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机构 >

小粟说展第五期丨文字证源:刘海粟书法研究展之临摹名家作品与书风孕育艺术融合之路

2020-09-18 08:47:09

刘海粟美术馆推出“刘海粟研究”长期陈列展系列之二——文字证源:馆藏刘海粟书法研究展,欲从中华文明之文字界定的书法艺术着眼,由海老书法发展认识研究入手,试以梳理中国传统的书、画、印诸艺术与文明本源的系统关系,及诸艺间交互生发的关系特质。

依据海老书法发源和学习成长进程为线索,综合其中西绘画与艺术教育,试图初步厘清书法,在其一生的多元艺术成长和成就中的作用、贡献和意义。承续馆藏系列研究展的具体而微,以海老一生志职与诸艺术生发的渐次展开的方式,小中见大,探索海老于艺术史与社会史的意义,以反观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转型的百年沧海大时代。

上一期小粟说展我们主要讲述了刘海粟与康有为跨越百年的师生情谊。刘海粟早年拜入康有为门下学习书法,而后随着阅历的丰富,刘海粟逐渐打破了“康体”的藩篱,在临习过程中取诸家之长,接近帖学,学习怀素、米芾、苏东坡,渐渐摆脱了康体书法的影子,走上了创作之路。

刘海粟对传统的吸收一直是临习与创作相见并行的,通过本期小粟说展介绍刘海粟书法学习生涯中临摹名家之作《临东坡行书》与《临米芾行书》这两个案例,领悟刘海粟在临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书取法,更使他走上了书风孕育的艺术融合之路。

文字证源——刘海粟书法研究展刘海粟临摹名家作品

《临东坡行书》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刘海粟对于苏东坡的钟爱,还得从其名“海粟”二字说起。刘海粟在十七岁那年创办上海美专时,为自己取名海粟,“海粟”二字是从苏东坡《前赤壁赋》的“渺沧海之一粟”中截取。而他对苏东坡的熟知,则来自于姑父屠敬山的影响。屠敬山是近代知名学者,他很崇拜苏东坡,常带儿时的刘海粟到东坡书院故址,讲述苏东坡11次来常州的史事,讲述苏东坡辉煌与苦难并存的一生,为刘海粟解读前后《赤壁赋》,评论苏东坡的文思与才情。刘海粟也由此耳濡目染,对苏东坡其人、其文、其书皆熟稔于心。

《临东坡行书》 刘海粟1942年纸本书法

127.6×32.4cm×4刘海粟美术馆藏

这幅刘海粟四十七岁时所临苏东坡行书《黄州寒食帖》,可谓形神兼备,在吸收原作恣肆奔放之风与清雅书卷之气的同时,又参以己意,落笔轻松自然,不拘泥于小节。笔势既有苏字的形貌风姿,又融入了碑学的雄健沉厚,彰显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临米芾行书》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米芾能诗文,精鉴别,擅书画。书法得王献之笔意,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尤工行、草,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临米芾行书》 刘海粟 1981年 纸本书法

67×274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这幅刘海粟八十六岁时所临行书作品,内容出自米芾《蜀素帖》中的《重九会郡楼》诗。《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书帖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刘海粟在临写过程中,既吸收了原作灵动变换的翩翩风姿,又将自身雄健厚重的力道汇于笔端,行文洋洋洒洒,大小错落,墨色层次分明。同时,作品并未拘泥于原作的形式法则,而是打破了原有格界,将行距与文字大小随意安排,时出几个草书,可谓天然浑成,别具一格。

《孙中山故居》 刘海粟 1982年 纸本设色

67×136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观刘海粟八十岁以后的书法作品与题跋,其书风格调趋于稳定,通过几十年的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朴茂遒劲、雄浑洒脱、纵横恣肆。作为一名学养深厚的大家,他通诗词,精书法,讲究书画结合,不论章法布白还是笔法融合,在其绘画与题跋中均相得益彰。他常以古籀、狂草笔意抒写物象,因而显得格外苍莽劲健、古意盎然。海老最后所呈现的油画,中国画,书法的大美生涯,终于凝炼和统一于其横辣沛注的书法之线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