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机构 >

时 评|胡晓军:谁是文艺评论的鉴定家和评判家

2021-12-29 10:47:44

本期话题

如何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

本报记者 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当下由于网络的普遍应用,“流量为王”现象日益彰显,人们过多关注点击量,而无暇顾及评论文章的内容,专业标准让位于流量标准、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已然成为当今文艺评论及各类文章不可忽视的一种趋势。然而,不良的刷分控评“风潮”过后,真正能够使文艺健康发展的,依旧是具有专业优势的评论文章。本期时评,围绕“如何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分别从文艺评论标准的健全、严肃客观的评价态度、“倡导批评精神”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既击中了当前文艺评论的短板和软肋,又抓住了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要害与重点,尤其是那一句“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将政治性与文艺性相结合,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涵盖了上述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三大任务。

以此标准进行考量,可保证在众声喧哗的当代社会中,清晰辨别什么是文艺评论,什么不是;什么是好的文艺评论,什么不是;什么是人民需要的文艺评论,什么不是……从而作出或坚持、或纠偏、或引导、或抵制的倡导及行动。

在文艺领域中,“精神食粮”的丰富性不仅指创作“百花齐放”的丰富性,而且指评论“百家争鸣”的丰富性。究其原因,一是众所周知,文艺包括创作与评论,两者犹如车之双轮和鸟之两翼,同步并进、缺一不可;二是随着大众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凭藉线下、线上媒体评论功能的大量供给与广泛流行,人们对文艺评论的需求出现了显著的上升态势。

有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社会公众已不满足、不局限于对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单向度欣赏,而是大面积、多层次、各向度地延伸至对作品、产品的评论和评价了。

这些现象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们对文艺评论作品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质量需求越来越高。二是人们对文艺评论作品的评论,即“再评论”越来越多,与评论家交流、切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当下人们对评论文章的阅读量、点击量明显增加,对各类思想观念、评论观点的点赞者、吐槽者明显增多。三是人们对评论写作的浅层参与和深度介入越来越普遍。前者如公屏弹幕、公号微评,后者如论坛发声、专业投稿等等。例如去年在浦东新区举办的一次全国文艺评论征文大赛上,有专业背景的评论工作者与没有专业背景的评论爱好者的应征稿件的比例为4:6;又如某位酷爱评弹的理工科教授,退休后通过撰写发表评论文章,进入了评弹圈和评论界,不仅加入了中国评协,而且收获了全国性的文艺评论奖项。这显然是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现了整体进阶,并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现象和趋势。为此提供平台、作出贡献,文艺评论正当其位、责无旁贷。

这对文艺评论界而言,既是一次期待已久、令人雀跃的机会,又是一个前所未有、使心悸动的挑战。为应对和迎接这一现象和趋势,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任务和工作有很多。

首先要继续提升专业水准、提倡优良学风、夯实文化底蕴,在推优驱劣、去伪存真时充分做到以理立论、以理服人——这是文艺评论家的立身之基、立言之本。

其次要扩大业务涵盖、增强交流能效、努力改善文风,力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以便更自觉和更真诚地接受社会大众的鉴赏和评判。这是当前形势的需求,更是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的要求——既然评论与创作均属于文艺,那么既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家”,也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评论的鉴定家和评判家”,前提便是做到“接地气”“说人话”。对有志愿和有能力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深奥的知识和艰深的道理是不能向公众表述的,关键不在于“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

其三是用高尚的道德、深厚的学养、真诚的态度及作为,迎接并融入日益增加的文艺评论爱好者群体,引导他们进入理论的大殿堂和评论的百家园,自觉地接受他们的请益,坦诚地接受他们的评判,力求与他们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朝着具备正确文艺观念、拥有相应专业知识、培养辩证理性思维、提升艺术审美趣味,增强对文艺作品、人物、现象、思潮的是非鉴定能力与美丑判断能力的方向进步,为推动文艺创作繁荣、文艺界德艺双馨和全社会风清气正作出应有的贡献。

笔者对《意见》感受最深的,是认为其充分体现了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在原则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尤其是在专业性和群众性的高度统一,指向了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导向的与时俱进、与势俱进和与人俱进。与此同时,《意见》充分尊重了文艺评论的内在规律,为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科学、系统、可操作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须知,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领域的达成是不尽相同的。哪怕与文艺创作相比,文艺评论领域也有着自身理念的独特性与实践的规定性。■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编辑|崔 月 周珍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