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水仙图》,局部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撰稿人/ 林妹妹、图/北京华艺国际
「石渠宝笈,帝王翰墨」
华艺国际,大美之夜
自鼎定中原以后,有清一代,诸帝王都致力于满汉融合,力倡儒家文化,如举博学鸿词科,收罗在野遗贤,开办“经筵”,习“四书五经”,礼遇汉人士子等,同时书画等文人雅事,也或身体力行,或遍处搜访。又“上行下效”,词臣国势承平,皆以“艺事”为澄怀、明志之道,表"爱亲忠君”之念,朝野遂呈一派盛世气象。
类此“尚艺”时风,尤以康乾嘉时期为甚。其中,康熙皇帝自幼饱读诗书,可谓文治武功,其万几余暇,也怡情翰墨,视董其昌书法为圭臬。蒋良骐《东华录》载:“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
而雍正皇帝仰承家法,仿学康熙御书,反复临写,亦是笔耕不倦。乾隆皇帝则功业有乃祖之风,“文人之逸”最为寄情。其敕命编撰《石渠宝笈》《天禄琳琅》等,堪称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旷古巨著,嘉庆皇帝又续其遗志,乃成此“明珠瑰宝”。
康熙皇帝(1654—1722)
乾隆皇帝(1711—1799)
▼“大美”中国书画珍品之夜▼
北京华艺国际2021年秋拍
北京华艺国际2021秋季拍卖会【“大美”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征得数件帝王翰墨及著录于《石渠宝笈》中珍品,其中“帝王翰墨”包括康熙《宿题金山寺》、乾隆《行书七言诗》,而《石渠宝笈》则如陈淳《水仙图》、张照《临董其昌书杂诗》、沈初《临苏轼九帖》等,皆难得稀见之作也。
其既可见清初中期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之“帖学”风尚,又可窥彼时宫廷审美旨趣及人文环境等,其重要性,于中国书画史上,亦当有一席之地。
帝王翰墨
康熙帝 行书《宿题金山寺》
立轴 水墨绫本
135×61.5 cm. 约 7.5 平尺
钤印:渊鉴斋、康熙宸翰、敕几清晏
题识:一点青山翠色危,云岩不掩与星期。海门烟树潮归后,江面山楼月照时。独鹤唳空秋露下,高僧入定夜猨知。萧疎水木清钟梵,颢气寒光动石池。
康熙皇帝智诛鳌拜,平定三藩,又外御沙俄,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等,功绩彪炳千秋,而其诗词文学及书法等,也颇足道哉。清《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载“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
其中,沈荃书法尤有名望,入南书房后,得康熙器重。其是明代“二沈”(沈度、沈粲)后裔,家学渊源深厚。而“张、林二内侍”应为明宫旧人,鼎革之后又服侍清廷,其善于书法,且知明人执笔之法,故对康熙“尚香光字”书学思想,深有影响。[1]又孙岳颁撰《御制书画跋》中载“朕于古人诸法书无不展玩临摹,而于米、赵墨迹尤珍爱,不忍释手。仿成卷轴,动至盈千。用冀天人交,尽得古人微意,而自忘其握管濡翰之劳也。”则亦可知除董其昌外,康熙皇帝亦学米芾、赵孟頫等。故其书法,有董书之逸,也不乏米书之筋骨风神。
金山寺旧貌(康熙御赐“江天禅寺”)
此康熙皇帝《宿金山寺》,为唐刘沧七律,或为其南巡时所作。考康熙二十五年,金山寺为迎接圣驾南巡,此处设行宫,康熙帝御题改称“江天寺”名,并赐“江天禅寺”匾。金山寺是中国佛教禅宗首刹,声名远播,而康熙皇帝自称无量寿佛化身,每月朔望、万寿节或重大年节,亲自手抄经书。为巩固政局,其以宗教信仰为驾驭之道,缓解民族矛盾,故南巡时夜宿金山寺。
又考马亚川编著《女真萨满神话》中,有载,康熙夜宿金山寺时,梦见三个分别身着赤、白、青三色衣裙的仙姬,请其保护寺院宝塔。其中“白、青”仙姬即白娘子与青蛇,而红衣仙姬为日本蛇女,其故事与《白娘子传》类于姊妹篇。次日,高士奇为康熙解梦,康熙又敕命为“金山寺”重加修葺,并赐名等。而此《夜宿金山寺》或有此渊源。
是作,布局疏朗,行书书之,结体方整腴劲,用笔谨严清秀,笔酣墨饱。其中香光之致,流淌于墨间,米家之雄厚,也古劲藏锋,似拙实巧,甚是沉着而痛快,为其佳作也。
乾隆帝 行书七言诗
立轴 水墨蜡笺
186×92 cm. 约 15.4 平尺
钤印:乾隆御笔、长谊明道
题识:去时春仲来春暮,真是春光马上看。只有风流贤太守,千秋名在碧峰端。北瞻昆轴广陵南,园倚虹桥镜影涵。设使武夷征故事,便当九曲自兹探。绿柳阴浓曲岸头,缓移画舸惠风柔。青琅玕馆凝神盼,谁道寻常竹有秋。侍御银牌赐老人,渴思便夺亦情真。可知半日行春舫,不为闲游为省民。暖香明艳正含嘉,几架云棚护惜加。不读庐陵欧氏序,谁知天下有真花。丽日轻风喜朗晴,麦田吐稙待秋成。今朝功德山头望,始觉吾心畅快生。御笔。
康熙以“书法”亲近臣工,又“以书取士”等,对于清初中期以“中和”为美的书风,有深远的影响。其帖学审美,繁荣书坛,风靡于时,乾隆时期,“帖学”仍是主流。乾隆皇帝即亦以帖学为尚,历代法书“无不遍观殆尽”。
乾隆的书法,颇具古人意趣,又华贵典雅,铜山张伯英曾赞其:“学者多见古人真迹,得其用笔用意,下笔自不同流俗。内府所藏既富,高宗天资亦优,弄翰尤勤。清代诸帝王皆工书,而高宗诣力最为深厚。晩年益臻古澹,有从心不逾矩之妙。”马宗霍亦曾言:“高宗袭父祖之余烈,天下晏安,因得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可窥一二。
乾隆皇帝一生作诗数万首,自诩“实为一书生”,其御临书帖画作甚多,尤是书道,更是心摹手追,用功极勤。此诗《逰平山堂即景杂咏诗》载于《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五十,未知何时创作。
考乾隆曾六下江南,曾九次到扬州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平山堂”。其为之写诗三十八首,对联两副,“福”字三幅,匾额两方。大明寺西苑中至今依存其御笔九龙碑刻三方。
扬州大明寺西苑“乾隆御碑”
此御诗中“只有风流贤太守,千秋名在碧峰端”所言即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知州,在蜀冈上建堂,又因伫立堂前,可以眺望江南诸山,故取名“平山堂”。所以乾隆诗云“北瞻昆轴广陵南,园倚虹桥镜影涵。”而“几架云棚护惜加”、“不读庐陵欧氏序”则是言及对此加以修葺,并表达对前贤欧阳修的追思。而其用意则如“渴思便夺亦情真”、“不为闲游为省民”有求贤若渴,体恤民情之意。
考乾隆第一次下江南,为乾隆十六年(1751),又大明寺西园恰巧曾于是年重修,故揣测其诗或即作于此南巡大明寺期间。诗中“去时春仲来春暮”,则是路程从农历二月启程,至三月才到。考其第一次南巡,正月十三日出发,二月八日渡黄河,约二月底三月初到扬州、苏州一带,时间吻合。此外,诗中“园倚虹桥镜影涵”,“园”应即“倚虹园”,园址现为扬州“盆景园”,乾隆第一次泛舟游“平山堂”时,另有作诗《红桥》,诗云“绿波春水饮长虹,锦缆徐来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知其初识维扬山水的欢愉。
而“青琅玕馆”俗称“孙家花园”,乾隆年间孙蟠始建,湖光山色,园景优美。乾隆路过后,欲召其回京,被婉言谢绝。乾隆赞其清志,临别时手书“玉笋”二字相赠,盼其复出。所以诗中“侍御银牌赐老人,渴思便夺亦情真。”亦有此意。老人即孙蟠,其后人即孙家鼐,清咸丰九年状元。
“今朝功德山头望,始觉吾心畅快生”中,“功德山”在蜀冈东峰,俗称观音山,乾隆赐额“峻拔为主”,又赐联“渌水入澄照,青山犹古姿”。承德“避暑山庄”一景“旃壇林”即照功德山所仿。
扬州“观音山”即(“功德山”)
此外,乾隆游“平山堂”时,平山堂山麓下建有“接驾厅”,其亦另有诗《西冈》,诗云“遥想当年贤太守,两三良友相追陪”等,可与此御诗相佐证。乾隆五十八年(1793),两淮盐运使曾燠主持,将欧阳修纪念场所移建至蜀冈平山堂。其名则更盛矣。
乾隆此御诗言及其“下江南”诸多逸事,扬州名迹也多有提及,而其对先贤遥思,时贤的渴求等,皆可见其治国之心,意义不同。其书法则行书书写,布白匀称,端丽秀美,结体也是严谨,同时夹有些许草书笔意,具书卷气。是作,又可见乾隆皇帝自青年时,即保持“清秀柔润”、“乌黑方正”的书风,流畅飘逸有余,而跌宕变化不甚明显。
《石渠宝笈》
而乾隆朝始编《石渠宝笈·初编》《石渠宝笈·续编》,以及嘉庆朝续编《石渠宝笈·三编》,天下佳构名篇尽入清宫箧藏,亦可见清代对于汉文化从促进满汉融合到耽于艺事,雅好至极。此次,北京华艺国际即有数件著录于《石渠宝笈》的佳构,洵可宝也。
陈淳水仙图
手卷 水墨纸本
26×240.5 cm. 约 5.6 平尺
钤印:白阳山人、大姚、陈氏道复
藏印: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
题识:环佩飘然至,群推洛浦仙。微尘真不染,幽韵自生怜。道复。
王禔题签:明陈白阳水仙卷,癸巳孟夏之月,王禔题于沪。
出版:1.《翰海五周年纪念册》P342-343,1999 年。
2.《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P46,大象出版社,2003 年。
3.《1995-2002 书画拍卖集成:明代绘画》P44,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年。
4.《中国书画投资与鉴藏》P152-153,大象出版社,2005 年。
5.《老古董收藏图鉴》P330,外文出版社,2005 年 1 月。
6.《古代书画精品录(陆)》P54-77,长城出版社,2005 年。
7.《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P382,杨仁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8.《2007 古董拍卖年鉴·书画卷》P8,《古董拍卖年鉴》编委会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年 3 月。
9.《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二)》P335-338,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10 月。10.《中国画收藏与投资》P131,中国书店,2012 年 5 月。
11.《中国画技法图典·花卉篇(下)》P7-9,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 年 2 月。
12.《国宝档案·陈淳 水仙图》,长江出版传媒、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 年 7 月。
13.《中国明清写意画谱》P158-159,三秦出版社,2014 年 3 月。
14.《中国历代花鸟画谱》P191,三秦出版社,2014 年 6 月。
著录:1.《石渠宝笈三编》二,《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九册,P571,北京出版社,2004 年出版。
2.《西清札记》四卷,P32。
3.《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郑振铎编,1990 年。
4.《国宝沉浮录》,杨仁恺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年出版。
5.《历代著录画目》P303,福开森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年版。
6.《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P104,徐邦达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年 8 月。
7.《国宝沉浮录》P638,辽宁人民出版社 , 2019 年 1 月。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0月。
陈淳的花鸟画自辟蹊径,形成独特的画法,文徵明曾叹谓:“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清人方薰《山静居画论》亦曾言:“白石翁蔬果羽毛得元人法,气韵深厚,笔力沉着。白阳笔致超逸,虽以石田为师法而能自成其妙。青藤笔力有余,刻意入古,未免有放纵处。然三家之外,余子落落矣。”此皆可证陈淳花鸟画绘事精湛,尤胜文徵明。
而花鸟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将小写意花鸟发展至大写意,享誉至深。后世受二人影响者,可谓比比皆是,如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其中,陈淳于花鸟画的承继与革新,有承前启后之功。王穉登《吴郡丹青志》即曾赞言:“陈太学名淳,字道复,后名道复,更字复父。天才秀发,下笔超异,画山水师米南宫、王叔明、黄子久,不为效颦学步,而萧散闲逸之趣,宛然在目。尤妙写生,一花半叶,淡墨欹豪,而疏斜历乱,偏其反而咄咄逼真,倾动群类。”
董其昌也慨言:“白阳陈先生深得写生之趣,当代第一名手不虚也。”
陈淳 水仙图 局部
此陈淳作《水仙图》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钤盖有乾隆、嘉庆、宣统等御玺,知自乾隆朝时即珍藏于内廷,至溥仪后,才流落出宫。另钤有石渠宝笈、石渠宝笈三编、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无逸斋等多个宫廷鉴藏章,知其之稀珍可贵。
《石渠宝笈》内页
题识“环佩飘然至,群推洛浦仙。微尘真不染,幽韵自生怜。道复。”则将水仙花比作“洛浦仙姬”,即洛水女神宓妃,相传为宓羲之女。曹植有《洛神赋》述其与宓妃相会事。故前二句诗,即描写水仙花楚楚动人、婀娜多姿。而“微尘不染”、“幽韵自怜”则是写水仙之洁雅及高贵,可谓华韵清冷,素华自研。
水仙花,又称“玉玲珑”、“金盏银台”,花期不似桃杏,无须春风催放,亦不同梅菊,与寒风争艳。其“早于桃李晚于梅”,东风稍始,百花未露之际,悄然绽开,宛若天女散花,高贵出尘,不沾俗尘。
陈淳 水仙图 局部
是题识书法,亦是放逸恣纵,动静相宜,结体则欹正相依,笔势雄健,俱足潇洒淋漓之意。陈淳的书法,得益于文徵明,又衰年变法,有跌宕之感。其与文徵明、祝允明、王宠有吴中“四大书家”之称。
王世懋赞“道复少有逸气,作真、行小书极清雅。晚如李怀琳、杨凝式书,率意纵笔,不妨豪举,而临池尤重其体骨”。自谓书法第一的徐渭亦言“余尝见闽楚壮士,裘马剑戟,凛然若熊蚣,及解而当绣刺之棚,亦赫然若女妇之可近也,非道复之书耶 ?”知其对陈淳书法之推崇备至。另有王世贞有言“枝山书法,白阳书品,墨中飞将军也,当其狂怪怒张,纵横变幻,令观者辟易。”皆可见陈淳书艺盖为画名所掩也。
此《水仙图》取园中一角,绘水仙及园石等,不施以设色,笔法简练,主次、大小分明,缀以盛开水仙花朵,或摇曳随风,或顾盼自怜,清气而出,幽韵自生,又长叶穿插,花叶挺立,富有生机。而园石墨色稍重,皴擦点染,形成浓淡对比,部分间以杂草,构图巧妙。整作馨香清绝,无色胜于有色,知陈淳挥毫神游于纸,畅笔于墨。无怪乎王世贞赞言“花鸟以徐熙为神,黄荃为妙,居寀次之,宣和帝又次之;沈启南浅色水墨实出自徐熙,而更加简淡,神采若新。至于道复,渐无色矣”。
陈淳 水仙图 局部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有南宋赵孟坚作《水仙图》,与是作可谓双绝竞美。
南宋赵孟坚《水仙图》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外,陈淳后人陈书(1660-1736)晚号南楼老人,善画花鸟虫草,曾以此为样本,绘有《水仙》手卷,并被清内府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其画跋“家白阳有水仙墨卷,雨窗仿之,颇得放笔之趣。南楼老人陈书,时年七十又五”,则可知此卷水仙墨卷当一直为陈氏家传,知其流传有序。
陈书教子甚严,其子钱陈群官至刑部侍郎,加尚书衔。其族孙钱维城师从陈书学画写意折枝花果、山水等,供奉内廷,为画苑领袖,亦为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是手卷或即陈书儿孙献予皇帝,而著录于《石渠宝笈》中。
陈淳画作鲜少,多为馆藏,而《石渠宝笈》所著录其画作其三十二件作品中,水仙题材仅此一件,知其稀珍。是作著录累累,民国时为孙煜峰虚静斋收藏,曾一再著录并出版,更是难得可贵也。
沈初临苏轼九帖
册页 水墨纸本
16×58cm×8. 约 6.7 平尺
钤印:臣、初
藏印:嘉庆御览之宝、执两用中、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宝笈三编、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题识: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苏轼九帖。臣沈初敬临。
著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 11 册《石渠宝笈三编(四)》P2939-2941,上海书店,1988 年。
沈初为清代大臣,少有异禀,读书目数行下,同郡钱陈群称为异才。其历乾隆、嘉庆两朝,为乾隆二十八年榜眼,历官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亦先后历充四库全书馆、实录馆、三通馆副总裁,续编《石渠宝笈》、《秘殿珠林》,校勘太学《石经》。
此沈初《临苏轼九帖》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载于《沈初、周兴岱书,董诰、关槐画》四册中的第一册,且“本幅纸本。摺装四册。每册八幅,皆纵五寸,横一尺八寸一分。”详细说明册页为纸本经折装,封面为油桐木封,上有题签。页首为蓝底洒金笺,余者皆为上等宣。内钤七方嘉庆帝常用鉴藏印,亦出现“石渠宝笈”、“宝笈三编”的印迹,表明其确为“三编”著录,另有沈初臣属印鉴,以示供上。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页影
是册页,纸张厚实光润,印泥色沉质稳,足见整本册页用料讲究,规格严谨,为典型的清内府册页装帧模式,于《石渠宝笈》中亦是珍品翘楚。其中“执两用中”印鉴,乃“允执其中”之意,语出《论语》“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可窥嘉庆皇帝治国安邦之道。两方“嘉庆御览之宝”,包括“嘉庆鉴赏”等,可知其对此册页甚是喜爱,当常为案头赏玩之作。
图左取自本幅,图右取自《清代帝后玺印谱 ? 嘉庆卷》
册中,沈初临苏轼九帖,《新岁展庆帖》原迹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京酒帖》、《啜茶帖》、《宝月帖》和《获见帖》原迹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答王庠书》、《与鲜于子骏书》、《书吴道子画后》等虽仅存于苏轼文集当中,却俱是名篇,惜不得见原作。而沈初一册,集有苏轼九帖,知清宫收藏之盛。据考,仅“三希堂”所藏,除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外,另藏有晋以后历代名家百余人作品,含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上图:苏轼《新岁展庆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下左:苏轼《宝月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下中:苏轼《啜茶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下右:苏轼《京酒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册可视为还原苏轼佚失法帖重要依据,亦可见乾嘉时期清宫“帖学”之风仍盛,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乾隆行书《临苏轼春帖子词》以及《缂丝乾隆御临苏轼帖轴》等,词臣亦“上行下效”,难脱时俗也。
沈初《临苏轼九帖》,场景图
沈初书法造诣匪浅,而相较于苏轼原帖中之率意淋漓,其此册页则当是奉旨而为,字迹端庄圆润,工谨平和。此甚是契合“执两用中”所寓含“不偏不倚”的思想,亦可证此沈初《临苏轼九帖》之文献价值、艺术价值,俱是稀珍也。
张照临董其昌杂诗卷
手卷 水墨纸本
7.5×113 cm. 约 0.8 平尺
钤印:臣张照、心正笔正
藏印: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重华宫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二次)、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臣葆恂印、文石审定、宝壶斋藏、义州李氏珍藏、义州李大翀石孙嗣藏、欣赏、双璚簃珍藏印
题识:今古闲愁了不担,翛然方内有鸾骖。……偶书旧作,其昌。臣张照敬临。
说明:是作经义州李氏家族收藏。
1. 李葆恂(1859-1915),原名恂,字宝卿,号文石,晚号熙怡叟等。直隶义州人。辛亥革命后避居天津。曾任国子监生,官江苏候补道。葆恂专心嗜学,淹贯古今,金石书画精鉴独精,世推为北学第一。于金石摩刻、法书名画,别其真赝,等差其优劣,独具神解。入都又获见王懿荣、盛昱、张佩纶等人,尽窥所藏。所居近琉璃厂,每治事毕,流连游观,所获益多。著有《海王村所见书画录》、《无益有益斋读书诗》等。
2. 李大翀,李放之子,李葆恂之孙。李放,字无放,又字小石,号浪翁。曾任清政府度支部员外郎,隐居不仕。酷嗜金石书画,著有《中国艺术家征略》。李大翀喜斗蟋蟀,尤喜欢京戏,和京剧名伶交往较多。著有《燕都名伶传》、《蟋蟀谱》等。
著录:《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 5 册,第 1775-1776 页,上海书店,1988 年版。
张照(1691-1745),初名默,字得天,号泾南、长卿、天瓶居士,室名法华盦,上海松江人。其历经康、雍、乾三朝,康熙四十八年进士,乾隆七年历官刑部尚书,供奉内廷。通法律,精音律,工诗文、书法,兼能画兰、梅,笔致秀雅。
康熙皇帝崇尚“香光体”,而乾隆皇帝所习亦是帖学正脉,如董其昌、苏轼等。正因如此,词臣纷纷效之,人人香光。张照书法也初从董其昌入手,继乃出入颜、米,天骨开张,气魄浑厚。
查《石渠宝笈》,其中有八十余件是张照恭进内府的臣字款作品,涉及临帖的有二十余件,其中以临董其昌最多。此外,乾隆皇帝曾赞其“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个,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作。精神贯注深,非人所能学。”可知其对于张照书法的评价甚高,更言王羲之后,舍张照何人可比拟。乾隆九年,其更奉命与梁诗正等鉴别宫廷所藏历代书画,分类编成《石渠宝笈》(44卷),并主持编纂《秘殿珠林》(24卷)。
张照《临董其昌杂诗卷》,局部
而张照所敬呈者,当为其最是满意书作,且投乾隆皇帝所好,此《临董其昌杂诗卷》即是其中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是卷行笔淋漓,酣畅率意,既有董其昌圆润秀逸之姿,也得米芾之含筋抱骨,有雄浑气象。又其包含楷、行、草等三种书体,融于一卷之中,行笔转折多变,结体聚散适宜,气势浑朴,尤是难得。此外,是卷保存品相甚佳,神采奕奕,当为康乾时期朝臣“帖书”之典范。
是作亦经义州李氏家族李葆恂、李大翀收藏。李葆恂尤精于书画鉴赏,著有《海王村所见书画录》、《无益有益斋读书诗》等。
明清书画
北京华艺国际2021秋季拍卖会【“大美”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中,除帝王翰墨、《石渠宝笈》珍秘,可窥清宫审美格调及帖学时风外,另有明清诸多佳作,囊有八大山人、沈周、蓝瑛、陈洪绶、文徵明、董其昌、张瑞图、倪元璐等,知其质素之高。
八大山人柏鹿图
立轴 水墨纸本
209×75 cm. 约 14.1 平尺
钤印:八大山人、何园、遥属
题识:八大山人写。
说明:烟台文物商店旧藏。
出版: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六册)》 P348,鲁 8-1,文物出版社,1997 年。
2.《八大山人全集(第三卷)》P545,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年 12 月。
3.《八大山人画鹿》封三,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年 2 月。
4.《中国古代名家作品丛书——八大山人(中册)》P148,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年 6 月。
5.《八大山人画集(下卷)》P348,荣宝斋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6.《四僧画集(上卷)》P194,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年。
7.《八大山人》P35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年 7 月。
8.《八大山人作品局部经典·动物(二)》P46,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 年 1 月。
9.《八大山人书画编年图目(中)》P50,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年。
邵长衡曾言:“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后世对其也多有仰慕,齐白石《老萍诗草》,亦有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尤是清末民初,政局动荡,八大山人的画作中,又充满悲凉、冷眼视人,画外之意甚是契合时人胸中“兴亡之恨”,自然更是不乏知音共鸣。
此作《柏鹿图》,烟台文物商店旧藏,画中鹿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即为其典型特征。
八大山人《柏鹿图》,局部
整幅画作以散淡笔墨,勾勒出八大山人的孤寂精神世界,文人旨趣之余,也颇具禅意。其晚年常作类似鹿图,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亦藏类似题材。
左: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年)朱耷《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右:朱耷 上海博物馆藏 《椿鹿图》
纵观八大山人一生,从拔剑而起的年少冲动至山河易主的神伤,而后自嘲“羸羸然若丧家之狗”,终于醒后欢歌,筑“寤歌草堂”,肆意无惧。是以,哭之笑之,从此,物我两忘,万籁寂静。
沈周 松荫高士图
立轴 设色绫本
画心:129.5×4 8.5 cm. 约 5.7 平尺
诗 堂:29.5×4 8.5 cm. 约 1.3 平尺
钤印:启南、石田
题识:十亩松阴匝地铺,坐来尘虑觉全无。长安二月春如海,自信闲人不受呼。沈周。
诗堂:吴兴夏士良图绘宝鉴云:沈启南,号石田,长洲人。博学奇思,作诗清新,皆不经人道语,字学黄山谷,虽放纵而古拙也。画仿黄子久,法其善处,遂自名家,其仿宋人笔意,无论山水、人物及花果,咄咄逼真,屏幛巨幅,气势巍然,人莫敢犯画中之有力量者。此松阴高士图也,其所云自信闲人不受呼,殆自况其高蹈之情邪,行笔如锥画沙,定为石田先生晚年之作,书此以志眼福。壬午冬杪,胡公寿。钤印:公寿、戆月、寄寉
题签:沈石田山水轴,胡戆父题语,内藤虎署检。钤印:虎、湖南
说明:1. 内藤虎次郎(1866 ~ 1934),号湖南,日本人。著名记者,1899 年起游历中国。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教授,远东历史考古专家。
2. 胡公寿(1823-1886),上海松江人。工诗文、书画。任伯年受其影响。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出版:1.《中国书画总合图录》,铃木敬编,东京大学,1982 年。
2.《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下卷》P519,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年。
沈周为吴门画派创始人,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清人王鉴《染香庵跋画》一书曾载“成、弘间,吴中翰墨甲天下。推为名者,惟文、沈、仇、唐诸公,为揜前绝后”。王稚登于《丹青志》亦言:“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其画自唐、宋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
其出身书画世家,祖父沈澄工诗善画,与王蒙多有往来,以高洁自恃,不乐进仕,子孙以为家法。父亲沈恒吉为杜琼学生,伯父沈贞亦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因此,沈周工画,始于家学渊源,而后游于艺。
彼时,诸多画家师学沈周,如宋旭或文徵明,孙克弘写生花鸟亦师法石田。唐伯虎也在沈周的指点下,终成大家。因其承上启下,继承“南宗”披麻皴,而后又以粗犷笔墨,推陈出新,故文人画史上,其有“明世第一”之誉。
沈周《松荫高士图》,局部
是作《松阴高士图》装裱于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6),并由胡公寿题诗堂、内藤虎题签。收录于 1982 年铃木敬所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中,曾经日本鉴藏家阿形邦三(其人善精鉴,收藏既丰且精,上至宋元,下至明清,多藏名家稀见之佳构)旧藏,并由几位中日学者、艺术家题识、著录,可谓流传有绪。
篇幅所限,其余佳制实无法一一尽足,届时方家可莅往预展现场一窥究竟为宜。
蓝瑛 仙山楼阁图
立轴 设色绫本 1655年作
198.5×51 cm. 约 9.1 平尺
钤印:蓝瑛之印、田叔
题识:仙山楼阁。法华山民蓝瑛摹李咸熙画,时乙未小春。
说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旧藏。有邻馆的创始人藤井善助(1873-1943)乃东瀛著名实业家、政治家,经其师犬养毅介绍,又得内藤湖南、长尾雨山相助,收藏甚丰,其中不乏许多清宫遗珍,为藏界所称道。
陈洪绶 松下高士
立轴 设色纸本 1620年作
88×53.5 cm. 约 4.2 平尺
钤印:陈洪绶印、字章侯
藏印:律本长寿、新安汪旧游赏心真迹
题识:庚申仲春写于新长之齐文堂,陈洪绶。
说明:1. 附明佚名《雪山行旅图》一幅。
2. 此画曾为汪律本、沪上地皮大王程霖生收藏,仍保持当时原裱,原装紫檀轴头,轴头两面刻“程龄孙特健药”“遂吾庐”。
1)汪律本(1867-1930),字旧游,安徽歙县人,字鞠卣、鞠友,又号旧游,室名萍蓬庵,著有《萍蓬庵诗》。精鉴赏,富收藏。
2)程霖生(1886-1943),又名源铨,字龄孙,斋号遂吾庐。歙县富碣乡人。现代著名民族资本家,上海地皮大王。癖好古铜器和古书画。辑印《石涛题画录》5 卷、《新安程氏收藏吉金铜器影印册》1 卷。
李士达 观瀑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610年作
168×89 cm. 约 13.5 平尺
钤印:李士达印、通甫、百支溪、肖形印
题识:万历庚戌长至日写于宝墨斋中,李士达。
题跋:五老峰前三峡桥,模糊镌石认前朝。古今只有鲸仙句,想象晴川挂碧霄。野亭毛蛟。钤印:毛蛟之印、曾先氏、一印不辨
题签:一、明人李士达山水,野亭曾光氏替。丁亥年秋八月三日立原观二、云谷山房珍藏。三、石舟山史拜观。
吴历 仿元人山居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674年作
50×28 cm. 约 1.3 平尺
钤印:吴历之印藏印:字中君
题识:甲寅长至日,仿元人山居图寄呈□陵青屿先生,墨井道人吴历。
出版:1.《国华》第二百六十六号 P12,国华社,明治四十五年(1912 年)。
2.《清朝书画谱》图 17,博文堂合资会社,大正五年(1916 年)。
3.《支那名画宝鉴》P798,大冢巧艺社,昭和十一年(1936 年)。
4.《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之八·清画·第一辑》P37,郑振铎编,上海出版公司,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著录:1.《国华索引》P25,国华社,大正四年(1915 年)。
2.《吴渔山生平》P12,陈垣著,< 辅仁学志 > 第五卷第一、二合期,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
3.《吴渔山年谱》P12,陈垣著,< 辅仁学志 > 第六卷第一、二合期,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
4.《吴渔山先生年谱 附墨井集源流考》(上卷)P18,陈垣著,北平辅仁大学刊行,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
5.《吴渔山生平》,< 华裔学志 >(英文本),第三卷第一期,P130,辅仁大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
6.《清初六大画家》P16、34,上海世界书局,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
7.《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P275,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年。
8.《吴历》P21,邵洛羊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年。
9.《石涛上人年谱、吴渔山先生年谱、翁铁庵年谱》P14,台湾广文书局,民国六十年(1971 年)。
10.《明末吴渔山先生历年谱》P14,王云五主编,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七年(1978 年)。
11.《历代画家评传·清》P22,胡佩衡等著,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9 年。
12.《陈垣史学论著选》P40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13.《援庵史学论著选》P404,台湾木铎出版社,1982 年。
14.《南京艺术学院学报》P79,< 清初名画家王翚、吴历年表 >,温肇桐著,1982 年第 3 期。
15.《励耘书屋丛刻》(中)P1654,陈垣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年。
16.《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集)P239、P291,中华书局,1982 年。
17.《朵云》第三期 P82,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8.《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P791,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
19.《中国历代画家大观·清》(上)P390,王石城等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年。20.《王翚吴历研究》P296,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年。
21.《吴渔山集笺注》卷六 < 画跋补遗 >P463,中华书局,2007 年。
22.《陈垣全集》第七册 P357、P78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年。
文徵明 手札九篇
立轴 设色纸本 1610年作
引首:27.5×10 0 cm. 约 2.5 平尺
本幅:26.5×4 65 cm. 约 11.1 平尺
后跋:27×35 cm. 约 0.9 平尺
藏印:墨林山人、项墨林父秘笈之印、项子京家珍藏、平生真赏、项德棻印、五一倩士
樊增祥题引首:停云馆手稿九篇长卷。辛酉谷日增祥敬题。钤印:天琴居士、武威樊嘉
冯金伯题后跋:一、嘉庆三年稧月十有二日,云间后学冯金伯识。钤印:冯、金伯、南岑
二、丁卯重阳前二日,七襄老人墨香再识。钤印:冯金伯印、墨香
说明:1. 此作经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项德棻收藏。项元汴(1529-1590),字子京,号墨林,室名天籁阁,浙江嘉兴人。家富饶,精鉴赏,收藏之富,甲于江南。项德棻 (1570-1630),又名项梦原或项希宪 , 项元汴兄长项笃寿次子,自幼得项元汴照料,后承天籁阁与父万卷楼部分收藏。
2. 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号云门,别号天琴居士,室名樊园、双红豆馆等,湖北恩施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工诗词及骈文。历官陕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民国间曾任参政院参政,又兼清史馆事。
3. 冯金伯(1738-1810)字南岑,号墨香、康桥人士。贡生,官句容县学训导,清乾隆四十年(1775),主蒲阳书院。博学多才,性耽风雅,善书、画、诗,亦精鉴赏,时人谓其具有“三绝”之才,其中以诗歌的造诣尤高。
著录:1.《文徵明年谱》,百家出版社,1998 年 8 月。
2.《文徵明集》卷三十,第 668—677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
董其昌 临王右军书卷
手卷 水墨绫本
书法:25×357 cm. 约 8.0 平尺
后跋:25×50 cm. 约 1.1 平尺
钤印:太史氏、董其昌、玄赏斋
藏印:李佐贤收藏书画之印(二次)、竹朋真赏、叶名沣润臣经眼记、张仁黼、简盦、固始张氏镜菡榭印、镜菡榭藏、固始张氏镜菡榭收藏鉴赏印
题识:临右军帖。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偶阅右军帖,临数种,时有不可解者,稍为改定。其昌。
题跋:董文敏临王书真迹。固始张氏镜菡榭祕笈。
后跋:1. 李佐贤(1807-1876)跋:学诗者不可貌似古人之诗,学文者不可貌似古人之文,学书者亦不可貌似古人之书,其理一也。香光此卷虽临王书,然遗貌取神,绝去临摹之迹,纯以己意运之,未尝规规求似,正惟不似王书,所以善学王书也。此董书中之变体,实董书中之上乘,盖晚年神化之境,方有此得心应手之乐,非浅学所及窥也。后学李佐贤识。
2. 张效彬(1882-1968)跋:此卷乃先侍郎镜菡榭遗物,不意五十年后历经燹劫,不肖孤又得文敏临大令帖绫本卷为之匹,吾家与公真有翰墨缘哉?彼卷虽文为大令而通体谨严,实用右军之法为多。此卷似参唐人意,酣恣淋漓,不囿一方,盖公书神明变化,所谓才大者无所不可也。七十年中所收董书,无所不有,此卷仍居上乘。庚寅(1950 年)春初敔园题,时年六十有九。钤印:殷商五鼎一卣之室、固始张玮字效彬六十后号敔园、西溟学士北海行人
说明:此作曾经清末著名收藏家李佐贤、张仁黼、近人张效彬等递藏。
1. 李佐贤,号竹朋,山东利津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官至汀州知府。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诗人、书画鉴赏家。著有《书画鉴影》等。
2. 张仁黼(1848-1908),河南固始人,收藏名士。光绪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著有《简斋文集》。3. 张效彬,河南固始人。张仁黼子。精于钟鼎彝器、碑帖、书画鉴定。又是诗文耆宿。与郭沫若、陈叔通等交往甚密。
著录:1.《书画鉴影·卷八》卷类 1,清,李佐贤编,同治十年 (1871 年 ) 李氏自刊。
2.《历代著录法书目》第三一三页,朱家溍主编,紫禁城出版社,1997 年。
董其昌 行草杜甫诗《送孔巢父归江东》
手卷 水墨绫本
书法:26.5×381.5 cm. 约 9.1 平尺
后跋:30×14 0 cm. 约 3.8 平尺
钤印:董其昌印、知制诰曰讲官
题识: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拂尽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引归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蔡侯隐者静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杜甫《送孔巢父归江东兼呈李白》诗为麟之侄孙书,其昌。
题跋:一、董文敏为有明大书家。文敏出赵派乃微,文敏书极草草之作,弥远弥见天真,此卷乃其草书杜少陵《送巢父归江东诗》。明代草书无不学素师者,晋法遂微,文敏此诗虽学素而用淡雅无犷气,不晋贤矩矱。斐弟善学董,从此可悟晋法,不徒为文敏高弟也。清道人倚装。钤印:梅庵主人
二、乙丑冬丑重观距道人蜕化已八年矣。余与道人为异姓昆季,情同手足,往来书札,宝存甚多。枕于辛亥兵乱失之,此鼎苹后在南昌所书,勉余备至,每一展览,不觉老泪所澜。西方董文敏当爰,余痴乎?钤印:梅沙弥
三、王禹卿言书之艺,自东晋王羲之至今千余载,其中可数者或数十年一人,至明华亭尚书后迄无人焉,非无至者,勤于力者,不能知,精于知者不能至也。推许之重,可谓极矣。盖书之为道,必心手相通,神与意会,非法固不可规,规于法鲜有不失于滞者。是卷天机阖辟,流动出于自然,初视之,若不经意,然其荒率处如流云华月,自有一种秀逸,正不许人从事抚拟宜乎,禹卿倾倒至此也。昔东坡评渊明,子厚诗云,所贵乎,枯淡者,谓其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请以斯语评定此书,质之斐漪方家以为当否?绍兴陈治。钤印:陈氏
四、董文敏由参禅证道与李卓吾先生工力悉敌,彭二林居士为潘三松先生所记,曾引三松梦中晤见文敏,文敏告之云:吾所书经不云手,青色青光,黄色黄光,吾即生于是中,是已莲□比身矣。证以平日造诣可信,必确实无疑。前跋者有西方董文敏语,故评之。钤印:梅光远、斐伊
说明:梅光远旧藏并题后跋。梅光远 (188l-1940), 谱名光蕴,字斐漪。南昌县人。光绪二十三年 (1897) 与胞兄梅光羲同榜丁酉科举人。历任上海清文局总办,江南师范学堂监督,江宁小学四十所总汇处总办等职。二品衔加一级,授资政大夫。1913 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1918 年,奉部令派充山东官产处处长;1927 年以后,任侨务局副总裁。
张瑞图 草书五言诗
立轴 水墨绢本
159×42.5 cm. 约 6.1 平尺
钤印:瑞图之印、白毫庵主
鉴藏印:卓如珍藏。
题识:法界隐嵯峨,禅宫锁薜萝。幢开一径古,云合四山多。采橘饶僧供,鸣钟信客过。坐来深梵响,吾欲混樵歌。似之梅先生词宗,白毫庵瑞图。
题签:明张瑞图草书真迹精品。钤印:卓如。
说明:吴卓如鉴藏并题签。
出版: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 十六》P279,文物出版社,1997 年。
2.《真迹与伪作——中国书画鉴定》P52,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年。
著录:《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 ? 柒》P3277,东方出版中心,2011 年。
倪元璐 草书七言诗
立轴 水墨绢本
130×38 cm. 约 4.4 平尺
钤印:倪元璐印、太史氏
题识:三分病去十分仙,渐觉爰居怖广筵。岂必姓名连沆瀣,不将酒食别崇宣。卫夫人泣应繇喜,边孝先嘲何敢眠。拟盖方书三品药,有朋淡酒月明天。元璐。
出版:《碎金集》( 一 )P75,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2008 年。
参考资料:
[1]李泊潭《康熙与书法》
▲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关注并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华艺国际2021秋季拍卖会
短时延期 敬请关注
北京华艺国际2021秋季拍卖会
上海精品展
中国书画| 瓷器·玉器·工艺品 | 古籍善本 | 珠宝钟表尚品 | 名酿·陈茶·养生 | 邮品钱币
时间:11.10-11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333号)
现当代艺术
时间:11.11-14
地点: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S23&S43(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1000号)
——END——
观书时自得新解,作事便应同古人
文:林妹妹,图:北京华艺国际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