十几年。□本报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走进屠柳青家不算宽敞的客厅,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艺术的世界,一幅幅布贴画占据了这间小屋的大部分空间。茶几上一盘鲜嫩的草莓格外吸引人,伸手去拿才发现是用布头做成的。“这是我看电视的时候用剩布头做的,没想到还挺逼真的,好多人刚开始都当成真的了。”屠柳青笑着说。古老的民间技艺布贴画是一种古老的贴补工艺,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1000多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它充分利用了布的不同颜色、质感和纹理,通过剪、裁、粘的手法,拼接成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图案。”屠柳青介绍,布贴画的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具有木刻版画的立体质感,是我国民间常见的一种手工技艺。布贴画在民间流传已久,明清时期多为家庭妇女做针线活儿时用在腰兜、鞋子、衣服、小孩帽子以及家庭日用品、装饰品等上面的装饰,造型多为花鸟虫鱼、吉祥图案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布贴画经过一代代传承后,逐渐演变为现在以布为原料、单独构图的民间艺术品,其题材也变得丰富多彩,主要有历史名画、戏曲人物、民俗风情、自然风景、花鸟鱼虫和动物图案、古代侍女、梅兰竹菊等,现在也有人进行卡通画、抽象画的创作。偶然之间的邂逅今年69岁的屠柳青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我最喜欢看大人在门帘、蚊帐上画各种图案,也特别好奇,总想着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在布上画画。”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屠柳青在报纸上看到布贴画介绍,立刻对这种传统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与布贴画自此结缘。她想方设法找到制作布贴画的非遗传承人贾聪英老师,向她请教学习。从此之后,屠柳青在制作布贴画的路上越走越远。屠柳青说,布贴画最基本的特征是写实和造型变化的统一,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再融入自己的情感,通过画面来表达,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完成一幅布贴画,最困难的不是剪贴过程,而是构思和选材。”屠柳青说,有时制作一幅画,要在脑海中构思很长时间,才能开始动手。这时要先把模板画好剪出来,然后在模板上粘上海绵,再把精心挑选的各色布料粘在海绵上,再组装粘好布料的零件,最后进行一些装饰,一幅布贴画才算基本完成。“每次制作布贴画都需要对色彩进行构思,哪怕是同一个模板,都可以拼贴出不同艺术风格的画作。”传承路上的坚守屠柳青介绍,布贴画所用的布料数量不等,要视画面复杂情况而定,少则数片,有的则用数十片布块拼接而成。“这些小布块,只能分别制作,而且全部手工制作,因此制作周期较长。同时,布块的裁剪大都凭借手感和经验,同一主题的作品制作出来,每一幅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屠柳青制作布贴画的过程中,老伴儿从一开始的全力支持到现在与她一同创作,夫妻二人分工合作,其乐融融。“我和老伴儿一起交流制作体会,一起画模板、挑选布料,合作得非常好。”屠柳青说,两个人一起研究、一起动手,可以迸发出更多灵感,也加快了作品的制作速度。在制作过程中,屠柳青对布贴画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坚定了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的信心。据介绍,多年来,屠柳青和老师贾聪英一起,多次参加省、市、区举行的非遗展演活动,同时走进博物馆、走进中小学校园,向市民和中小学生介绍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布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现在,屠柳青的布贴画作品题材越来越丰富,有四大名著、金陵十二钗仕女图、十二生肖以及各种民俗内容,有的作品还被外国友人收藏。疫情期间,她还创作了《抗疫图》,准备捐赠给相关部门。“布贴画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又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生活。”屠柳青说,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喜欢上这种民间技艺,把这种民俗文化好好地传承下去。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