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参观展出的坤宁宫喜字门。新华社发
符望阁漆纱
金瓯永固杯 新华社发
本组文/综合新华社、中新网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宫博物院10日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以450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动展现紫禁城六百年走过的风雨历程。
展览分为“宫城一体”“有容乃大”和“生生不息”三大主题,通过18个历史节点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的概况,方便观众感受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
看点1
多件文物首次公开展出
尽管不是一个以展品等级取胜的展览,但该展还是呈现了不少亮眼的文物。
首次现身的符望阁漆纱是一种特殊织物。这件漆纱原先镶嵌在宁寿宫花园符望阁一层的栏杆罩上,正反面皆有相同图案装饰,又能完全透光,精美异常。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制作工艺久已失传。
符望阁所在的宁寿宫花园是乾隆为自己“退休”后打造的专属宫殿群,里面的一砖一瓦都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工艺巅峰水平,其规制几为一个微缩的紫禁城。
1773年,南方匠人们织造好十余片漆纱,千里迢迢送入故宫,成为符望阁里的“纱窗”。作为纱窗,漆纱既要保证透气透光,还要保证坚韧耐用。经过现代科技手段探测,符望阁的漆纱由纱芯层、纸样层、贴金层、打底层、晕染层和勾线层六层组成。“展出的漆纱就是其中一片。这是它两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古建部副研究馆员、策展人张杰说,因其脆弱的表面状况,以后也很难有机会再公开展出了。
看点2
金瓯永固杯占“C位”
纵观整个展厅,乾隆朝金瓯永固杯可能是最引人注目的,被安置在午门正厅中央位置,可谓“C位出道”。不过这只璀璨金杯的出现,也不是为了亮宝,而有其特殊意义——作为紫禁城宫廷生活的一件物证。
450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的选择,只有一个标准:能否深刻反映紫禁城本身的变迁。因此,那些千古名画没有出山,而反映明代紫禁城建筑格局的《徐显卿宦迹图册》《瞻基行乐图卷》出现了,颇具证史的文献价值;那些价值连城的玉瓷珍玩没有亮相,而斑驳残破的凤阳明中都宫城城砖和残存仅一角的南京日晷来了,它们标记了明代都城的时空流转。
东雁翅楼展厅呈现了紫禁城近100年来的变化,这是紫禁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从宫廷深处转身为面向公众的博物馆,一系列围绕故宫发生的事件,折射了国家的百年巨变。
紫禁城大事记
●1416年(永乐十四年)
明成祖朱棣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
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
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459年(天顺三年)
营建西苑。
●1735年(雍正十三年)
乾隆帝即位,此后60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911年
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25年
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三大主题展厅
宫城一体
地点:西雁翅楼展厅
内容:通过3个历史节点,讲述北京皇宫营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内布局的改变。
有容乃大
地点:午门正楼展厅
内容:通过8个历史节点,讲述清代的10位皇帝为满足其理政、寝居等功能的需求,在不改变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重修或重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
生生不息
地点:东雁翅楼展厅
内容:通过7个历史节点,讲述昔日皇宫成为博物院后发生的故宫文物南迁、中轴线建筑测绘等事件。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档案以及实物展品,呈现了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以来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发展过程。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